
新版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汇编.docx
5页新版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汇编 摘要:[目的/意义]让读者对国内知识创新理论研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方法/过程]主要通过文献回顾的方法,梳理国内知识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结果/结论] 总结出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主要有对SECI模型的评价和修正、组织学习、新经济下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激励和评价以及开放式下的知识创新等方面知识创新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对SECI模型的评价和修正,组织结构变化对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影响,新经济下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知识创新 SECI模型 组织学习 激励评价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李耀萍.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x, 1(1): 39-46[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4. 知识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是靠知识的累积和创新推动的经过工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模型(SECI模型)[1-3]的提出,标志了知识创新领域研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新发展后来者在知识创新领域的研究也大都源自于这个模型我国学者在该领域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初具雏形,尤其是对SECI模型理论进行了扩展应用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高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引进,都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知识的丰富而今,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能够创新,对知识进行动态运用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红利在逐步消失,我国面临着高端产业被发达国家占领、低端制造业被后发展中国家夺取的尴尬境地,唯有通过自身经济转型的发展才能够摆脱困境,避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而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靠的就是产业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创造,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梳理国内对知识创新理论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实践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2.1 关于知识的分类 “知识”是哲学认知论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什么是知识仍然是困扰着全球思想家的一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从知识创新理论的角度出发,有两种知识分类:一种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另一种是将知识分为个体知识和共同知识 (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柏拉图、笛卡尔、波兰尼等哲学家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指的是不能用上述符码系统表示的知识,如直觉、经验、预感,等等,比如中国俗语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述的就是隐性知识 (2) 个体知识和共同知识:艾莉[4]认为, 从知识的携带者是个体还是群体可以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共有知识可以大于或小于个人知识, 这依赖于个人知识转换为共有知识的机制一般利用3个特性指标来分析知识: ①隐含性(tacitness)——知识被解码化的程度; ②情境依赖性(context specificity)——知识对所在环境的依赖程度;③分散性(dispersion)——知识存在于人员的数量[5] 虽然上述两种分类将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是,从知识的3个特性指标上来看,两种分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个体知识和隐性知识在隐含性和情景依赖性方面比较突出,在分散性方面都比较弱;而共同知识和显性知识则反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知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隐性知识,而共同知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显性知识 2.2 知识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美国学者艾米顿1913年提出知识创新是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为企业、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提供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6]该定义被栗沛沛、钟昊沁 [7]称为广义知识创新,而狭义的观点则认为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野中郁次郎从知识的哲学角度出发,将哲学家的知识分类方法引入组织的知识创造理论当中,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无限螺旋循环过程[1]显然,野中郁次郎关于知识创新的认识处在一个相对狭义的范畴,并且偏重于对隐性知识的认可和推崇国内学者对其做了不少研究和修正,本文在下文中将会有所涉及 在深刻理解知识创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李正锋、叶金福 [8]对新时代下知识创新的特征做了相关研究,认为知识创新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①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网络而非线性过程;②知识创新充分体现了合作利益而非竞争利益;③知识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知识创新成果以实现市场价值为目标;④知识创新投资大、风险高、研究周期长知识创新的特征体现了新时代下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同时,也体现出知识创新在这个时代的重要地位。
2.3 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 作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对知识创新理论的贡献是奠基性的野中郁次郎系统地研究了日本制造企业取得全球领导地位的经验, 并由此区分了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认为真正在企业内部起作用的主要是隐性知识[1-3]野中郁次郎1991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一文提出了知识的螺旋创造过程,1995年他在《论知识创造的能动过程》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SECI 模型, 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Ba”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其转化模型如图1所示: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也称群化)过程——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共享经验的方式获取他人的隐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比如师傅带徒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