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基于中-日-韩的跨文化比较.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60494473
  • 上传时间:2018-1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8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基于中\日\韩的跨文化比较  1 武术、柔道、跆拳道发展现状比较  跆拳道、柔道均是东方武技中成功传播的代表项目,且已进入了奥运会,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与中国武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在其成功进入国际社会时,中国武术的传播则明显滞后跆拳道、柔道与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现状差异可以从以下3大方面分析比较   竞技体育领域的比较  20世纪中期,获得民族独立的韩国人为了继承发展传统武艺,在吸收和借鉴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的基础上,对跆拳道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体系,并作为韩国“国技”对外进行推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短短40多年间,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跆拳道联盟,近7000万人在习练跆拳道它不但是世界各大洲重大赛事的常规比赛项目,而且是代表西方体育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日本柔道的“讲道馆”,不仅是柔道的研究中心,也是柔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日本通过在世界5大洲成立的柔道协会,推动柔道运动向社会渗透和向世界发展。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国际柔道联合会日本抓住了承办奥运会的机会,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柔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国际武联1990年在北京成立,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会员,XX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了5大洲的洲际联合会和86个会员国,举行了6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各大洲和会员国也都定期举行各种武术套路比赛国际武联自成立起,始终关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武术进奥运作出了积极地努力;但客观上的奥运瘦身计划和主观上武术存在的一些屏障以及《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等,决定了武术作为XX年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的美好愿望落空:“奥运会不需要中国式体操”   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比较  在韩国的学校体育领域,跆拳道是必修课程,而且教学正规,已形成科学、独立的理论和教学体系  1911年日本的师范和中等学校体操课开始采用柔道1931年柔道成为师范学校、中等学校体操课的正课进入学校使柔道获得了稳定的传播对象,并提升了柔道本身的社会地位,使其在民族体育中处于优势传播地位并很快在整个日本传播  1914年,徐一冰先生建议将武术列为我国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

      翌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委托北京教育会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代为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该议案批评当时学校体育“皆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认为将武术列为学校正课内容条件已经具备1915年教育部采纳了上述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已完全合法,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虽然武术正式作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武术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原因,学校武术教育开展不够普遍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我们深表遗憾地发现:由于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按照竞技武术技术要求编写的武术教学内容是否适应武术的普及教育,按照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开展的学校武术教学是否有利于武术在学校的传播,这些制约因素,正使学校武术教育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在许多学校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反差学校武术的确出现了“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㈨   群众体育领域的比较  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人着手制订向世界推广和宣传跆拳道计划,不惜重金成批向世界各地派教练,很快地就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普及开展。

      韩国跆拳道的传播特色是通过“道馆”进行传播,遍布世界的跆拳道道馆组成了巨大的传播网络,为全世界的人们学习、练习跆拳道提供了便利,韩国跆拳道国技院被认为是世界跆拳道运动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中心40年来,正是每一次有组织地精心策划而又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展示与自我推销,跆拳道逐步赢取了世界众多武迷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仅韩国派到国外的跆拳道教练就有2万多名,这些被派遣出去的教练员,对跆拳道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由于跆拳道具有竞争性、观赏性、时尚、易学、普适性、挑战刺激性等特点,深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中华武术文化的潜在传播主体——青少年成了跆拳道运动的传播者与推广者  2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中华武术文化较之于跆拳道和柔道的传承与发展现状都显得相对滞后对于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式微的原因,现有研究多从武术文化和跆拳道、柔道的表象去分析对比少有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武术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学原因近代中、日、韩3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背景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韩国在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在社会学推动力、技术推动力、文化推动力的合力作用下,韩国市民社会朝着一个更为健康和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韩国政治民主的前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进步平稳,这无疑为韩国跆拳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而日本传统文化的集团意识、中和的儒家文化思想、大乘佛教“利他”的德以及引进西方的经济民主主义等促成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也为  柔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加上日韩举办奥运会时,恰逢作为举办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变身奥运项目相对较易的契机,柔道和跆拳道的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相对于跆拳道和柔道较好的社会发展条件与机遇,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则较为曲折和萎靡,除了前文所述武术未能进入奥运会、借助奥运发扬光大之外,近代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式微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所受到的不利的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这些不利因素多与中国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成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要建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它将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协调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去确定自己行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在这场冲击中,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武术文化,从生活方式上难以与现代社会的高消费水平与快节奏的生活接轨,在价值观念上一时还没有找到与现代多元价值观念合适的对接点,导致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  冷兵器时代,民间武术盛行,广大农村不乏身手不凡的习武群体,传统武术曾经是农民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及健身防身方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速,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消费方面的差距逐日加大,农村经济难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的急剧增长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再加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会的增加等综合因素,引起了社会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当今社会“农民工”已是城市中一道壮观的风景,农村留守人员非老即幼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和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弃农离乡不仅造成了大面积农田弃耕抛荒,各地普遍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农田里剩下的多为“38(妇女)61(儿童)99(老年)部队”的局面,也使传统武术在农村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发生了断层与缺位:农村人口的流动导致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根基几近坍塌;农村人口的分散也使武术文化在曾经相对密集的传统文化聚居区的传承与发展失去了组织依托  当代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巨大而且生存艰难的群体,他们因为农业收入无法满足生存需求及新的消费增长需要,才背井离乡闯进城市以谋生计,对于为生计而奔波的农民工来说,武术的修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个庞大群体上再一次得到充分验证   商业化运作,功利化追求  在发展文化事业“言必称产业化”的今天,武术文化的发展也被规划到产业化的行列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依托,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运作方式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导致散打比赛、竞技武术繁荣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逐渐消失,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被剥夺、被过滤、被屏蔽、被遗弃  跆拳道积极吸收了中国儒学礼教思想,“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形式逐渐被转化为心理动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与弘扬而中国武术散打中的道德传播仅是表面形式,“抱拳礼”是散打运动独特的礼节,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礼让”“不为人先”的精神,但没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丰富的养身健身功能以及承载的丰厚文化内涵武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严重脱离了中国武术文化的衣钵散打的运动宗旨和技击理念与厚重深远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已大相径庭,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散打文化道德传播只流行于表面形式,致使人们目前所见到的武德体现,远远落后于跆拳道礼节   宗法制度之囿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武术技艺主要是靠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无论是技艺还是文献资料相当一部分保存在一些老拳师身上,而“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

      宗族在中国的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为家族的存在、发展、声誉和利益担负着自己的责任  中国民间拳社组织,由于是乡间民众的自发组织,因而,大多与宗教组织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拳社的成员也往往由同宗组成,极少吸收外姓成员除了乡村,在城市中还存在着师承关系较为明显的拳社组织无论是中国近代的武术组织还是中国古代民间的武术组织,这种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之间也因此而出现门户之争,内部出现所谓“掌门人”之争,这种做法搬到今天,不仅会因为门户之见而使得不同门派之间出现纷争,还会使门户内部之间出现“真传”“嫡传”而拉帮结派,造出许多矛盾,这实际上是一种陋习,是不利于武术的发展的现代社会虽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宗法制度被现代法规制度所替代;但是,制度层面的转轨并未彻底肃清思想意识层面的沉疴顽疾,宗法制度的思想残余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民族地区,民族和家族式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仍起着重要支配作用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相应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现代生活跟传统文化有些脱节,这种脱节客观上源于时代的变迁,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主观上在于在这场变迁中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冲突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转变。

        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工具理性膨胀、物欲横流与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动机较多的是从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出发,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去行动,根据传统和情感宗法制度之下产生的武术界门派林立的状况是历史必然如果为满足现代人的体育需求,实现武术的现代化改造,必然遭到不同武术派别的反对此外,武术民间派与学院派之间的分歧也由来已久   30年改革开放对武术文化的冲击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休闲体育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根植于农业产业结构下的传统武术文化形态则显得相对落后1个多世纪以来,当我们全面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近乎全面地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