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docx
6页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区域经济学姓名:贾文娟学号:F07001本学科:《城市经济学》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五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认清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涵,以及实现途径本文在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展的同时,总结回顾了与新型工业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大部分针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大家的看法基本「致吕政等人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吕政等,2003)黄泰岩等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和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泰岩,2003)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国外对此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二、新型工业化内涵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等新的历史性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着重于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理解新型工业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理解这几个方面各自的内涵则存在明显的差别1. 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的关系(姜爱林,2002)。
而更多人强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括: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地改进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林兆木,2002)有人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解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部门改造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关键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但是,信息化也是有条件的,目前国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关于信息化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杨冰之(2003)从作用机理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化为什么能够带动工业化他认为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是因为信息化能够为工业化过程提供众多的支持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管理和市场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技术供给系统信息化对工业的影响表现为学习与技术扩散过程,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先进制造技术成为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益、减少成本和持续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向新模式转移,如“福特模式”被先进制造技术(如CAD/CAM、柔性制造系统)等取代。
信息化还能够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大等问题杨冰之(2003)还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我国的特色从普遍规律上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影响和促进当地的工业化,即使在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工业化的标准也将因信息化的发展而改变;作为我国的特色来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和信息社会正在来临的历史阶段中,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不同维度的社会进化过程同一个时期在我国重叠,而且在目前的发展中需要两步并作一步走——既要搞信息化,还必须搞工业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2. 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国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融人工业化体系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各级政府和学界对于发展方式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虽然大家比较赞同“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曲格平,2003),但在具体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人强调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自然资源的替代,经济发展应当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另一些人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模式(洪银兴,2003)3. 人力资本与工业化在对待就业与人力资本方面,刘世锦等人认为;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下,主要着眼点就不再仅仅是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发展高科技、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而是更重视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加人的选择机会,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刘世锦等,2003)对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反映(洪银兴,2003)理由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数量上,从整体上看素质还比较低,而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部门其基础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创造就业不仅仅涉及数量,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相应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人力资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技术选择问题,从赶超经济发展;看,需要选择先进技术;而从劳动力过多看,需要扩大就业的适应技术(王小广,2003)总的来看,新型工业化对传统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和深化,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三、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一部分人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黄泰岩等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核心的就是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泰岩,2003).吕政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是必须发挥我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吕政,2003)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有人认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在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养琰,2003)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重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
这种互动与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层次:在产品层次上,主要是用IT技术开发新产品,将信息化综合到各种产品中去等,实现产品功能整合,形成智能产品等新型产品在生产经营层次,主要表现为IT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实行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管理等,形成自动化生产、电子商务、虚拟组织等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IT成为产业领域的通用技术,并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产服务业等「般新技术的运用大多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如改变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加工方法等,对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变革只是局部的调整与此不同,信息技术应用将引起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等全方位变革,并涉及组织再造、规则变动、观念更新等经济社会性问题,也对诸如培训、组织结构和报酬系统等变革提出了要求,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全面、复杂的变革周振华得出结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广度,而且要求其扩散与应用的深度只有在整个产业经济领域普遍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引发全面产业变革时,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然而,就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以及政府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策略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各自发挥哪些作用,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途径、实施机制和效果分析。
在这方面,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编写了《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企业信息化征文选编》、《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及解决方案选》,为我们研究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与此相关并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有:史蒂文・L.戈德曼等人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陈国权的《制造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等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方面,有人提出其关键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行清洁生产(曲格平,2003)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是国内外近三十年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明确了清洁生产在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地位,并先后选择了一批企业作为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随后开始了企业示范、培训、机构建设和相关法制建设。
2003年通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与此相配套,国家环保局及相关单位先后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以及啤酒、造纸、有机化工、电镀、纺织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指南;制定了3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另有14项正在制定过程中一些相关学术团体、机构组织和企业合作编写了不少企业的清洁生产案例,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基础数据同时,赵云君(2003)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的设想,包括:建设企业绿色文化,形成新的生态化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建立符合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企业制度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正确处理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上,有人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文章(魏礼群,2002;洪银兴,2003)既要解决当前的就业,还要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宜盲目发展或退出某些产业(刘伟等,2002)。
有人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张昌彩,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