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_5岁儿童合作对象与合作策略认知特点的研究.doc
6页4_5岁儿童合作对象与合作策略认知特点的调查研究4学前教育【摘要】幼儿期是个体各种社会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已有研究调查了幼儿对合作行为和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文章进一步探讨了4~5岁儿童对合作对象和合作策略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发现: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整体发展较好,有78.95%的儿童能够觉知同伴的情绪变化和同伴的真实意愿,77.19%的儿童能够理解同伴的意愿;对合作策略的认识较为浅显、具体,轮流、谦让是4~5岁儿童运用较多的策略关键词】4~5岁儿童合作对象合作策略认知一、问题的提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目前社会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分工的细化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儿童合作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合作认知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合作认知,简单而言就是对合作的认识,它包括个体对合作及其意义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规则的理解[1]在已有儿童合作研究领域,研究者从儿童的合作行为表现、合作类型分析、影响合作的因素、合作行为认知等方面入手,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如,陈琴(2004)探讨了4~6岁儿童对合作行为和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发现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的认识尚处于形式认知阶段,即对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几个人在一起”有了较为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对合作的一些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如共同目标和行为配合等的认识则明显不足[2]Siegfrien(2001)等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两难情境,还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的两难情境下,同伴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儿童选择合作[3]已有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但对儿童的合作认知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如儿童如何认识合作对象的情绪、情感、意愿,对合作过程中的常用策略认知情况等缺乏具体、细致的研究二、研究方法与过程(一)被试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重庆市北碚区某幼儿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儿童作为被试,除去部分不合作儿童(即对大部分问题都不回答的儿童),被试共57人,男32人,女25人,男女比例为1.28∶1其中中班幼儿27人(男幼儿14名,女幼儿13名),平均年龄4.69;大班幼儿30人(男幼儿18名,女幼儿12名),平均年龄5.14。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研究采用谈话法,参照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中的故事访谈法,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和相关问题,征求教师的意见,编制“幼儿合作对象与合作策略认知”访谈提纲,并设计相关图片合作对象部分,问题的设置围绕“两个小朋友在一起下棋”的图片进行,告诉被试“假如其中的一个小朋友是你,另一个是你的好朋友”,然后询问以下问题(:1)岁儿童5学前教育你们两个在下棋的时候,你的好朋友总是输,他的心情会怎么样?(2)你能看出来他不高兴吗?(根据第一问的回答,灵活提问)(3)如果他不高兴,他还愿意继续跟你玩吗?(4)如果他真的不想玩了,而你还想玩,你会怎么做?其中,前两个问题考察儿童对合作同伴情绪的觉知能力,第三个问题考察儿童对合作同伴意愿的觉知,第四个问题考察儿童对合作同伴情绪的理解状况合作策略部分,问题的设计围绕合作发起时和合作过程中两个阶段展开,对合作过程中儿童常用策略的分析,选取了意外事件和冲突事件两个情境三)数据统计与分析正式施测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由主试向幼儿说明问题,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询问幼儿问题的可能答案和原因,另外一人如实、详细地记录幼儿的回答并进行录音在对数据进行正式统计、分析之前,本研究运用评分者信度,检验了数据编码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检验结果显示,在0.01显著水平上,合作对象认知部分评分者一致性系数为0.925,合作策略认知部分评分者一致性系数为0.895最后,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三、结果分析(一)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特点分析合作对象认知,主要考察儿童对合作对象的情感、态度、需要、意愿等的觉知与理解本研究重点从被试对合作伙伴情绪的觉知、意愿的觉知、意愿的理解三个方面对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特点及规律进行探讨在梳理、分析儿童对相关问题具体回答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结果从能和不能两个维度,呈现儿童对合作对象相关方面的认知状况具体情况见表1表1 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状况分布年龄能不能总计对同伴情绪的觉知4岁19(70.37%)8(29.63%)275岁26(86.67%)4(13.33%)30总计45(78.95%)12(21.05%)57对同伴意愿的觉知4岁21(77.78%)6(22.22%)275岁24(80.00%)6(20.00%)30总计45(78.95%)12(21.05%)57对同伴意愿的理解4岁21(77.78%)6(22.22%)275岁23(76.67%)7(23.33%)30总计44(77.19%)13(22.81%)57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总体而言,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的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分别有78.95%的儿童能够觉知同伴的情绪变化和同伴的真实意愿,77.19%的儿童能够理解同伴的意愿。
从年龄发展来看,在合作对象认知方面,4岁儿童和5岁儿童差异不明显,整体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5岁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觉知同伴的情绪和同伴的意愿,分别有86.67%和80.00%的5岁儿童,能够根据游戏进展情况觉知同伴的情绪状况,与4岁儿童70.37%和77.78%的水平相比,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然而,在对同伴意愿的理解方面,情况却恰恰相反,4岁儿童(77.78%)要略好于5岁儿童(76.67%),但差异不明显二)4~5岁儿童合作策略认知特点及规律合作策略认知,《学生实用现代汉语词典》将策略解释为:善于灵活运用符合当时具体情况的方式方法[4]合作策略,即在合作情境下,人们所采用的促进合作行心理发展6学前教育为发生及合作成功完成的行为合作策略认知,是指儿童对促进合作行为发生、促进合作行为顺利进行的一切方式、方法的认识,如对计划、言语协商、谦让、轮流、分工、配合等的认识通过分析儿童的回答,对不同情境下儿童的常用策略分别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统计了相关频次,具体见表2、3、4表2合作发起阶段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求助教师轮流、排队争抢好孩子先玩其他4岁(27人)5(18.52%)15(55.56%)1(3.70%)3(11.11%)3(11.11%)5岁(30人)4(13.33%)17(56.67%)2(6.67%)5(16.66%)2(6.67%)总计57人9(15.79%)32(56.14%)3(5.26%)8(14.04%)5(8.77%)由表2可见,4~5岁儿童在合作发起阶段,对策略运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轮流排队、求助教师、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先玩、争抢等。
儿童策略认知的这些表现特点可能跟平时教师在分配任务时的指导原则有关,在幼儿园观察过程中,发现自由活动发玩具时,教师经常会说:请小朋友们站好,不要讲话,哪个小朋友表现好,老师就先请他拿玩具教师的这种指导可能会对儿童的策略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中班儿童和大班儿童在这一阶段策略认知的特点,发现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运用最多的策略都是轮流排队、其次是求助教师,然后是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先玩表3合作中意外事件背景下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谦让协商求助他人争抢其他4岁(27人)谦让(13)女孩子5水平低20 7 4 3水平高45岁(30人)谦让(23)女孩子6水平低42 3 0 2水平高10总计57人谦让(36)女孩子11水平低62 10 4 5水平高14由表3可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4~5岁儿童表现一致的是: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都是谦让,其次是求助于他人,包括求助于教师和其他儿童但是中班儿童即4岁左右的儿童更多谦让女孩子,如让女孩子先走,大班儿童更多谦让的是能力、水平高的儿童,如让能干的小朋友先走在其他策略选择方面两个年龄班的儿童也表现出了不一致,中班有1/4左右的儿童选择求助他人,而大班儿童的这一选择只有1/10;另外,在27名中班被试中,没有人选择协商解决,有4名儿童选择了争抢,如不让他走,我要先走,而在大班的30名被试中,没有人选择争抢,有2名儿童选择协商解决。
心理发展7学前教育表4合作中冲突情境下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对抗告诉教师讲道理另找伙伴终止游戏其他4岁(27人)4 9 7 5 0 25岁(30人)1 5 9 7 5 3总计57人5 14 16 12 5 5由表4可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4~5岁儿童运用较多的策略依次是:讲道理、告诉教师、另找伙伴、对抗和终止游戏等在这一问题情境下,中班和大班儿童的策略认知也表现出了不一致,中班儿童运用较多依次是:告诉教师、讲道理、另找伙伴、对抗等;大班儿童运用较多的依次是:讲道理、另找伙伴、告诉教师或终止游戏、对抗等中班儿童运用最多的是告诉教师,在大班儿童中,告诉教师的选择是排在第三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班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更依赖教师,大班儿童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性综观表2、表3、表4,可以发现4~5岁儿童在合作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所经常使用的策略也不相同,说明了儿童的策略认知还比较具体、浅显整体上看,合作发起阶段儿童运用最多的策略是轮流、排队,占总体的56.14%;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儿童更多使用谦让的策略,57名被试中,有36名选择此策略,而且偏向于谦让能力水平较高的儿童,如让能干的儿童先向前走,让下棋下得好的儿童先走等等;而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比如有同伴不遵守规则,儿童运用的策略广且分散,运用相对较多的是讲道理、告诉教师和另找伙伴,57名被试中,有16名选择讲道理的策略,14名选择告诉教师,12名选择找其他同伴玩。
四、结论1.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分别有78.95%的儿童能够觉知同伴的情绪变化和同伴的真实意愿,77.19%的儿童能够理解同伴的意愿从年龄发展来看,5岁儿童比4岁儿童能更好地知觉同伴的情绪和意愿变化,但差异并不明显2.从整体上看,4~5岁儿童对合作策略的认知较为浅显、具体,对轮流、谦让、求助教师等简单策略有较好的认知,缺乏对言语协商、组织协调等积极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认知在合作发起阶段,儿童运用最多的策略是轮流、排队,占总体的56.14%;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儿童更多使用谦让的策略,占总体的63.16%;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儿童运用的策略广且分散,运用相对较多的是讲道理,但仅占总体的28.07%从年龄发展来看,相对于4岁左右的中班儿童,5岁左右的大班儿童更多使用讲道理的策略,中班儿童更多依赖教师,选择告诉教师或请教师解决的儿童多于大班儿童参考文献:[1]陈琴.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2]陈琴.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SIEGFRIEDDEWITIE,DAVIDDECREMER.Self-Contro-landCooperation:DifferentCon-cepts,SimilarDecisions?AQuesti-onoftheRightPerspective[J].The-JournalofPsychology,2001,135(2),133~153[4]刘玲主编.学生实用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79心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