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自创五言八句律诗.docx
1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秋季的自创五言八句律诗 篇一:五言律诗根本句式 五言律诗根本句式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务必对仗(或对偶); 3、平仄务必按照特定的格式安置,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展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展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务必相反 根据以上规矩,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其次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务必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次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篇二:五言律诗格律巧记(2022年10月修订) 五言律詩格律巧記(陳慧) 五言律詩,共有八句四聯,每兩句一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首都是由四個五字的根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根據“押韻”與“黏對”的要求組合而成 先來看“押韻”要求: 近體詩确定是押平聲韻的,五言律詩當然不能例外哪些地方要押韻呢?首先是每一聯結束時都要押韻每一聯的下句(即整首詩的偶句)最後一字,即所謂韻腳處,都要從《平水韻》平聲韻某一個韻部中挑選,且該字不能在全詩其他韻腳處再次出現既然近體詩必須押平聲韻,那麼每一聯的下句都只能是平聲結尾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仄平平”。
然後,整首詩的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也就可以“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仄平平”如選用“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組成的五律稱為平起平收入韻式;選用“仄仄仄平平”,稱為仄起平收入韻式;選用“平平平仄仄”,則成平起仄收不入韻式;選用“仄仄平平仄”,則成仄起仄收不入韻式所說平起、仄起,都是根據其次字來判斷的,“平收”、“仄收”,則根據最後一個字判斷 由於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要求也就相對寬一點,押韻的韻部,可適當放寬到鄰韻,這叫“孤雁出群”意思是,首句韻腳那個字,本當與其他偶句的韻腳在同一個韻部,可有時它有意偏離群體,用了鄰韻中的字來押韻但要留神,《平水韻》中並非每個韻部都有鄰韻為鄰韻的韻部有:東冬,江陽,支微齊,魚虞,蕭肴豪,庚青,覃鹽咸;此外,參照《詞林正韻》,部份元與真文為鄰,部份元與寒刪先為鄰,部份灰與支微齊為鄰,部份灰與佳為鄰,部份佳與麻為鄰至於特立獨行的歌、麻、蒸、尤、侵、職、緝等韻部,則沒有鄰韻 再來看“黏對”要求: 每一聯中的上下兩句,形成“對”的關係而兩聯之間(即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則形成“黏”的關係所謂“對”和“黏”,在遵守押韻原則的基礎上,主要看根本句式的其次字。
一聯中上下句的其次字,如平仄相反,便是“對”,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而假设上一聯下句的其次字,與下一聯上句的其次字一致,便是“黏”,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兩條是“鐵律”然而,凡事皆有經有權,在遵循“鐵律”的前提下,每個根本句式可以有自己的小個性,有獨門的變化規律,形成所謂的“拗變”,使得格律形式更加的豐富靈活具體請看下文 為便記憶,請記住:“守韻位”、“正黏對”、“知變化”的口訣,以下,紅色字為口訣,括號內為說明 一、守韻位 律詩平聲韻,偶句必入韻首句可入韻,偶或押鄰韻 (1、近體詩必押平聲韻,逢偶句必以平聲結尾入韻,韻字須在《平水韻》某一平聲韻部的同一部中,且在全詩中不成重現;2、首句可不押韻(以仄聲結尾),也可押韻(以平聲結尾)首句的韻字,與偶句的韻字,要在同一韻部,偶 爾可放寬到鄰韻 二、正黏對 聯內兩相對,聯聯兩相黏須看其次字,反對同為黏 (所謂對和黏,都是以四個根本句式的其次個字的平仄為著眼點的。
對,則出句(單句)與對句(偶句)的其次字平仄相對; 黏,則上一聯對句(偶句)與下一聯出句(單句)的其次字平仄一致 三、知變化 (五律的根本句式,由相反的雙音“平平”及“仄仄”,合作靈活的單音“平”、“仄”組合而成,體現陰陽均衡而有所變化的和諧之美: 單音在後: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單音在中: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單音在前: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於單音在中和在前得出一樣的句式,因此實際組成了四個根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三多變化,二四末清晰勿把孤平犯,三平尾不行這是四個根本句式變化的大致規律,第一個字,除“平平仄仄平”不成輕易變化外,其他都可變化,只要制止整首第一個字都是平或都是仄便可;第三個字,除“仄仄仄平平”不成變化外,其他都可以或可能變化;第四個字,只有“仄仄平平仄”與“平平平仄仄”可能發生拗變;唯有判斷“黏對”與“押韻”的其次個字和最後一字,是絕對不變的 “平平仄仄平”,不成犯孤平,拗由本句救(第三個字可平可仄。
首字平若拗為仄,則為孤平,須本句自救,即將接下來最近的仄聲字(第三字)改為平來救,相當於首字與第三字平仄互換,成“仄平平仄平”這種拗句古人本就少見,今人以制止為宜); “仄仄平平仄”,拗由對句救(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第四字的其中一個平或這兩個平都拗為仄:如仄仄仄平仄,或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須把對句第三字的仄變為平以救拗,因為,接下來最近的仄聲字是最後一個字,如改為平,則變成韻句了,只好改對句的最接近的仄聲字為平即將對句“平平仄仄平”改為“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可救可不救(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平拗為仄,則可本句自救,將接下來最近的仄聲字(第四字)改為平以救,相當於第三字與第四字平仄互換,成“平平仄平仄”;又可以不必救,即“平平仄仄仄”,古人有所不避,拗而不救,今人以制止為宜); “仄仄仄平平”,不犯三平尾,拗則無可救(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切勿改為平,成“仄仄平平平”,這是無可救的三平調) 四、總結運用 由上述四個根本句式起句,左邊根據守韻位和正黏對原則足成,右邊粉色字表示根本句式的變化,括號內為說明: 平起平收,首句入韻(此格唐人少見): 平平仄仄平 高樓月似霜。
對 ◎○☉●△ 仄仄仄平平 秋夜郁金堂 黏 ☉●●○△ 仄仄平平仄 對坐彈盧女, 對 ☉●◎◎● 平平仄仄平 同看舞鳳凰看讀為平) 黏 ◎○☉●△ 平平平仄仄 少兒多送酒, 對 ◎○◎☉● 仄仄仄平平 小玉更焚香 黏 ☉●●○△ 仄仄平平仄 結束平陽騎,(結為入聲) 對 ☉●◎◎● 平平仄仄平 明朝入建章 ◎○☉●△ ——王維《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 春風取花去,(拗而救之) 對 ◎○◎☉● 仄仄仄平平 酬我以清陰 黏 ☉●●○△ 仄仄平平仄 翳翳陂路靜, 對 ☉●◎◎● (對句救拗) 平平仄仄平 交交園屋深屋為入聲) 黏 ◎○☉●△ 平平平仄仄 床敷每小息,(息為入聲) 對 ◎○◎☉● 仄仄仄平平 杖屨亦幽尋 黏 ☉●●○△ 仄仄平平仄 惟有北山鳥 對 ☉●◎◎● (對句救拗) 平平仄仄平 經過遺好音過讀為平) ◎○☉●△ ——王安石《牛山春晚即事》(十二侵韻) 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平 胡馬大宛名。
宛讀為平yuān) 對 ☉●●○△ 平平仄仄平 鋒棱瘦骨成 黏 ◎○☉●△ 平平平仄仄 竹批雙耳峻,(竹為入聲) 對 ◎○◎☉● 仄仄仄平平 風入四蹄輕 黏 ☉●●○△ 仄仄平平仄 所向無空闊, 對 ☉●◎◎● 平平仄仄平 真堪托死生托為入聲) 黏 ◎○☉●△ 平平平仄仄 驍騰有如此,(拗而救之) 對 ◎○◎☉● 仄仄仄平平 萬里可橫行 ☉●●○△ ——杜甫《房兵曹胡馬》(八庚韻)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 曉雨暗人日, 對 ☉●◎◎● (對句救拗) 平平仄仄平 春愁連上元 黏 ◎○☉●△ 平平平仄仄 水生挑菜渚, 對 ◎○◎☉● 仄仄仄平平 煙濕落梅村濕為入聲) 黏 ☉●●○△ 仄仄平平仄 小市人归盡, 對 ☉●◎◎● 平平仄仄平 孤舟鶴踏翻 黏 ◎○☉●△ 平平平仄仄 猶堪慰落莫,(三仄尾,此處借拗句強調情感) 對 ◎○◎☉● 仄仄仄平平 漁火亂黃昏。
☉●●○△ ——蘇軾《新年》(十三元韻) 按:○為平、●為仄、◎為宜平可仄、☉為宜仄可平、△為平韻、▲為仄韻 平水韻部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讓香菱寫一首詠月律詩,指定用寒韻香菱正挖心搜膽,探春隔窗笑云:“菱姑娘,你閑閑吧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錯了 清人常查閱《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詩韻依平水韻共 106個韻部: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韻17韻律詩用平聲韻,古體詩與詞兼用仄聲韻韻書中平聲所以分為上平聲,下平聲,是因為平聲字多,分上下兩卷 上平聲15韻: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下平聲15韻: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韻有寬窄:寬韻字多,如支、真、先、陽、庚、尤等韻;窄韻字少,如江、佳、肴、覃、鹽、咸等韻律詩很少用窄韻,但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