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孔子的创新学探微【古代文学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514468
  • 上传时间:2017-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文学论文-孔子的创新学探微摘要: 孔子的学是春秋之际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它包括:以“和而不同”为哲学基础,追求创新性的学习目标;立足变革的社会现实,改造西周以来的“六艺”传统,强调创新性的学习内容;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训练学习者的创新思维等措施,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孔子;学;创新一、“和而不同”,追求创新性的学习目标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自然也是其追求的学习目标在《论语》中,“君子” 共出现 107 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通过解析可以发现,孔子的学习目标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君子内涵的重要方面孔子曾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的解释是:“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1]这里,朱熹主要是从处世倾向上解释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和而不同”不仅是其处理人际之间、事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其创新学的哲学基础,反映了其对创新性学习目标的追求从哲学上看,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剂,达到总体的和谐,是事物获得发展的基础。

      在孔子之前,郑国的史伯和齐国的晏婴就提出过这方面的思想,如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孔子继承了其先辈的这一认识成果,进一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成为其创新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哲学基础 孔子提倡创新学习,还有其社会基础人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变革的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春秋之际,“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为孔子创新学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基础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不断分化和组合,新生的社会力量在改革中不断成长和壮大先秦儒家适逢其会,学以明道,“以干世主”,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仕无义《微子》)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并没有像道家那样消极遁世,而是将其用世理想寄托于教育,其教育和学习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干世”精神,体现了社会变革所要求的创新特征由此,孔子的学也具有了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特质其反映在学习目标上,就是要求君子“和而不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既“述”且“作”,注重创新性的学习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以后简称“六经”)是孔子施教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孔子晚年对古代文化典籍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得如痴如醉,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 “述而不作”其实只是孔子的自谦之词,实际上他是既“述”且“作”,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重大创新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他“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2]他继承西周以来贵族的“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其中有用内容,又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创新,充实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既注意对古代文化的合理继承,同时又能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有所损益,“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3]如他把《诗》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将西周以来长期流传下来的三千余篇诗,“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4] ,浓缩为 305 篇;其主旨,“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为政》)对于《乐》,他的学习兴趣之浓厚,有时竟“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本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原则,他也强调乐教的作用,诗乐结合,将诗 305 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5],使《乐》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又如《易》,在孔子之前,本来是一本占筮的书。

      他晚年对《易》发生了极大的兴致,“读《易》,韦编三绝[6]在学《易》过程中,他也不是毫无鉴别,而是有所弃取,有所创新,“序《彖》、《系》、《象》、《说卦》、《文言》”[7]古老的《易》从此“不占而已矣”(《子路》),由卜筮之书变为义理之书,变为可资学习的教材,读之,可以使人“无大过”《述而》) 三、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侍坐言志”,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 孔子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以师者自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教学中充满了民主气氛如在“四子”《侍坐言志》一章中,孔子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稍长一些,但你们不要拘束往常你们常说‘没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干什么?”这里,孔子不以长者自居,打消了学生因惧怕孔子的威严而不敢畅所欲言的顾虑当有的学生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而犹豫不决的时,孔子就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先进》) 在师生关系上,孔子出于“爱之”、“忠焉”(《宪问》)的教育情感,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的教育伦理,与弟子建立起亲如父子的融洽关系这种具有民主气息的氛围和融洽的关系,为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2、“切磋琢磨”,培育合作性的学习氛围 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孔子乐于交游,善于交游,强调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在《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子贡论诗的记载,是师弟子之间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在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中,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产生了创新性的学习结果另外,孔子在《论语》中还将朋友区分为“益友”和“损友”这虽是从抽象角度谈朋友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含有强调合作学习的深义它指出了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交游对于有效学习的必要性:“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意思是说,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游是有益的,所以应该亲近此类人,以之为友;同邪僻、趋炎附势、巧语强辞的人交游是有害的,所以应远离此类人 (二)“为仁由己”,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在《颜渊》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言下之意,学习在于透过学习者的“自我转化”以达到“世界的转化”,在于以人为主体去改造世界,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连续性。

      1、主动向学 典型的表现就是孔子在招收弟子时,首要的条件是看其是否具有主动向学的愿望这是通过“行束修”的方法来考察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对于“束修”,通常的解释是学生初次拜见老师时所执的见面礼,“古者相见,必执质以为礼”[8] 学生主动拿着一定的礼物拜谒老师请为弟子,一方面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一方面也显示出弟子主动向学的诚挚与热情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9]学习者在向学之初就抱有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这为以后学习中其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学习要下定决心,满怀信心,持以恒心 首先,学习要下定决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子罕》) 这句话透露出孔子对意志价值的基本思想人的意志犹如三军的统帅,主宰、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孔子要求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定决心,树立崇高的理想,“志于道”(《述而》),“志于仁”(《里仁》),而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其次,学习要满怀信心孔子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充满信心,坚信奋斗目标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而认为“力不足”(《雍也》)是画地为牢、缺乏信心的表现。

      最后,学习要持以恒心孔子劝勉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而认为没有恒心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子路》) 3、 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   在《论语》中,有 64 次提到“学”,其中“好学”就有 15 处,足见孔子对学习兴趣和情感在创新学习中的重视试以学习内容为例观之:诗、书、礼、乐是孔子教授弟子的主要教材,但他在教学中并不是逐章逐句地讲解,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通过对《论语》的分析,可以发现,孔子多数时候是向学生概述各书的精邃之点,或强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自学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程度,他把学习者划分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层次,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知之者”指的是“困而学之”(《季氏》);这种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只是遭遇困难后才去学习好之者”和“乐之者”指的是“学而知之”(同上);这种学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其中的“乐之者”还涉及到情感因素与创新学习的必然联系。

      通过披阅《论语》,可以发现,对兴趣和情感的重视确是孔子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同上)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指出了兴趣和情感在学习中的巨大影响好学、乐学,遭遇困难而后才知学,身处困厄而仍不知学,学习者主体性的不同发挥,对学习结果会有质的影响孔子看到了学习者的现实差别(“上智”、“中人”、“下愚”)与其主体性不同发挥之间的内在关联;虽然他可能夸大了这种关联,但其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的科学因素不容忽视 4、 注意对学习的反思 学习者的自我调控属于元认知的范畴,也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有效学习必须依赖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内自省”(《里仁》)是孔子倡导的自我修养的方法;从学习的角度看,它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自我认识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里仁》) ,积极的自我检查为进一步的学习增添信心、勇气和力量内省作为学习者主体性得到发挥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 孔子学的主体性精神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的仁学思想张扬了对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价值的充分尊重。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特别是不断的奴隶起义,迫使奴隶主阶级不得不抛弃殷周以来的天命鬼神思想,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在“王纲解纽”、“礼坏乐崩”的春秋末叶,孔子看到了人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价值,看到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前行中的伟力,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将春秋以来端倪初露的“重人事、轻鬼神”观念加以发展,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仁学思想反映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就是要求在教学中以学为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意志,体认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与情感,采用各种方法,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 (三)“学思结合”,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孔子教育学生在注重感知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要注意思维,做到感知与思维的统一原因是“如果偏重感知而不去思维,那么,感知所得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反之,如果偏重思考而不去感知,那么,思考得虽然勤奋认真,其结果也必然是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10] 1、 “温故而知新”,提倡建构思维 孔子在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经过切身体悟,总结了一条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据朱熹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11]“旧闻”是旧所得,也就是指以往的学习结果,属于认知心理学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以往的学习结果是生成新知的基础 “温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