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68685127
  • 上传时间:2024-07-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5M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成才之路成才之路 · 历史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版岳麓版 · 必修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情情 境境 导导 入入1整整 体体 感感 知知2知知 识识 梳梳 理理3疑疑 难难 探探 究究4随随 堂堂 演演 练练5强强 化化 作作 业业6 情情 境境 导导 入入 材料一:司马迁笔下的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两则材料对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1.指出司马迁划分四大经济区的依据、四大经济区的特点、汉代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2.指出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的时间及其原因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过程、影响 整整 体体 感感 知知 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知知 识识 梳梳 理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异性:山东、山西经济势力强,长期居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地位;江南地形复杂,不利于开发;龙门碣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_区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全国经济重心全国经济重心畜牧区或半农半牧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多样性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______________不断2.概况(1)第一次:_______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3)第三次:_____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天灾人祸天灾人祸两晋之际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唐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两宋之际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1)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为南方补充了__________,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3)本来就蕴涵着发展__________的潜力中原人口中原人口南迁南迁劳动力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技术技术南方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农耕经济农耕经济 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_______、 _______、 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2)逐渐超过北方: _______以后3)完全超过北方: _______3.影响(1)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益突出;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孙吴孙吴东晋东晋南朝南朝中唐中唐南宋南宋文化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互补的需求互补的需求 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 疑疑 难难 探探 究究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汉代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南宋》 请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域所在地简述这一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1)山东和山西地区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2)特点: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3)信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

      拓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及启示(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⑥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特征①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最高水平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④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⑤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3)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引文的意思辛弃疾认为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从中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这是贫富差距的原因但并非根源,排除B项。

      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方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 C 随随 堂堂 演演 练练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答案】 D【解析】 本题以古诗入手,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诗中体现了北人南迁的主要因素是(  )A.汉族统治阶级内乱B.南方优越的条件C.少数民族内迁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胡”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A、B两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是北人南迁的影响 3.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B.南朝C.隋朝D.南宋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选南宋时期 4.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B.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5.(2014·重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解析】 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C、D两项都是在南宋以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