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在油画创作中的启示.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39687021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8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在油画创作中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在油画创作中的启示 [关键词]美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油画创作      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中国古代大师之所以高超,能够折服后人,折服我们,就在于他们捉住了这种东西,并且完备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其来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绘画的表象上显示着大师的个人感受,笔墨技法等各方面而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即是画的精神的传递,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画的精神核心;而这种精神核心恰是我们须要传承下来的,要通过我们的画面再呈现出来的东西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干脆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许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知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志向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晰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

      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来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拓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阔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好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常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反生命本性的东西,干脆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行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行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

      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伸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人格志向的趋向,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干脆关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样的生命才是值得经验的这样的问题庄子在对世界的相识上是齐万物,即万物同等而他在人生看法问题上,则是齐生死,齐生死实是庄子人生看法的根本动身点一旦死生被视为无悲无欢,无恸无喜,整个人生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这样,死生大事,被泯灭于无何有之乡这一精神空间的气聚气散之中,一切都顺其自然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谛视生死变化,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肯定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生死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奇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开拓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种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把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   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便是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气,也是中国艺术表现道无所不在的审美法则在中国绘画、书法中是一个气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气韵贯穿的世界中有音乐式的流淌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改变的节奏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漫步》)气在道的作用下聚而为实,人与万物有形有相,散而为虚,人与万物无形无相,化为气的原本虚静状态,与道融合为一于是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中国画意境中那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超旷空灵之美,又与禅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中国艺术中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充溢了道家精神老庄认为,人类最高的才智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对待客观事物,只有消退物我对待,物我泯一,才会显现出真原的世界苏轼的其身与竹化,辛弃疾的我见青山皆抚媚,料青山见我皆如是,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都是说的在人与物的相互移情过程中,主体的超然人格精神与客体的自然天地之美在审美的观照中融而为一,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境界。

        老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支柱,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奇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油画创作中,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