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中历史街区现状调研及分析-以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为例.docx
5页汉中历史街区现状调研及分析-以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为例 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汉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以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传统民居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院落保护方法与措施,及其院落的更新原则关键词:汉中传统民居;东关正街;历史街区1.东关正街历史街区街巷空间形态1.1街巷空间结构1.路网结构历史街区规划范围周边现有城市干道3条,城市支路1条,巷道12条道路断面形式区别明显,城市道路有较宽的人行道、绿化带,而历史上形成的巷道断面较窄,人行道仅为1-2米,无绿化带和行道树东关正街的东头与城市的规划路梁州路十字相交,全长1050米,街宽7—9米与东关正街相联系的街巷有10条是南北走向的,其中东塔路属于城市支路,街宽18米,与城市干道莲湖路相连其他主要街巷有北井街、南井街、东关后街街宽5左右2.街巷空间关系东关正街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关系自清代以来就形成“街——巷——支巷——院落”即“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组织结构3.街巷空间尺度I.水平视域的影响在东关正街中,人在街巷对面看院落面宽所成的水平视角分别为47度到76度之间,也就是大致在人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的60度左右视角。
II.垂直视域影响在9米宽的东关正街中,建筑高度在4——6米之间,垂直视角在15度——33度之间,观察者可以很方便看清楚街巷对面的建筑,建筑的高度基本适宜III.空间尺度为了直观体现东关正街的D/H关系,街巷中段的D/H值介于1、2之间,在保持街巷两边院落建筑有良好联系的同时,形成内聚、宜人的空间感受1.2街巷肌理1.院落地块肌理东关正街历史街区共有院落上百座(包括占有独立门牌号的单体建筑),其中维持传统院落地块肌理的共有80多座其余数座院落则打破了原有院落地块边界,进行了两个以上地块的合并,形成不同的肌理2.地表肌理“城市地表”是城市物质形态要素,但于东关正街历史街区,地表肌理的涉及范围则很有限,只包括街巷道路面和建筑间的户外地表1.3街巷表皮1.沿街建筑立面东关正街历史街区沿街建筑紧密相连,除与东关正街支巷的交接处,建筑与建筑之间几无缝隙,街巷空间的连续性很强院落空间与街巷空间的相互渗透东关正街历史街区内只有东关正街是完整街巷I.沿街建筑高度东关正街沿街建筑多为2层,檐口高度在4—5米之间,建筑高度在7—8米之间现有沿街建筑基本均用作商业用途,形成“下店上寝”的商业模式II.沿街建筑面宽沿街单体建筑面宽多在7—12米之间,突破这个面宽范围的建筑非常少。
这样的格局下,沿街建筑的面宽与四合院的宽度,以及院落所占地块的宽度是相同的III.沿街建筑的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沿街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3类:第一类,传统砖木结构,最为多见的类型第二类,现代材料的仿古“砖木结构”,占比很小第三类,砖混结构2.表皮轮廓街巷表皮的上部是街巷的天际线,与平直的地平线一起形成整条街巷表皮的轮廓东关正街的表皮轮廓起伏平缓,比例均衡但是,街巷东端,急逮升高的建筑体量突破了街巷天际线的波动范围,形成了街巷表皮轮廓的不和谐因素1.4街巷空间关系1.街巷节点空间在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中,没有专门设定的广场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交往空间,日常交往活动都发生在街巷空间中街巷沿街建筑后退比较多的位置和街巷交汇处形成放大的街巷空间,成为聚集人群的街巷生活节点东关正街由西向东共有好多放大的街巷节点,承担有不同性质的公共交往内容2.公共服务空间由于东关正街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居民生活的部分内容无法在家庭中甚至院落中完成必须把这部分日常生活延伸到街巷中进行例如部分院落中没有卫生间,居民生活必需使用街巷中的公共卫生间2.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1现存问题1.社会意识问题在保护工作的实际推进中,注重提高历史街区居民的认识水平,使其认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保护观念,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保护目的。
2.政策法规因素东关正街历史街区是一传统院落和传统民居最为集中和留存状态最好的街区之一,由于没有明确的保护体系指导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保留至今的传统文化也正在加速丧失中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成为传统街区衰落的关键,如果没有有效的经济辅助途径,东关正街历史街区的传统院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只能堕入恶性循环4.社会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对传统街区发展如果没有有利的导向,反而会凸现甚至加剧其不利影响,使得发展本身成为保护的侄桔1.2保护发展潜力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环境1999年6月,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北京宪章》,提出“广义建筑学”和“全方位的教育”的观点,引起了对社会教育的关注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日趋成熟,在如此有利下转第421页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