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docx
20页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 高佳琪摘 要: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个体量词 “个” “条” 泛化一、引言(一)研究意义现代汉语的名量词通常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不定量词以及临时量词后四种类型的量词在其他语言中也广泛存在,而个体量词却为汉藏语系所独有,地位独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对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意义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在汉语中的发展脉络,促进相关问题研究对“个”和“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规律有更好的认识通过厘清个体量词系统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的演变脉络,我们可以探索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系统的来源,进而尝试总结个体量词的发展规律,对将来构建完整的量词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汉语个体量词研究现状从先秦开始出现的量词,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马氏文通》①中在讨论名词的时候,提出了“记数之别称”的概念,开量词研究之先河上个世纪中期,量词被正式定名并分类,老一辈学者们在这一阶段为个体量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个体量词的研究进入全面化、深入化的发展阶段却是近三十年的事,这期间,对汉语个体量词的研究在专书量词的研究、量词断代研究、贯通性研究和新材料新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看来,关于个体量词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平面的一些用法的描写上对单个个体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历时发展演变角度的研究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具体细节研究还不足,以代表性的个体量词为中心,探索整个量词范畴在泛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方面,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汉语名量词中的个体量词多数是从名词虚化演变而来的,所以研究量词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排比语料,细致描写“个”和“条”的产生发展及语法化过程并分析它们泛化的原因,从而尝试探索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采用描寫的方法,利用古籍数据库和纸质文本对所选语料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进行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语料进行排比、描写和分析。
采用历时比较的方法,对各个时代的“个”和“条”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尤其突出创新之处最后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个体量词“个”的历时发展(一)“个”“箇”“個”历史上,“个”有三种书写形式:“个”“箇”“個”关于“个”的语源,有学者认为“个”的语源为“介”,如洪诚②认为“个”“介”同字,即“个”曾是“介”的简笔字,本义是“独特”但对先秦经籍中“个”的语源是否为“介”,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如游汝杰认为“字形上‘个‘介互通,在先秦经籍中混写,如《书秦誓》:‘如有一介臣,《大学》引作‘若有一个臣但字形相近而通与语源演变绝不能等同③“箇”,《说文解字》④称:“箇,竹枚也从竹,固声箇”为竹枚数的专属量词個”是汉末新出现的字,最早出现于郑玄的《仪礼士虞礼》⑤注:“个犹枚也,今俗或名枚曰個,音相近贾公彦疏:“人旁著固,字虽不同,声音相近,同是一个之义可见,“个”“箇”和“個”三个字本不同源,但由于音义的不断演变,到了魏晋时期,这三个不同的书写形式的音义变得相同了,即成为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写法由于本文不是研究“个”的字形演变,而是考察“个”作为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与变化情况,因此本文都以“个”“箇”“個”。
二)先秦两汉时期的个体量词“个”上古时期,整个量词范畴都处于初生阶段,此时汉语的个体量词开始出现,文献中“个”作为个体量词的使用还不多如:(1)今有出钱五百七十六,买竹七十八个《九章算术》)(2)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荀子议兵》)(3)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昭公三年》)(4)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国语吴语》)(5)鹿皮四个(左丘明《国语齐语》)(6)杏仁七十个(张仲景《伤寒论》)(7)乌梅三百个(张仲景《金匮要略》)从上述例句看,“个”作为量词还是多与竹相关,如例(1)中的“竹”、例(2)中由竹做成的“矢”而例(3)~(5)则是人、动物以及物的数量单位,但这种用法是极少的值得注意的是例(6)和例(7),在两汉的科技著作,尤其是医学著作中出现了“个”不仅仅用来量“竹”,《金匮要略》《伤寒论》此类医学著作应该是当时口语体的反映,因此可以推测“个”在当时的民间口语中可能已作为应用较广的量词在使用了但由于上古整个量词范畴才处于初生阶段,‘个作为量词使用在文献中还不多见⑥因此,作为量词的“个”在较为正式书面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还并不高,应用范围也不广泛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个体量词“个”魏晋南北朝是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定型期。
王绍新称:“经秦、汉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魏晋时代,量词已很发达,其主要标志是:汉语特有的个体量词形成稳定范畴、‘数量名语序基本确立、动量词普遍使用⑦此时“个”作为量词的适用范围有所增加,可用来量动物、植物、一般物,还可以用来量人、神例如:(8)忽见大顷满中蝼蛄刘义庆《幽明录》卷一)(9)治牛病:用牛胆一个,灌牛口中,差贾思勰《齐民要术》)(10)谁论洛水,一个河神庾信《梁东宫行雨山铭》)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个”在文中已被广泛地用来量其他物,并且可以用来称量人,适用范围有所扩大此时的“个”已经发展为通用量词四)隋唐五代时期的个体量词“个”隋唐五代时期是“个”作为量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个”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形态,适用范围得到很大的扩展,已经取得第一通用量词的地位1.量物(11)且室内先有数个猛狗王劭《舍利感应记别录》)(12)即变为三个白鹤《敦煌变文集卷八》)(13)绿柚勤勤数,红榴个个抄元稹《江边四十韵》)(14)执板狂歌乞个钱,尘中流浪且随缘白衫举子《歌》)(15)五百个金舍勒,五百个金三故《敦煌变文集卷四》)(16)一双臂腕,切我肝肠;十个指头,刺人心髓张鷟《游仙窟》)(17)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
选人《嘲高士廉木履》)隋唐五代时期量词“个”在量物方面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法,如例(11)、例(12)量动物,例(13)量果实称量一般用于器物,此时期可称量的事物及使用频率都明显增加,如例(14)中的钱和例(15)中的衣裙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称量人或动物的肢体、器官的用法,魏晋时期在称量人体肢体器官时可用“枚”“只”或不用量词,而到了唐代均可用“个”,这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个”作为量词用法的发展2.量人、鬼、仙(18)一个孩儿拚不得,让皇百口合何如李家明《题纸鸢止宋齐丘哭子》)(19)且见八九个男子女人,闲闲无事《敦煌变文集卷四》)(20)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卢照邻《杂曲歌辞行路难》)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个”用来称量人、仙的用法,但应用还不普遍,到了隋唐五代,除了各色的“人”,像“佛”“鬼”“尸体”“骷髅”等都可以用“个”来称量此外,还出现了称量专名的用法,如“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寒山《诗三百三首》)3.量自然景物及处所(21)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卢延让《松寺》)(22)梦到海中人,入个白银宅贯休《梦游仙四首》)称量自然景物和处所的用法是“个”在唐代形成的新用法。
除了以上例子中所提到的,“山峰”“船坞”“寺庙”等都可以用“个”来称量4.量抽象事物(23)岂合将书嘱这个事来!(《敦煌变文集卷六》)(24)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寒山《诗三百三首》)游黎称:“唐五代时期,‘个出现了可以用于称量抽象事物的用法,这是这一时期量词‘个的最重要的发展⑧称量抽象事物应该是由量具体事物的功能发展而来的这种称量抽象事物的用法非常普遍,可称量的事物之多与现代汉语相比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了此外,在称量时间、文字方面也有大量语料出现总之,隋唐五代是量词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量词“个”经过先秦两汉的萌芽、魏晋南北朝的积累,在隋唐时期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形态,尤其称量抽象事物的用法是其泛化的重要表现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个体量词“个”赵中方称:“‘个是这个时期最为发达的共性量词⑨宋元明清时期,“个”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用法,可称量范围日益扩大据彭文芳的硕士学位论文统计,元代的“个”可以称量人、神鬼、人体部位及动作、房屋建筑、衣被、食物、交通工具、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处所、人的活动、娱乐工具、时间、文字图画、数字、货币、丧葬、饰物、其他日用杂物、抽象事物、专用名词共二十二种类型的名词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量词“个”继续保持着头号量词的地位,作为量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已无明显差别。
如:(25)这几位名人说人说去,都是一个意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26)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六)现代汉语中的个体量词“个”现代汉语中,“个”的泛化范围几乎扩展到所有类别何杰先生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一书中附了《名词、量词搭配表》,通过对该表的统计,我们发现,在收录的204个量词和1273个名词中,能够和个体量词“个”搭配的名词一共有512个,这一数字占收录名词总数的40.22%由此,量词“个”的泛化程度可见一斑,但“个”的普遍用法是相对的,“个”很少用于计量表示抽象概括和集合性質的“种”概念词语,如“词汇”“书籍”等;也不太用于“以前”“以后”等时间名词和“上”“下”等方位名词;在称量一些不可数名词及专有名词上也有很多限制不过这尚不能动摇“个”的头号量词的地位27)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霍达《穆斯林的葬礼》)(28)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三、个体量词“条”的历史发展(一)萌芽时期的个体量词“条”“条”的本义为小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段玉裁注:“《毛传》曰:‘枝曰条,浑言之也;条为枝之小者,析言之也。
由此可见,“条”和“枝”是不同的,“条”是树枝上分出来的小枝先秦作为量词“条”的萌芽时期,还没有明确量事的用法,只找到一例介于名词和量词之间的模糊用法:“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条”还没有发展为明确的量词,但此时的“条”已经从本义为“小树枝”的细长特点引申出了“细长”的义项,如:“椒聊且,远条且同一时期,“条”还引申出了“条理”的义项,如“言有文章,术有条理就是这两种不同方向的线索使得“条”作为量词也有两条发展道路,即条状物的称量方向和条文的称量方向二)两汉时期的个体量词“条”西汉时期,“条”还以名词的使用居多,真正用来称量事物是在东汉时期,不仅可以用来称量条文,还可以称量少数条形物体如:(29)又读五条诏书敕孔光《丞相遣郡国计吏敕》)(30)披三条之广路班固《西都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个体量词“条”上文也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数量名”结构的定型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世儒在他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中称:“在量词发展史上,可以说,这是一个飞跃条”作为量词的用法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普遍在称量条状物方面,从刘世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