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科教育论文.doc
4页探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学科教育论文 心 理学 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我已不记得你给我们上的那些课文内容了,但我还记得你给我们看的电影,记得你在草地上组织的讨论.记得你带我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那时我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这段话给我不少启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学,他们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希望尝试新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变换课堂形式,如讲述式、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影视欣赏式、报告会式。
吻合课文内容的课型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比如,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根据所教班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标新立异这个特点,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授课的主题改为“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察”、“人物档案”、“有关人士采访”四个方面去解读课文学生表现出的对细节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符合这个年龄学生心理的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重视 教育 技术手段的更新和 现代 化学生们了解电脑,他们渴望尝试体验电脑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电脑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所以我每个学期都安排少量的多媒体教学课涉及的内容一般是朗诵、影视欣赏、作文互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为学生喜闻乐见 (二)鼓励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增长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于 发展 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合作共同参加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成长愿望才能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深深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应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应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的启发,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饱含尊重鼓励的课堂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心理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观察能力,储备写作材料 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熟悉了解的人物,却感到没有东西可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发现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许多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分析研究,这就是观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
当然,这个过程必须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老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给学生列出每个学期观察储备的重点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人物,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观察事件,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社会现象,主要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人身上发现优秀品质;从平凡小事中透视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极常见的景物中发现可寄情之物,可象征之意观察得到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提炼润色即可成文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涓涓流淌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永远常新 (二)鼓励写个人博客,积淀思想和语言 博客为学生的学习思想交流、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很符合高中学生封闭性与开放性兼俱的年龄特点尽管现在对高中学生使用博客有很多争议,但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博客是有利于学生思想和学业上的成长的我要求学生上专门的学生博客网站,每个同学的博客都对全班同学开放,定期组织全班交流博客在学生练习文笔、锤炼思想、锻炼毅力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作用 (三)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认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所以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和欲望的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有一次作文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我带的班是一个住校班,在连续几周的周记里,我都读出了学生的思家情绪又恰逢“三八”节临近,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后,有的学生流泪了,有的在沉思,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布置学生写《母爱无言》这篇作文学生们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写出了心灵深处对母爱的感怀我是流着泪读完一篇篇作文的 所以,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心智特点加以 科学 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心 理学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一)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给学生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我给高一学生定的课外阅读目标是:能阅读150万字以上的课外读物,阅读时间每天半小时左右,拥有家庭个人图书角(藏书量100册),掌握默读、朗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会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诗词事实证明,有明确目标导引的课外阅读是有效的 2.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由易而难地过渡,如由《读者》、《青年文摘》开始读再到一些畅销易懂的书,再过渡到大作家的优秀作品和中外名著,这样能引导学生远离那些文化垃圾老师还可根据高中三年的教材,有计划地推荐书目如放假时,可 参考 下学年的教材,列出涉及到的文学名著的书目例如,为了配合诸子散文的学习,我向学生推荐《论语》、《庄子》等;为了配合古典小说的学习,推荐《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其中的1-2部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适当推荐课内少有或没有的内容,丰富学生科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类文化精神如《 音乐 海》、《谈克隆技术》、《梵高传》、《文化苦旅》、《爱的 教育 》、《EQ情商》等人文书籍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又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和无序同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分为词语佳句荟萃、格言录、名家逸事、人物点评、点滴感受几个板块,让他们读写结合,边读边积累 (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如果能抓住他们这一心理。
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热情定会高涨如果进行有组织的广播站、文学社、校园通讯站等团体活动,很快会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语文风气学校主办文学社,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出版成刊,然后发给学生,当个人文字变成铅字时,这种成功的体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探索的热情广播站可举行普通话比赛、主持人选拔赛等,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另外,每个班选拔一、二名写作能力强的同学,组织校园通讯站,把班内的好人好事及时写成表扬稿,进行校内广播,对班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写出小评论,进行批评帮助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协调好德育工作 (三)加强语文和学生世界的联系 心理学上有一条“就近吸引”原则,是说人们容易对身边事情感兴趣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依仗语文为信息传递工具有生活就有语文,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关心时事还让学生人手准备一本“信息录入簿”,收集 网络 、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积累课内外书刊上见到的好词佳句,定期打印出学生的摘录,供同学欣赏、借鉴,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乐趣。
同时,也让语文用于生活实践,创设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我每学期都定出一个语文实践主题,如“家庭和语文”、“普通话与柳州话”、“市场上的语文”、“柳州奇石文化”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选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通过各种渠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了经验、丰富了积累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心理学近年来,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样一个观点我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仅从三个方面谈了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当然,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 发展 也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经常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