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docx
7页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毛执剑(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Summary:鲁迅在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7年,耳濡目染,受到日本文学很深的影响正是在日本,鲁迅弃医从文,走上文学之路在留学期间,日本明治时代的文化氛围及文学大家使鲁迅重视文学的独特精神价值,其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作家当属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讽刺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观鲁迅在留日期间正值日本自然主义最兴盛之时,但鲁迅却对反对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十分关注,而且由于两国国情不同,鲁迅在接纳夏目漱石文学观后,对夏目漱石又有所突破,更强调用文学来启迪、改造国民的灵魂,给“五四”后的文学赋于了更深刻的内涵Keys:鲁迅;夏目漱石;《阿Q正传》I313;I210 :A :1673-2596(2012)11-0103-02鲁迅与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生活因缘以及两人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早就为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所注目鲁迅弃医从文之后,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就是夏目漱石本文旨在尝试寻找鲁迅注意欣赏夏目漱石作品的内在思想原因,结合夏目漱石富有讽刺精神的文学和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借鉴和光大这种精神的文学成就,发掘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因素,及鲁迅对夏目漱石的突破,以此来对比中日两国的文学背景及文学前景。
一鲁迅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先在仙台医专学医,后因“幻灯片”事件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上学文之路当时正是自然文学在日本兴盛之时,但鲁迅却对盛行的自然主义不感兴趣,独爱夏目漱石据周作人讲,鲁迅当时很爱读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是《我是猫》直到晚年,他劝过一位日本青年:“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夏目漱石的小说,他的小说很有意思①周作人回忆说:“……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写有一篇长篇小说,名曰《我是猫》,假托猫的口气,描写社会情状,加以讽刺,在日本现代文学上很是有名,鲁迅在东京的时候也很爱读,在鲁迅的小说是虽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总受到它的有些影响,这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②增田涉也有类似的回忆,他在《鲁迅在日本》一书中这样写到:“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的作风,与漱石的作风也不相似但那嘲讽之中的轻妙笔致,则是颇受漱石的影响③鲁迅为什么对夏目漱石如此感兴趣,日本学者松山久雄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盛行模仿西方自然主义的做法所致自然主义手段固然带来了新的文学气象,但与东方独有的“低徊趣味”的文化氛围以及注重直觉和感性经验的方式相矛盾松山久雄在《鲁迅与夏目漱石》一书中认为,鲁迅在当时“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自然主义的文学并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漱石的文学所吸引。
④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文学事业的,但又都是对文学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长时期的认识和探索,直到“不惑”的中年,才根据自己认定的文学主张全力进行创作的夏目漱石发表处女作《我是猫》时38岁,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37岁鲁迅著作中的诙谐、嘲讽色彩,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夏目漱石早期小说那种笑而带涩的讽刺风格周作人曾说:“在鲁迅的小说上虽然看不出明白的痕迹,但总受它的影响,这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⑤日本人则认为,鲁迅在世界上以《阿Q正传》确保了不朽的文学地位,他被称作中国民国的夏目漱石鲁迅被中国人称作“民族魂”,而日本人则把夏目漱石看成是“伟大的人生教师”日本哲学家、作家池田也觉察出鲁迅和夏目漱石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他说:“奇妙的是,我感到漱石与鲁迅面貌极为相似:留着胡子,面目端正,浓黑的眉毛,正视事物的眼睛这种眼睛大概就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奥秘的眼睛吧!”⑥这话当然是从外貌形象着眼的,但也确实提供了探索鲁迅和夏目漱石思想和艺术共性的某些理论线索其中之一,是二者的文学都是正视现实的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抱定启蒙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宗旨,是和中国由来以久的封建的“出世”文学观念相抵触的。
正如后来鲁迅批判的:“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出生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⑦他从夏目漱石的理论和创作中感受到了近代文学接触人生、感应社会生活的热烈气息,并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条件下,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了“文学入世”的观念因此,夏目漱石以《我是猫》震动近代日本文坛,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二者都决非偶然性的成功,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代文学思想的共同胜利鲁迅和夏目漱石除了都抱定作家“入世”文学观面对社会生活的宗旨之外,在表现对象上,二者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二者都不满足于像浪漫主义那样只反映精神现实,或像自然主义那样单纯描写物质现实而是都追求表现人类精神同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并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改造来解决这种矛盾,从而改造社会显然,无论是鲁迅还是夏目漱石,都是不满足于文学只是单纯反映现实的文学功能观,他们更注重文学的主体实践性,努力发挥它的伦理功能强调文学的伦理优势,是他们的文学观最基本的内核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关注,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讽刺风格,更多的是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的共识。
夏目漱石与鲁迅在文艺思想上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文学都是现实的鲁迅从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近代文学直面人生、感受社会的热烈气息,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他们两人都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又都不满足于浪漫主义那样只反映精神现实,或者像自然主义那样只单纯描写现实他们主张通过文学创作,表现人类精神与社会生活的矛盾,并不断地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借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他们都相信文学实践能够推动历史进程的进步二夏目漱石受时代的限制,对文学的伦理功能优势的认识自然不会像今天的人一样明确但他的文学创作还是注重发挥文学的伦理功能的例如他在1916年5月的日记中就写过:“艺术是从伦理着眼的,真正的艺术必定是伦理的夏目漱石曾多次慨叹周围现实得令人作呕,他在作品中也致力于反映这种现实的黑暗,揭示甘心或得意于这种黑暗的麻木、丑恶的灵魂,就像在《我是猫》中描写铃木藤十郎那样因此,日本人曾这样评价夏目漱石:对没有理想,一味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日趋堕落的资产阶级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软弱无力的人,他才爆发出道德的愤怒,《哥儿》、《疾风》等就贯穿着这样的主题夏目漱石不满意本名“金之助”的俗气,才借中国魏晋的典故“枕流以洗耳,漱石以磨牙”之意,取名夏目漱石。
实际上他也确实是逆流进行文学创作,践行自己“没有坐牢的思想准备是当不了作家”的信念他使人们不能不重新检讨自身是否是清醒的,还是仍然沉睡在不合理的现实之中,激励人们思索民族的命运和前途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关注,从表面来看,是他很欣赏夏目漱石的低徊与俳谐风格、讽刺的韵味,但这种共鸣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二者在关于文学伦理功能近似的理解鲁迅在留日期间曾努力研讨三个问题,即: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何在?过去,人们认为这是鲁迅开始探讨改造国民性的起点如果再进一步思索,就会发现,鲁迅想彻底“改造国民性”,塑造“最理想的人性”,其本质并非是如自然科学似地认识,反映并进而改造现实,而是要像社会科学那样,提示人们言行,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各种丑恶现象,启发人改变自身麻木、愚昧、狭隘等不合理的精神状态,进而增强改造社会生活的自觉力量,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亦即伦理问题因此,他在仙台时伦理成绩优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不管人们生活的时代如何不同,国度相距多么遥远,思维类型有多大差异,但伦理始终也是普遍困扰着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的根本问题之一,夏目漱石和鲁迅就是用文学艺术来探讨这一问题。
鲁迅后来又把夏目漱石的讽刺精神和文学伦理功能发扬光大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塑了一批“高等游民”的形象,他们既不屑与现实同流合污,又无力同现实抗争这在一定程序是作者的化身,表达了作者的想法《从此以后》中的主人公代助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高于一般的思想,在精神上不为世俗观念所动,但却体现不到行动上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抱负、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弊端,同时也是夏目漱石自己的心路历程夏目漱石虽然清醒地看到了自我与近代文明中糟粕的尖锐对立,却未能意识到自身与资产阶级难以割舍的联系,不能像鲁迅那样找到问题所在,并给自己指明一条前进的路,只能在苦闷中一再徘徊从鲁迅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动机看,他并不满足于文学仅仅描述现实,而是借助文学激发人的自觉觉醒力量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其苦痛,呼唤人们去拯救,这显然不同于那种单纯反映客观现实的写作手法日本学者江藤淳说过:“历史的价值并不在于完成了什么,而在于那尚待完成的东西漱石的伟大就在于他什么也没有完成,却向我们提出了应该着手进行的工作,正是在这一点上,漱石在现在还继续活着⑧鲁迅经过“五四”的洗礼,夏目漱石经过“明治维新”的蜕变,都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鲁迅因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肩上担负起唤醒民族意识的使命,在他们的作品中既闪烁着积极进取的光芒,又流露出抗争黑暗社会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但鲁迅不满足于现状,在苦恼中前进,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鲁迅在“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更加灿烂夺目的原因注 释:①几岛亨.未被了解的鲁迅.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262②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505.③增田涉.鲁迅在日本.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86.④松山久雄.鲁迅与漱石.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74.⑤周作人.鲁迅的文学修养.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63.⑥池田大作.鲁迅的烦恼和勇气.潮,1978,(11).⑦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121.⑧江藤淳.夏目漱石.日本讲谈社,1960.22.( 张海鹏)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