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化批判维度及当代价值.pdf
3页第35卷第1期 2014年1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JOURNAL 0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Vo1.35№1 Jan.20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 文化批判维度及当代价值 又化批判维度及当代价值 魏晓波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462002) 文化批判是基于文化本质及其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以 及在此基础上对某一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所 进行的反思和批判文化批判作为当前国内外关于文化哲学 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和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广泛关注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从文本研究角度纵观马克思的著 作马克思从未过多地直接探讨文化批判问题,也缺少对文 化批判理论的系统阐述文化”一词相对于“生产”、“社会” 等而言使用频率要少得多,而且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定 义,更缺乏对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系统表述但 并不能由于“文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缺位”而否认马 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缺位”否认文化批判思想在马克思唯 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相反,其著作中恰恰包含了丰富的文 化批判思想.需要我们去挖掘和进行提炼富有启示意义的文 化理念。
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尽 管很少使用“文化”,但在阐述异化劳动的时候,马克思揭示 出人的本质.从而揭示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手稿》中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批判思想,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语境出发,通 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异化思想,确立了新型的文化价值观. 从而大大拓展了文化批判的视域 一、人类文化的源泉:人类改造世界及人本身的 实践 《手稿》中马克思没有给文化下明确的定义,而是用“人 化的自然”、“世界历史”、“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等作为文化同 等程度概念来表述的,这些恰恰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世界及人本身的实践活动是 人类文化的源泉和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文化产 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也产生 了文化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 在物”llit晒.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改造自然界之后. 自然界就“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即文化人还 是类存在物,“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 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 的存在物。
l2j 而且“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 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 收稿日期:2013—10—1l 作者简介:魏晓波(1979一)山西阳泉人,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基金项目“基于SW0T分析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植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一20132160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晶和他的现实 由此马克思 将类存在物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经过实践改造后,人 类改造自然界的成果即文化就产生了从理论领域来说,植 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 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 食粮 二、文化批判的逻辑起点:对黑格尔异化观的继 承、批判和超越 《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吸收了黑格尔异化观的合理因素在 黑格尔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批判思想黑格尔通过考察 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不同文化形式的精神特质,从而将绝对 精神演化的过程融入不同文化形态发生、发展和嬗变的过程。
《手稿》中马克思的文化批判“脱胎于黑格尔,它虽然超越了黑 格尔.但是并没有否定黑格尔文化观的合理内核黑格尔文化 观的合理内核除了它的辩证思想之外,还有它对于精神或观念 本质的透彻和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继承黑格尔异化思 想中的对立性与否定性.吸收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及其 复归的思想由此将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看做一个向原本复归 的持续过程 此外.马克思还注重克服黑格尔异化观中的不合理部 分由于黑格尔将异化看做绝对精神的异化,并将之与对象 化等同起来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 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 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他的消极的方面Ⅲ 其实,异化 和对象化是有区别的,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对象化才成为 异化.并不是所有的对象化都是异化由此,马克思将异化劳 动由精神世界引入现实经济生活,异化的主体也成为资本主 义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 出外部对象世界,这种人化的自然与人对立,而人又在认识 合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这个过程及其 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正是广义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而要真 正使人们在其创造出来的产品中实现其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即文化的创造.只有通过异化的彻底扬弃。
三、文化批判的核心:从人的本质到文化的本质 《手稿》中的文化批判始于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其核 心是对人的本质及文化本质的探求关于人的本质规定,以 往的哲学家都是从理性角度来定义的,往往将感性排除在人 的本质之外马克思认为将感性纳入人的本质之内,人才是 真正的现实的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 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做准备 的历史 ‘p0一旦脱离了感性,理性将“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 想象出来的存在物”【lj ,因此这种脱离感性的理性是抽象的、 无生命的、不现实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一形态是要被超越的,被扬弃 的在超越这一形态之后,人类通过自由劳动,使自己的列的 得以全面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 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 由此,马克思把人的 本质规定为自由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正是由于人的自由 和理性的发展.人的感性被看作是浸染了理性的“新感性” 人的感性的活动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在从全部社会关系中 具体展开人的本质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 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中,实现 不断再生产.从而扩展其对象化世界;人也只有在对象化活动 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提升其本质能力而扩展对象化 世界和提升人的本质能力正是文化的本质所在劳动的对象 是人的类生活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巾那样在精神上使自 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 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在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人才 真正是类存在物,才能实现对象世界的人化,在自然界中打 上了人的印记,由此也创造了各种形态的文化此外马克思 还对现代文化实践形式——“大工业”进行了论述:“工业的 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 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 学 】88 四、文化批判的基础:从异化劳动到文化异化 《手稿》中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继承并已超越了费尔巴哈 的人本主义批判他用费尔巴哈的人性异化与劳动价值论、 黑格尔辩论法结合扬弃后的劳动异化理沦作为此时文化批 判的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及资本主义的批 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指出对象化是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展现,异化一 方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阶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消 解,在这个阶段“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 有用的对象的形式。
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另 一方面异化也促进_『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看的本质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也是劳动的 外化(不是所有的外化都是异化),异化劳动必然包含文化的 异化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所分析同样适用于文化异化《手 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时,是和宗教批判 联系在…起的.因为宗教异化是文化异化的较为典型的形 式第…、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从工人的生 活现实也发揭示了资本家为获得剩余价值.尽叮能的剥削 I: 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产品(广‘义文化涵盖的内容)越多 反而自己得到的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 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越少j ”第■、工人同自己的劳 动相异化异化还存在予生产过程中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化批判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魏晓波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 精神遭摧残”I15 ,同样“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 心灵的自主活动”“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 活动发生作用”【 .由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亡人的文化创 造过程并米感到自由和幸福。
第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即人的改造自然的劳动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人 本身及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人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 类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理论对象化的文化也因此成为了人生 存的手段,而不再是自由的活动第四、人同人相异化由人 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直接导致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 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导 致伦理道德被人们的趋利性所掩盖,阶级的对立由此产生. 对立的阶级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分裂 五、文化批判的最终指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 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看做历史性的概念.因此人性 的复归也将成为具体历史性的运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文化 的本质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异化,将文化批判最终归结到制度批 判和物质力量的批判上,实现了从精神批判到文化批判,再到 现实批判顺利过渡,最终找到了克服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即 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和人的解放为最终价值指向由此,马 克思把文化看成人类解放的力量,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过程看做消除文化异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人向自身的还原或 复归的过程嘲 《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论述的基础之上,勾域了 未来社会的图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 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 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通 过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可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使人“作为 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而且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实现人既是自然存在物 又是自由存在物的目标.“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 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 人和自然界之问、人和人之问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 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真 正解决l1 六、《手稿》中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其文化批判理论缺乏系统性但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较之 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注重实践性和现实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 会转型的加速阶段,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中恰 恰又遭遇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 的困境,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批判,对于应对多元文化 的冲突和传统文化的裂变,提高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构建 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从文化的本质而言,构建和谐文化应贯穿“以人为 本”的理念 《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文化本质的阐述是其文化批判理 论的核心,揭示出文化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化 是“人化的自然”,文化者,人化也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 文化,其本质都是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社会主义的文 化发展要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指针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民需求,以实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