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获诺奖之后的冷思考.docx
4页屠呦呦获“诺奖”之后的冷思考 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屠呦呦,一介书生献身科学我们在欢呼之后同样需要“冷”思考,为的是中国科学继续攀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文 萧惑之(北京)金秋十月,喜讯传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殊荣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国内外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李克强总理的贺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也流露着国人的“诺奖”情结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获诺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荣获的世界最高奖,还是中医药成果问鼎世界的里程碑用业界专家的话说,“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同样具有“中国特色[来自wWW]”——“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先生的获奖感言冷静、淡定,表现出一个耄耋老人“随心所欲”且“不逾矩”的人格魅力。
青蒿素,一株小草造福世界;屠呦呦,一介书生献身科学我们在欢呼之后同样需要“冷”思考,为的是中国科学继续攀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屠呦呦的“三无”身份,其中无留学资历和无博士头衔,可以理解;无院士称号却让人费解,因为评选院士时,屠呦呦的科学成果已然令世界瞩目这让人联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一篇网文说得让人动容,袁隆平一直以来宛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扎根水田研究超级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按时髦的[来自wwW.L]话说缺乏“情商”,“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她赞同的见解,马上肯定;不赞同的意见,直言相谏衡量科学贡献”要接轨世界凸显首创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时,评委会坚持“首创”的原则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艰难,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屠呦呦是中国医药界科学家“三个第一的代表”。
早在1967年,经过反复试验锁定中草药青蒿的是屠呦呦,历经190多次失败“以身试药”证明药效的是屠呦呦,让“世卫”首选,治愈率97%,非洲11国覆盖率100%的中医药是屠呦呦首创的青蒿素评审委员会的权威们异口同声地说,“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奖,这绝对是‘实至名归’将诺奖颁给这项‘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大研究’再合适不过朝华夕拾”的青蒿素专利应亡羊补牢据悉,中国因历史原因已经丢掉青蒿素数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北京知识产权业界的人士称,青蒿素专利本来可以为国家和屠呦呦个人创造巨额财富,只因管理失策贻误良机要汲取青蒿素的教训,保护好自家的知识产权一份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里,仅中草药一项,由中国研制却由外国公司取得专利保护的就有900多项这意味着国人拿祖传的“灵丹妙药”在世界做生意时,还得向别人上缴一笔专利使用费数典忘祖”妄自尊大的“公知”须抚躬自问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时下,这种陋习在一位“科普杂家”的文字中得到集中表现一部《批判中医》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日前在屠呦呦获诺奖之后,又信口雌黄诸如,“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存在拔高自己”愚以为,“杂家”令人尊重,一旦胡说,则成为“杂拌儿”,尤其在“术业专攻”的学者面前,成为谬种。
倘若流传,误人害己公知”必须出以公心,尊重事实,倘若自恋万事皆通,则贻笑大方,让人讨嫌,劝君免开尊口为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