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生产行为研究综述》.docx
5页反生产行为研究综述摘要:反生产工作行为对个人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反生产行为的特征维度及相似概念的比较入手,总结分析了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导致的结果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实证研究的成果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反生产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理论模型引言: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员工在组织中享受着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权利和行为自由在其岗位职责要求之外,员工可能选择去做一些有利于组织的份外之事,也可能选择暗中甚至公开地去做有损于组织的事情据统计,有75%的员工至少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偷窃过一次;有33%-75%的被调查者承认曾在工作中出现过偷窃、欺骗、破坏公物、盗用公款或故意旷职等行为,而这些反生产行为每年给全球企业带来60亿—200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会挫伤组织士气,带来缺勤率、离职率的上升由此可见,在现代组织中,反生产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且严重的现象,亟需更多深人的探讨和研究1 概念与结构1.1概念最早对反生产行为的关注来源于Kaplan (1975 )对员工越轨行为(Employee Deviance ) 的研究“员工越轨行为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 随后,涌现一系列有关员工消极行为的研究,但所用术语不同,比如:职场攻击行为(workplace aggression)、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越轨行为(workplace deviance)、组织偏差行为(organizational misbehavior)等。
直到20 世纪末,学者们才逐渐接受用“反生产行为”这个整合的概念来概括这类行为反生产行为是指员工故意危害组织或其利益相关者的任何行为(Sackett & DeVore,2001)它有如下特征:① 不管行为结果如何,该行为一定是员工有意所为② 该行为可以预见会损害他人或组织利益,但未必一定会造成恶劣后果③此行为对组织的合法利益的潜在伤害要大于它可能给组织带来的潜在利益1.2 结构反生产行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了许多完全不同种类的行为按照行为对象的不同,学者们(Robinson & Bennett,1995;Spector&Fox,1999)把反生产行为划分为组织型(CWB—O)和个人型(CWB—P);按照行为结果的不同,Martino ,Gundlach&Douglas(2002)把反生产行为划分为自我破坏型和报复型;Spector,Fox 等人为了区分CWB中具体行为与各个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把CWB细分为5个维度,即财物破坏(Production Sabotage)、工作懈怠(withdrawal)、生产越轨(Production Deviance)、财物偷窃(Theft)和人际攻击(Abuse against Others)。
2 理论模型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研究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主要分2类:一类是从压力源角度出发,认为反生产行为是以情绪为基础的对有压力的组织环境的反应(Spector & Fox ,2002);另一类侧重于行为认知模式,认为反生产行为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对感受到的组织环境的反应(Martino , Gundlach & Douglas, 2002)2.1 CWB 压力源一情绪模型Spector 和Fox(2002)重视压力源、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认为CWB是以情绪为基础的对有压力的组织环境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WB 的压力源一情绪模型,图1为该模型示意图这个模型阐述了环境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是怎样通过调节感知过程和情绪来引导行为的,其中对感知的控制是感知以及行为反应的调节变量性格在感知、情感回应、行为等因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压力源被个人感知和评估,形成感知压力源(Perceived Stressor)感知和评价受个人基本情感状态、个体差异、对感知的控制(Perceived Control)和个性影响,评估结果反过来又影响情感状态情绪、对感知的控制和个性共同影响行为,而行为也影响着情感和感知控制,即员工的CWB反过来还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使得环境更具有压力性,从而导致CWB重复发生。
2.2 因果推理模型Martino,Gundlach & Douglas (2002)整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因果推理理论解释了反生产行为的发生原因见图2)这个模型显示了CWB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个体对环境的因果关系推理和预期结果能驱动个体的反生产行为Martino等人认为,CWB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差异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僵固政策、竞争激烈环境、领导风格、法规和程序、经济状况、薪酬系统、工作困难度和组织文化等个人差异包括控制点、消极情绪、情绪稳定性、正直、归因风格、自尊和自我效能等Martino等人指出,CWB最直接的决定因家不在于环境因素和个人差异,而是因果推理过程因果推理过程主要包括个2因素:①个人如何评估结果如对公平、公正、成功或失败的感知②个人对结果原因的思考如何影响行为和情绪,如归因风格评估结果的过程包括一个导致不均衡、不公平或某类不公正的对比过程,认知过程的第二阶段包括对导致感知不均衡结果的原因分析,如归因风格3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已经广泛探索了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并且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本文根据Martino,Gundlach & Douglas的理论模型, 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3.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用来解释组织中相同情境因素影响下不同员工的行为个人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 比如性别、年龄等;包括一些人格特质因素, 比如尽责性、宜人性、消极易感性、诚实正直、核心自我评价(自尊、控制点、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等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感知, 比如上司的监管、团体的作用力、组织层面的反偷窃政策和组织特征;包括与工作特性有关的变量, 比如工作复杂性、职业的高危险性、工作自主性等;还包括工作环境(比如高温、噪音、拥挤、光线昏暗和空气污浊)、文化背景等3.3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个体对组织环境或外部事件的认知反应一些学者把其单独划分出来, 以此来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过程中的因素包括感知到不公平对待, 对正面或负面结果的归因, 自我规范, 对压力源的内化或外化倾向等4 评析反生产行为自提出以来, 受到组织行为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获得了深入的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 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主要的问题有:首先, 反生产行为定义中的“故意”或“主观性”很难测盘, 导致一些行为很难界定是否属于反生产行为;其次, 目前的研究中, 着重于反生产行为与其具体前因变量作用的相关研究,对认知过程因素的作用重视不足, 有关反生产行为的内在认知活动过程的研究不够;最后, 缺少符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反生产行为分类体系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1 樊晓丽,张建卫.国外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述评,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122 张建卫,刘玉新.反生产行为的理论述评, 学术研究 2008.123 邓懿萱,何贵兵.反生产工作行为研究进展, 人类工效学 2009.64 彭 贺.反生产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管 理 学 报 2010.65 郭晓薇,严文华.国外反生产行为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008.315。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