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共10页).docx
10页初二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初二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读出诗味 1.第一次读:齐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可是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2.第二次读:请发言的同学读 师: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其实你读得还不错,你读准了节奏,但是没有读出情感其实读出情感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要想读出情感,还得读出诗的韵律、诗的味道老师给你,也是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听听看,应该怎样读出诗的味道?你能发现老师是怎么处理声音的长短、高下、轻重和语速的快慢的? 3.第三次读:师范读,配音乐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比较慢。
师:对,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比较而言,谁发现老师哪些字读得更慢一些、饱满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 生:诗的韵脚老师读得更慢更长 生:我发现“大漠孤烟直”的“孤”和“直”和“长河落日圆”的“河”“圆”读得更慢更饱满,而“漠”“落日”读得就快了一点还有“候骑”和“都护在燕然”的“护”和“在”也稍微快点 师:为什么“孤”“直”“圆”要读得更慢?想想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 生:这些都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形容词,读慢一点表示突出 师:那从声音——诗的平仄方面呢? 生:这些都是一些平声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大家自由练习一下 4. 第四次读:自由练习朗读 5.第五次朗读:指名读一男生,一女生,读出了韵味 6. 第六次朗读: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读懂诗心 (一)但是仅凭技巧的指导,我们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 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 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生:我从“单车欲问边”的“单”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孤独 师:你知道王维此去塞外是干什么吗? 生:是去慰劳刚刚打了胜仗的崔希逸军队 师:是什么身份呢? 生:监察御史 师:“属国”是什么意思? 生: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师: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中纪委或最高检察院派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 生: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Ppt链接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那这么说除了孤独之感,其中怎样的情感? 生:心里有些苦闷 师:一个“单”字让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志的牢骚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 生:我从“征蓬出汉塞”的“蓬”中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师:知道“蓬”是什么吗? 生:飘飞的蓬草 师: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 Ppt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师: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生: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师: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还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李白的《送友人》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将来我们还会学到白居易的《望岳有感》,借漂泊之蓬表达骨肉兄弟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的凄苦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呈现: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在这一联中还有一个和“蓬”类似的意象谁来说说? 生:是“归雁入胡天”的“归雁”我们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面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认为诗人入胡天,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有种思乡的落寞那能将前两联连起来朗读出王维的这种孤独落寞和苦闷吗? 生读 生: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出了作者的开阔的心胸。
大漠、长河这画面很开阔 师:这一句,历代诗词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神来之笔”;有人说,这是千古名句,它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那么我们就从绘画的角度来鉴赏一下,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它的色彩很美,有沙漠的金黄、孤烟的青黑色、河水的黄白色、落日的殷红,甚至天空的深红、浅红、金黄、青色 师:你描述得很丰富,注意诗中所说的“大漠”据考证是“戈壁沙漠”,而不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至于孤烟有人也说是灰白色对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究考证 生:它的线条是富有变化的,孤烟是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的 生:大漠是大块面的背景,孤烟是纵向的,长河是横向的,落日悬在长河之上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雄浑开阔的画面? 生: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闪着金色的波光 师:透过这无限开阔、苍凉宏大、色彩瑰丽的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 生:阔大的心灵 师:尤其是在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还能从容欣赏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色,真是令人叹服!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苍凉宏大的画面、作者开阔的胸怀。
齐读 生:我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因为他走了那么长路,看到了侦查的骑兵,知道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很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生:这是一种抵达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但仅止于此吗? 没有学生回答 师:燕然是什么意思? 生: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师: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燕然”是指前线,而不是真正的“燕然”,那我们改一改,改成“都护在前线”不行吗? 生:改了平仄不合了 师: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大家读这个典故,看有什么收获? Ppt显示: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生:我感觉作者想说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就像大将窦宪大败匈奴一样,心里很自豪 师:这是一种胜利的自豪喜悦感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联,体会王维抵达的喜悦和胜利的自豪! 齐读 5.小结全诗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他孤独苦闷; 看到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时——他心胸开阔; 听到将士不畏艰苦驻守燕然时——他自豪喜悦。
学生串联全诗,教师板书: 自豪喜悦感 开阔宏大感 孤独苦闷感 6.齐背全诗,体会这流动在诗歌中的孤独苦闷、开阔宏大、自豪喜悦! 四、走近诗人 这是壮年的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他,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政治的希望,所以才能为我们呈现如此奇丽壮美的画面然而,被称为“诗佛”的他,诗中更多的却是这些充满“空”“静”“虚无”的人生妙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初二上册《使至塞上》课堂实录第 1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