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陈思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26页《元史·陈思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陈思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元史·陈思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陈思济传》原文及翻译元史 原文: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也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既即位,始建省部,俾掌敷奏①世祖以京兆为国重镇,命廉希宪等行中书省于陕西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 中统三年,诏诛王文统,召廉希宪入中书,思济还,仍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会阿合马入省,耻其位在希宪左,每欲肆意而行,希宪守正不从及希宪去位,省臣晨集,掾属皆惮阿合马,莫敢前思济独先以文牍进,阿合马辄于希宪位署押,思济遽掩以手曰:“此非君相署位也阿合马怒目视之,众为之惧,思济神色自若除右司都事,从希宪行省山东,未几召还至元五年,分命中书省总百揆,御史台正百官,一时黜陟登庸,宪章程式,多出其手迁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以绩最闻,拜监察御史时阿合马立尚书省,权在中书右思济与魏初等劾其不法,帝命近臣正之御史各以次对,思济独厉声曰:“御史言官也,非为辨讼设!”拂袖而出。
授奉训大夫,知沁州,为政简要,不务苛察迁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承檄谳狱桐庐有囚羸瘠将死,纵遣还家,候期来决,囚拜请曰:“闻公名久矣,若不早决,恐终不可保为阅其案而释之转同知两浙都转运司事,胥吏侵渔,民困于赋役,悉蠲②除之调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丁母忧去官 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时浙西大水,民饥,浙东仓廪殷实,即转输以赈之,全活者众,檄上中书,奏允之浙东复旱,祷于名山,雨大澍,民赖以苏两淮盐课不敷,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奸弊尽革,商贾通行,岁课以足擢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改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威势赫然,摘淘金户三千,括民间田亩,檄下,力上章以止之累迁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 大德五年冬,以疾卒,年七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节选自《元史·陈思济传》) 译文: 陈思济,字济民,是柘城人陈思济幼年读书,就通晓大的道义,凭借才华在当时的同辈间被称道世祖即位前,听闻他的名声,召请他以备将来询问治国之事;世祖即位后,就创建中书省,让思济掌管陈奏等事宜世祖把京兆作为国家的重要城镇,任命廉希宪等人治理陕西的行中书省。
思济实际上与他们一同前往,多次出谋划策 中统三年,世祖下诏诛杀王文统,召廉希宪进入中书省,思济返还之后,仍然负责陈奏事宜事情无论大小,都严格遵守准则制度,姚枢、许衡都器重他恰逢阿合马进入中书省,他以自己的职位在希宪之下为耻,每次想要放纵意愿去做事,希宪都坚守正道不听从等到希宪离开自己的职位,中书省的各位大臣在早晨聚集,他们都惧怕阿合马,没有人敢上前只有陈思济首先献上了文书,阿合马于是在希宪的位置上签署,思济马上用手阻止说:“这不是您签署的位置阿合马怒目而视,其他人都非常畏惧,但思济神色自若后被任命右司都事,跟随希宪去治理山东,不久被召还至元五年,朝廷分别命令中书省总管各类事务,御史台监管百官,一时罢黜提升举用人才,宪章的格式,都出自思济之手升官为承务郎,同时管理高唐州事,凭借政绩最好而闻名,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阿合马在尚书省任职,权利在中书省之上,思济与魏初等人弹劾他做不合法之事,皇帝命令近臣去核实此事御史各自按照次序回复,只有思济厉声说:“御史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官,不是为替人辩解而设置的拂袖离去后被任命为奉训大夫,管理沁州,为政简约,不苛刻繁琐后被任命为中顺大夫,同时管理绍兴路总管府事,承担政府任命审理案件,桐庐有个囚犯瘦弱将死,被遣送回家,等候最后定决的日期,囚犯拜请思济说:“久仰您的大名,如果不早点定决,恐怕性命最终难保。
思济详查了他的案件,然后释放了他后调动官职同时管理两浙都转运司之事,官府的小官吏掠夺百姓财物,百姓苦于赋税劳役繁多,思济把它们全都免除了 二十三年,升迁为少中大夫,同时治理浙东道宣慰司之事当时发大水,老百姓食不果腹,而浙东粮食充足,思济于是把浙东的粮食运到浙西来赈灾,救活了很多人,然后上书中书省,中书省同意了他的做法后浙东又大旱,于是思济到名山去祈雨,后来雨水大降,百姓依靠雨水得以存活两淮盐税不足,思济授权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革除了奸人、弊病,商贾通行,每年的赋税上交充足后被提拔为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改任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非常有权势,他下达政府文书,想要取缔三千淘金户,侵占百姓的田亩,陈思济上奏极力制止此事多次升迁至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 大德五年冬,因为疾病而去世,年七十赐予官爵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死后赐予官爵颍川郡侯,谥号文肃 《元史·陈思济传》 2、《元史·陈天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陈天祥传》原文及翻译元史 原文: 陈天祥,字吉甫,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
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至元十一年,除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权知本军事居岁余,诏以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天祥以众寡不敌,非可以力服,乃遣谕其徒使各归田里,惟生擒其长毛遇顺、周监斩于鄂州市。
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佑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译文: 陈天祥,字吉甫,年少时就列入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在济南反叛,联络宋军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按规定授天祥为千户,令他屯兵三汊口以防卫宋兵李璮之乱平定后,他罢职归家,住在偃师南山中,有田百余亩,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所住地方靠近缑氏山,因号“缑山先生”起初天祥并不好学,其兄陈祐也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分别几年,天祥把所写的诗送给陈祐,陈祐怀疑是别人代写的,同他交谈,知他在研究经史,学识渊博,才大为称赞至元十一年,始任从仕郎至元十三年,兴国军因为登记兵器导致骚乱,行省命令陈天祥权知本军事一年后,朝廷把兴国军改为兴国路,接替天祥为兴国路总管的人,完全改变天祥的政策,严厉制裁隐藏兵器的人所以天祥离开后不久,兴国又发生民变,临近的寿昌府及大江南北的各县城,叛民乘势杀守将以响应当时刚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率兵镇压,在樊口兵败身亡黄州叛民扬言要攻打阳罗堡,鄂州官府大为震惊。
忽都帖木儿胆怯不敢出兵,天祥对居贞说:“阳罗堡依山建垒,素来防备严密,彼若来攻,对我们有利且南人浮躁,轻率进兵容易退却,我官军居高恃险,这些乌合之众来攻,不到两三天就多伤亡,逃者会十之八九到那时我们再出精兵袭击,只有跑得快的才得免死居贞深以为然,而忽都帖木儿还犹疑不决闻叛民到了阳罗堡,居贞忙引兵前去迎战,屯兵于青山,第二天大败叛军,这一切完全符合天祥的预料行省听说民变,将鄂州城中的南人一律逮捕起来,准备大屠杀,居贞想拯救鄂州南人而又做不到天祥劝阻行省官员,将被捕的平民全部释放派天祥去暂管寿昌府的政事,给他二百兵卒寿昌叛民听说官军来了,都离开寿昌城去恃险自保天祥因寡不敌众,不可以武力镇压,便派人去劝说他们各自回家,只活捉了他们的头目毛遇顺、周监,在鄂州市斩首示众大德三年六月,陈天祥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但因病未就任受到冤枉的人往往到他家中来伸冤,天祥因自己不在任而推辞了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又遣使召他回朝,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谢延祐三年,卒于家,终年八十七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元史·陈天祥传》 3、《元史·彻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史·彻里传》原文及翻译元史 原文: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日:“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 (《元史·彻里》,有删改) 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曾祖父太赤,曾任马步军都元帅,随元太祖平定中原,因为立有大功而被(元太祖)赐予徐州、邳州两州作为封地,彻里的曾祖父于是在徐州安下了家彻里少小丧父,母亲蒲察氏用读书作为培养方式来教育彻里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彻里,彻里回答世祖的问题十分详备而且无懈可击,世祖对彻里很满意。
彻里侍从世祖征讨东北边境归朝时,借着机会向世祖进言说:朝廷大军所经过的地方,老百姓无法承受大军的烦扰,老百姓(因此)受冻挨饿濒临死亡,(朝廷)应当加以救济施与世祖采纳了彻里的建议,于是根据爱害程度的差异分别赐给边境受害百姓粮食、布帛与牛马,受害百姓因为彻里此举而得以幸存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奉旨巡察江南当时地方行省正在致力于整理财政,卖去所在地区的公田,用学田作价来缴纳官府(下达的征缴任务)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彻里迅速而及时地制止了这种卖学田抵政府征缴任务的做法彻里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汇报给了世祖,世祖皇帝赞许彻里的做法,并采纳了彻里的建议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他推荐任用自己的朋党,查核全国的赋税,老百姓不能承受他们的掠夺所带来的痛苦,(因而)自杀或死于牢狱中的人能用百位数来计算,朝廷内外都因此浮动不安朝臣们顾及与忌惮桑哥,都不敢向世祖皇帝进言彻里竟然在世祖面前,一一陈述桑哥邪恶贪婪祸国殃民的情形,言辞慷慨激昂世祖皇帝很生气,说彻里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耳光彻里却越发奋力与皇帝争辩,而且说出:“我与桑哥并没有个人怨仇,我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却不顾念自身(安危),正是为了国家谋划罢了。
如果我(现在)畏惧圣上发怒却不敢再进言,那么奸佞的臣子能用什么办法得以铲除,老百姓(因佞臣当权)所遭受的祸患用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