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docx
6页浅论《溪山琴况》之“静”对生命的关照 【摘要】《溪山琴况一曰静》是《溪山琴况》的第二况,也是徐上瀛琴乐理论中道家思想的体现静”作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是人的生命本原状态,因此琴乐追求的“声中求静”亦是对生命本原的关照论文试从“静”况中琴乐之旨“声中求静”的角度,以及“静”所体现的生命本原意义,对此一况进行解读,以剖析琴乐中追求的“静”所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照关键词】溪山琴况;静况;生命本原;琴乐J60 A《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著作,作者徐上瀛(约1582—1662)在《溪山琴况》中,根据琴乐的审美况味,将古琴分为“和、静、清、远”等二十四中风格和境界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休养生息和抒情达意的雅器,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人格思想的载体,“弹琴者和欣赏者都可以从琴音中获得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提升[1]因此,古琴艺术在实现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照在“静”况中,徐上瀛推崇老庄的“希声”,也即“声希则知指静”“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有无,而神游于羲皇之上者也”[2]因此,在“静”况中体现着道家“大音希声”的思想《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可以知道人的生命之根本是静,由琴声中所追求的希声之静即是超越有声到无声的过程,超越具体的琴声而对希声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本原的关照一、古琴之“静”的两个层面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一曰静》中说道:“抚琴卜静处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指出抚琴追求外在的、空间上的安静并非难事,难在手指运动的静,但手指运动发出了声响,如何能静呢?难在于动中求静,难在于琴声中追求静因此,“静”况之静分为手指之静和琴声之静,并且需由手指之静通达琴声之静所谓“静”,据《说文》即“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3]因此,“静”即是指繁盛而章法不乱,也即达到徐上瀛所说“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的效果在“静”况中,徐上瀛指出,抚琴者在抚琴时,凭声知指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由此可知“静”的两个层次一为手指之静;一为希声之静且古琴之静是由手指之静最终求得希声之静一)手指之静对于手指之静,《溪山琴况一曰静》中给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手指之静是指手指的洁净,据《康熙字典》“静”,“音净,义同”,即有清洁、洁净之意徐上瀛指出“苟心有杂念,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可见心中有杂念,手指之上有外物的阻扰,以这样的状态抚琴,不能得到静的效果如此,要求抚琴人在抚琴时保证手指不染尘垢,不被外物阻扰,才能具备得琴之静声的条件另一方面手指之静是指手指的练习徐上瀛指出“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手指练习纯熟与否关乎琴音是否能够得“静”应该注意的是,指下功夫则包括了气与指,分别对应神静和音静神气不静,手指亦不能得静,因此对于手指之静,不能仅是停留在手指本身的练习之上,而是应该结合调气静神,如此才能达到“下指功夫”的臻善二)希声之静希声之静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静”况中指出“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飘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即是一种从有声到无声,静到了极点,与杳渺之境相通,神游于理想的境界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所在正是一种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的状态此外《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是比喻大‘道幽深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
[4]由此可知希声之静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二、追求古琴之“静”的目的抚琴时为何要追求“静”?抚琴时琴声发出,明明是有声音的,而为何要却是最求琴声之静?寻求抚琴场所的安静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运指之静,继而达到由手指抚琴发声寻求“声中之静”也即是达到“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入有无”道之所在“大音希声”的状态静”况不仅是一种况味、一种古琴演奏风格和原则,更是一种境界,故徐上瀛指出此一况之旨在“声中求静耳”,也即是于动中求静于琴声中所追求的静是动中求静,是超越有声而对希声之静的追求,也即是道之所在的状态而道的动静关系则是辩证的,“声中求静而”就是越过有声的琴音追求希声的琴音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能够在动中做到静,也能够在静中做到生动,动静是相互依赖的道作为宇宙的创造性动力,是动;作为宇宙的根本,是静[1]静而不失生气,动而不宁静,如此才能做到动中得静,“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因此,“静”况中所言“声中求静耳”,正体现着动静的辩证关系,实现“声中求静”就是做到在繁盛的琴声中章法不乱,在生动中不失宁静对琴之希声的追求就是对大道的追求,对琴之希声的追求就是对生命的关照《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所谓“歸根”与“复命”即是“回归本原”与“复归本性”世间万物的本原、本性即是“静”‘归根就是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4]因此万物之根本状态是“静”,人的生命之根本也是“静”在古琴艺术中实现由技如道,就是对大道的复归,对道之所在状态“静”的追求由此可以说,于声中求静实际上就是对道之所在的复归,于琴声中追求的希声之静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生命本原的关照三、达到古琴之“静”的两个要求如何才能达到希声之静?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静”况中指出“苟心有杂念,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又说“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即是达到琴之希声的必然条件同时说到“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由此可见达到琴之希声需要内外兼备,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对琴者加以要求一)涤除尘翳调气神静涤除心中尘翳,复归生命本原人的生命之根本是静,追求琴之希声,必须要涤除心中的尘俗遮蔽,抚琴者通过琴声之静达到对生命之根的复归要做到“心无尘翳”就必须“雪其躁气,释其竞心”,从而使心中涤除尘翳,通达最初状态最初的状态也即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心能做到排除杂念,就能如同明镜一般照察事物,去除主观成见的干扰,自然也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关照和体认。
[1]此外达静之境还需调气以静神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静”况中说“调气则神自静”,要想于琴声中追求希声,琴者必须要调节气息,只有气息通畅无碍,才能神采沉静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说“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天地万物由气化而成,人的生命的维系依赖于气,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中医上说人的气息有所阻碍则人会出现各种不适,因此调气使琴者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抚琴,方可得神静二)指有余闲练指音静除了对抚琴者心无杂念和调气静神的要求,此外对琴者手指有所要求《溪山琴况》中指出“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又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因此可以看出追求琴之希声,对琴者手指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洁净之指;二是练习之指涤除外物,手指自静据“静”与“净”音同义可以得知同抚琴之时,倘若手指有外物干扰,就无法使琴声致静,因此抚琴者需要手指洁净,不染尘垢徐上瀛在《溪山琴况》“洁”况中专门谈论对抚琴者手指的要求,提出“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所谓“洁”者,本义“干净,清洁如《管子水地》“鲜而不垢,洁也因此,抚琴人手指不洁则不净,就会影响到琴声取静也即是徐上瀛所说的“修指之道由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
指严净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只以清虚为体,素质为用手指的洁净是琴声致静的一大关键要素,即“欲修妙音者,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抚琴时手指必须达到“一尘不染,一滓弗留”的严净之状,如此手指既已修洁,自然可以取音愈希练指音静,扫尽炎嚣抚琴时手指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到琴声的质量,如实际演奏中实音按不实则声不亮,泛音压弦过重则声不发等,故抚琴时需要手指十分熟练,如此才能得琴音之静同时,追求“音静”必须处理好手指与琴弦的关系,也即是“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注重下指和弦上的练习和体会,只有扫除炽烈喧嚣之声,才能留下纯净的琴音,也就能达到“急而不乱,多而不繁”章法不乱“静”的状态四、古琴之“静”对生命的关照抚琴可以通过琴之静音,洗涤人心的渣滓“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追求“静”需要我们清除躁气,去掉竞争之心,扫除炽烈喧嚣的声响,留下纯净平和的琴声,才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内含深邃的情怀,外发清澈的光辉,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便可能于琴声中得“静”通过有道之士内外兼修“心无尘翳,指有余闲”抚琴,达到琴之希声,也就实现了于声中求静的最高要求。
这种对“有”的超越追求希声的抚琴过程,也即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和无形之道的追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必须注意到物质的满足是有限短暂的,所以必须要超越有限而求无限的生命之根本嵇康认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5]盛衰是事物的常态,琴音则无变不倦,人对超越琴声而通达的琴之希声的追求,体现了对从有到无复归于道的追求人的生命根本是静,抚琴的意义就在于对具体琴曲的超越到大音希声的追求,于有声的琴声中追求希声的大道反过来让抚琴者在整个求得希声的过程中实现对有限生命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有”的超越而达于“无”的大道通过追求琴之希声以关照琴者的生命,获得超越功利性和超越有限性的审美体验通过对生命现象的形而上的反思,引导人们从有形的世界超越到无形的世界,看到生命的超功利性的价值”[6]在快速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人心容易浮躁和受功利牵制,当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时就会寻找某种寄托古琴之静为人们对有限的器物追求的超越、关照生命的根本提供了一种可能《溪山琴况一曰静》中说“政在声中求静耳”是对琴之希声的追求,这种希声是道之所在,是生命之根本、本原,因此于“琴声中求静”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超越有限的现实而对生命本原关照的过程。
综上所述,《溪山琴况一曰静》是徐上瀛琴学思想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在琴乐艺术中所追求达到“静”的过程是对于生命之根“静”的复归,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琴乐艺术中对琴人生命本原的关照保持生命之本真,恪守生命之静笃,复归生命之根本,通过琴声体悟琴之静,以涤除抚琴者的杂扰,从而复归生命根本之静琴者通过这样一种于琴声中求“静”的方式,由此获得一种超越有限、超功利性的关照生命本身的审美体验参考文献[1]张法.中国美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书局,2013(7).[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5).[5]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M].安徽:黄山书社,1986(12).[6]吕有云.道家虚静之道的生命哲学解析[J].现代哲学,2011(3).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