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2).docx
12页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2) 二、发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与调整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招生剧增的原因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类专业(包括工科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文科的广告学专业等)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点,发展到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本科院校从全国各专业布点总的情况来看,2001年教育部新批准增加了1500多个本科专业点,这些专业大多属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其中也包括增幅较大的艺术设计专业从招生情况来看,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瞿振元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我国招生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依次为:工学99.1万人,管理学46.1万人,文学类43万人,理学类23.7万人,医学类17.8万人这些门类都属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门类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类专业超过了文学、法学和医学等多年持续的热门专业,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艺术类专业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国多数高校在近几年中相继发展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以艺术院校为招生主体的格局,使艺术类考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考入大学学习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设置艺术类专业与招生剧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容忽视:其一,一些院校为求学科齐全而组建上马的不占少数,所上专业的在师资水平、图书资料、实习条件等诸方面仍有些欠缺一些高校总以大学的综合优势为理由发展专业布点,很少考虑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总以为有学校的牌子招生就不存在问题,考生也很少对所上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当然,艺术类专业要收取高额的学费也促使学校组建上马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造成了高中学生中文理转艺这一特殊的现象,作为考生和考生家长多出于无奈,以求上学为目的,造成一些学艺术的考生既缺乏艺术天赋也缺少求学兴趣,但又觉得这是升学一条捷径,最终选择了学习艺术专业。
其实,这种矛盾的选择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也是考生数量剧增的原因之一其三,艺术类专业打破以往小专业和特长专业的格局,发展为目前一个规模较大的热门专业,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新兴设计艺术、广告设计、媒体艺术、文艺展演等行业的兴起,促使社会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但对此问题也应该认真分析,表面上人才市场显得潜力比较大,但人才市场也有其不稳定或式变的因素,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符合市场的要求,如果以这样一个快速的增长数字发展,社会未必需要这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仅仅从新兴的行业市场看人才需求是不全面的,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育结构需要适应市场的转换假设艺术市场有10万个就业岗位,也许只要3万名艺术家或设计师,70%应是一般的艺术职业人员,但未必需求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许是高等职业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艺术市场从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调整艺术学科培养的层次与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造成教育资源、办学方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等不规范或畸形发展局面2、全国扩招与艺术专业发展过快所面临的问题连续三年的全国高校扩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更多的人也因此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特别是艺术类的考生尤显优越。
然而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调整专业结构,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由此成为教育专家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据悉,2001年全国招进大学生220万人,目前全国大学在校生有1100万人至2005年,全国大学生入学率将达15%,实现在校生1600万人的目标,即今后每年招进350万名大学生针对艺术类考生的大幅度超常规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应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统计数字已表明,艺术类考生在全国总数排在前6位,可见其增幅数量之大仅以山东省美术类专业招生为例:1998年本专科统招为1968人,到2001年扩大到6608人,增幅达到2.5倍以上,但办学条件和教学投入远远达不到招生数的增幅比例,这种情况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和专业中带有普遍性今后艺术类专业稳定的发展规范、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扩招后高校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首先是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一年毕业300多万名大学生,就需要有300多万个工作岗位,因此学院要把大学生就业率当成一项指标来完成;其二,若要改善就业率,高校应大力调整学科结构,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而目前高校的传统学科占居多数,新兴学科则跟不上;其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要保障,扩招才有真正意义。
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指出:高校扩招,绝不能牺牲学生培养价值为代价,要警惕扩招之后出现的问题,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必须的教学条件和基本的教学质量,维护扩招的严肃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特别是一些设计艺术类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密切,但学校对这类学科专业的框架考虑显然不够,更谈不上如何研究走向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其实,一些专业方向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供需两方面的问题,但高校热衷上层次对艺术专业恰恰缺少调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我国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资料缺、实习场地空白等一系列问题,扩招后存在着艺术类专业的生师比严重失调,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对学生来讲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大部门专业艺术院校和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教师总量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创收的考前班任课和艺术工程上,很少考虑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图书资料缺口严重带来教学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艺术类专业本来在图书资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幅度的扩招,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进校后仍存在着专业基本功较差、文化课偏低更需要读书的实际情况。
教学基础设施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符合小班式的教学规律经过连续三年的扩招,各高校都在尽力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力,但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也明显地表现出来,条件的制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调整,突出职业特征和时尚性的特点但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艺术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重视不够,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看似火爆的艺术市场与人才需求存在有相当的距离,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绘画、音乐、表演类专业本来就来率就相当低,培养的学生大 多为自由艺术职业者,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比较大,加剧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过剩,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扩招后,有人就但心毕业后会不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从宏观的理论上讲发展高等教育与人才过剩没有直接联系,但对技能性较强的艺术类专业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关键是专业层次、专业结构如何调整,艺术类专业并非都要一齐上本科专业。
有些专家认为:“从现实角度上看,即使高校不扩招,在只有6%同龄青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同样出现过就业难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要求,而不能是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需求只要两者适得其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3、国家应该加强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大转变的过程中,过去那种通过残酷的金字塔式的层层选拔学生进大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国家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角度统一认识,高校扩招是时代需要,也是广大学子成才的需要但是,高校扩招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失去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意义高校扩招中一些地方出现的专业设置过滥,专业考试质量下降以及教学质量问题,其实原因并不在扩招本身,而在于一些学校存在不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学评价体系艺术类专业区别于文理科有其特殊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新专业设立等方面一定要有统盘的规划,其中还包括艺术教育的教养目标、层次和方向,设立国家艺术类专业的标准才能够健康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与高等职业艺术之间没有拉开距离,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大纲没有专业界定,互相模仿,千篇一律,培养的人才显得通才教育不足,专业性又不强,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大多注重艺术表现而忽视了艺术实践;师范艺术教育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规律的学习与教研活动;设计艺术相关的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群,包括与工学、建筑学、传播学等专业相互交叉,同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市场密不可分,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仍不够;而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整合艺术类专业的职业资源,找到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艺术人才,应是高校研究的当务之急。
而作为艺术教育的高校在此方面仍有模糊认识,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强大,其关键的原因,缺乏一套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与设置、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所以,创立规范艺术类专业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规范教学管理与评价评估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艺术类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因为艺术类专业已经形成了招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考生考分在全国最低的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的以生源的考试成绩来看这个学科的发展,但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基础的基础,特别是对今后的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和具有实践能力艺术师、设计师的培养,既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还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素养所以要求高等艺术教育的层次不应该比其它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但同时对一个刚刚获得发展的学科专业的要求应不能过高,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专家们分析的那样:其实,这主要是教育质量观的问题,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大相径庭在精英教育时代,我们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质量,认为上大学就是以读书为主,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到了90年代,令人记忆犹新的“高分低能”的争论,促使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
现在又流行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不应该用精英型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一些专家们说: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要合理招生数量要与办学条件相辅相成,单纯意义上的数量扩张,并非高校扩招的本意如以上种种现象听之任之,任其愈演愈烈,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会直接导致大学及大学师生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急剧下降高校扩招只有做到质与量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