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净沙 秋思》诵读指导教案.docx
32页《天净沙 秋思》诵读指导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有感情的诵读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相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水平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但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相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4、听范读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1、思考:(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l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l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l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l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
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即时表扬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1、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沁园春·雪》诵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教 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解释下列词语:[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须]等到[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三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1. 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2.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四 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1. 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2. 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女领 沁园春 雪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领 俱 往矣──,(慢,拉长)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3.配乐分角色朗读 《神话故事》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互相推荐神话故事,从活动中认识更多的神话故事书 2.调动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阅读神话的习惯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
指导重点:调动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阅读神话的习惯指导难点:通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指导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打造“书香校园”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本学期十一月份,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比较隆重的美文诵读比赛,谁还记得我们这次读书活动的诵读 主题吗?——书香伴我成长 这节课就让我们趁着课外阅读这股和煦的春风来走进课外阅读 二、复习 1.提问: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叫神话?(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