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容闳教育计划的形成及幻灭.docx
5页浅析容闳教育计划的形成及幻灭摘要:容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是耸立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一座丰碑他的教育计划由其读大学期间便开始形成并最终得到实行然而由于清朝廷的局限,当清朝廷决意撤销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时,容闳也无法挽回其教育计划中途夭折的命运关键词:容闳教育计划形成幻变在近代中国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曾经使中国人一度如此接近地学习西方,尤其是其倡导的留学理念,更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一个丰碑,他就是容闳本文通过对于容闳成长过程的探讨,旨在研究容闳教育计划的形成与幻灭,并进一步反映当时的历史社会,以及容闳敢于人先、心怀祖国的精神一、容闳其人及其教育计划的形成容闳,原名光照,号纯甫,英文署名YungWing广东香山人生于1828年11月17日(清道光八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912年(民国元年)4月21日容闳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回国纵观容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惊涛骇浪、波澜起伏的时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这些事件,无一不构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部分,而身处于这样时代的容闳,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在其几乎顺乎当时历史潮流的一生中,为国家作过的最大贡献,以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多年的教育计划――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
对于容闳的教育计划,有必要从其人生脚步中发掘其教育计划和思想的形成容闳出生于葡萄牙殖民地澳门西南的南屏乡,距澳门仅有6千米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容闳自幼便开始在西方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846年对于容闳来说是改变其人生方向的一年,负责容闳就读的马礼逊学校教务的布朗教务决定返回美国,并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学习多年的同学一同赴美,使他们在美国继续完成学业[1]容闳是课堂上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在竭力争取到母亲的同意后,在母亲的离愁别绪、悲伤落泪中,容闳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女猎手”号帆船在美国孟松学校读完三年相当于大学预备学校后,容闳成功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由于当时资助容闳受教育的资金并不包括大学阶段,因此,此时的容闳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危机然而容闳在面对以学成后成为一名传教士为条件的资金时,却提出了拒绝,拒绝理由主要有三:(一)签订这样的誓约,将会妨碍和限制他的作用他需要在行动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便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做最大好的事二)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传教士的职业都不是个人一生中能为国家谋最大福利的唯一选择三)这样性质的誓约,将会妨碍他利用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机会或事件去为之尽自己最伟大的贡献。
[2]从这三个理由中不难发现,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并赴美留学的容闳仍然将自己的国家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并以此作为其行动的准则,此时容闳心中“为中国做最大好的事”是什么在此阶段仍不得而知,然而不可否定的是,此时容闳已决心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这个正陷于多灾多难的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耶鲁的四年生活中,容闳从未将自己的国家忘记,从容闳的级友赠言中,留下了这样一些痕迹:“我希望你未来的计划全部成功,你决不会懊悔曾经离开祖国来到异邦留学,因为你在耶鲁结识了许多极为热情的朋友希望获悉你的故土从专制统治下和愚昧的锁链中解放出来愿你回归天朝帝国时,将发现它已成为神圣的共和国,而你将参与获致推翻压迫的胜利[3]这些赠言中透露出容闳已将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级友交流过通过杜吉尔牧师于1878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演讲内容,更是可以看出大学期间容闳内心已形成的教育计划:“曾是容闳同班同学的卡罗尔・卡特勒,现任西储备大学的校长,他曾经与容闳一起进行过一些长时间的散步当时散步时,容闳便开始谈论正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的计划,就是今天正在实行中的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事业的初步设想[4]在耶鲁大学的四年生活转眼即逝,由于容闳特殊的国籍身份和他在学校取得的众多成绩,他早已成为耶鲁大学的知名人物。
而此时,容闳为国家作贡献的内容也开始有了具体方向,在此特别引用容闳在其自传中临近大学毕业的一段话:“整个大学期间,中国的可悲情况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令人痛惜的一幕幕,使我的心情一直都很压抑每当我消沉失望时,我就常常希望自己要是从未接受过教育多好,因为教育的的确确扩展了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进而启示我应负的种种责任,……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而此目标犹如一颗明星,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我竭力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这一目标奋斗着在1854年到1872年这长长的岁月里,不管有多少艰难坎坷,也不管人生的浮沉盛衰,我都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忠贞不渝,为圆满完成这一目标,我一直在苦苦地努力着,默默地期待着[5]这是一段海外游子发自肺腑的真实感言,此时的容闳心中教育计划的蓝图已经逐渐形成,并欲开始将其变为现实在当时沉重腐朽的旧中国背景下,希望使中国的年轻一代同样接受西方教育的计划,不得不说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回国后的容闳在看望母亲时,在面对当时代表当时中国的母亲问道学位能换多少钱时,容闳说:“它不能马上换成钱,但它却能使一个人在赚钱方面比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赚得更快更容易些;并且它能够赋予他这个人在众多男人中间更有影响力和势力,凭着所受的大学教育,他更有可能成为那些男人们的领袖,当然,尤其是他不仅有才干,而且具有永久性的高尚素质。
容闳还告诉母亲说,他所受到的大学教育本身的价值远超过金钱[6]从与母亲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容闳已具有了当时中国大部分中国人所不具备的对教育的理解1863年,容闳通过朋友张斯桂先后认识了当时清朝重臣曾国藩和丁日昌,也迎来了实现他教学计划的重要机会天津教案”的发生更是为容闳的教育计划进一步打开了窗口1870年的冬天迎来了阳光,容闳的教育计划终于在朝廷的“着照所请”中得到批准,兴奋的容闳谓之:“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欢乐的极好消息,中国教育工程至此成为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史实,这在中国编年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纵观容闳教育计划的理论逻辑,不难看出这样一条思路:中国,已经不再是其认为的小世界里的天朝大国,中国无可避免地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陷入国际关系,但因为对自身的认识而陷于不利地位,蒙受损害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缺少适应当时世界潮流的专门教育人才,能够代表中国在商业、外交等各方面中发挥作用,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中国的许多重要职位冒着被出卖的危险不得不依赖于外国人试看,当时的美国人蒲安臣,竟能够担任中国使团的代表去与其他国家政府签订条约,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嘲弄此时的容闳似乎已经看到中国发展的新一轮日出,殊不知,等待他的却是一轮落日。
二、教育计划的施行与破灭出洋肄业局是为中国幼童出国留学而设立的机构,由容闳和陈兰彬共同管理1972年夏末,首批30名幼童就是在“疾病生死,各安天命”[7]的自愿书中开始了他们的留学生活1876年,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李圭赴美国参加“费城世界博览会”,得以与幼童相处在一起,当时的情况让他大为称赞:“是诸幼童,孰有不就陶熔而成令器哉!他年期满学成,体用兼备,翊赞国家,宏图丕烈,斯不负圣朝作人圣意也欤[8]然而,就是这样一些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在即将成器之时,却被一道圣旨蛮横地扼杀十五年的留学计划最终只执行了九年就于1881年被终止撤回,这不得不说是容闳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是中国永远的遗憾容闳甚至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这只不过是我的计划,而并不是上帝的部署首先回顾当时不断向朝廷打报告的吴子登,还有最后添上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的陈兰彬,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出身翰林,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却要身处几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美国,这样的转变自然是他们很难接受的一开始他们之所以同意与幼童远赴重洋,无外乎是为了加官进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呆在异邦中无异于坐牢,而幼童们在受美国教育的影响后所产生的改变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不是他们看不懂,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对这些在到来美国之前从未跨出过国门的官员们来说,他们使用一种纯粹的中国人观念作为衡量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对那些幼童这些官员早已习惯于将人本身的青春、活力、坦率、独立精神掩盖起来,甚至将其故意压抑,不允许它们发挥作用而来到美国的幼童由于年龄小,以及在中国所受影响较少的关系,将这些人性的本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些表现自然是这些官员所反感和反对的于是他们在奏折中坏话不断甚至黑白颠倒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这些奏折,将容闳伟大的教育目标不断地侵蚀,直到最后的倒塌换回清朝主政者的角度,主政者们所谓的留学“无大益处”,实质上是对清王朝统治的无大益处,他们的国家概念自然是清王朝的统治,而非整个中华民族因此,通过奏折传来的所谓留学幼童的变化,也就让主政者极为刺眼,从他们的角度看,显然无法理解幼童的改变,于是自然而然地将这些改变视为离经叛道,甚至王朝统治的威胁异邦求学,注定会因为多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人格上的改变,成为具有多重文化的人格,试想,若无改变,又如何顺应异邦的环境去求学呢?倘若无所改变,留学的意义又何在?留学,注定就是在文化意义上发生变化,然而变化了是否等于失去了爱国心?这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无数事例证明,不仅不会失去爱国心,而且会使爱国心更加强烈,容闳便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当时的容闳所处的位置又是何等尴尬,容闳是一个生于中国的中国人,身体力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然而,容闳自幼便接受西方教育,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这是在这种微妙的身份中,主政者对于容闳的认识与使用也就同样微妙在主政者眼中,容闳更是一个工具,而操作这个工具的必须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所谓“识大体”的人才这种配合,正是当时的“中体西用”原则,而容闳正是处于这种中体西用的尴尬地位中三、容闳教育计划的历史意义这项伟大的教育计划最终过早结束了,甚至是在计划发展的盛期戛然而止然而,并不能因为出洋肄业局的结束而说这项教育计划是失败的评价一棵树的价值往往在于树所结出的果实,而出洋肄业局的果实正是他们所培养的一批学生尽管大多数学生并未完成学业,但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已远远超过当时在中国的同龄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气质也与一般人迥异因此,只要社会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从而证明容闳教育计划的价值留美幼童中的唐绍仪、詹天佑等无不在时代中体现出他们的价值一股新鲜的血液开始流入这个腐朽国度的机体,但回天无力,因为这样的鲜血无法得到持续容闳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容闳,在这个时代中所代表的,既是个人的无奈,又是时代的无奈,然而容闳所展现出来的却是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精神。
参考文献:[1]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48.[2]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104.[3]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耶鲁馆藏容闳档案简介.浙江社会科学,1999.[4]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232.[5]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80.[6]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342.[7]容闳著.石霓译注.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297.[8]李圭.环游地球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