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石风化工程地质.ppt
20页岩体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岩体完整性遭受破坏,结构性丧失,空隙性增大,矿碎成块石、碎石或土体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可溶矿物溶解流失,耐风化矿物残留下来,形成稳定性好的次生矿物:如绿泥石、绢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发生变化 如:力学强度的降低 压缩性变增大(由基岩→粘土) 渗透性增强次生矿物的抗水性降低、亲水性增强,易崩解、膨胀、软化风化结果及工程意义,工程意义,总体上: 恶化了岩石的工程性质. 在工程选址、岩土体稳定、地基处理、灾害防治、工程造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基础建基面处置、确定矿坑边坡角、洞室围岩支护、基坑开挖层支护、抗滑工程设置等都要考虑到风化问题地质构造,地质结构面:断层、层面、节理、沉积间断面、侵入岩与围岩接触面等断层带(裂隙密集带):囊状风化层理面:差异风化—崩塌等节理、裂缝面:球形风化,,地形,地形不同影响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光照、温差条件,沟谷侧向入侵作用,残积物滞留条件高度海拔高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海拔低地区:化学风化速度较快坡度陡坡地段:风化速度较大,风化壳较薄缓坡地段:风化速度较慢,风化壳较厚,其它因素,地壳运动强烈上升期:风化速度快,风化壳厚度不大稳定期:风化彻底,风化壳厚度大人类活动 人工开挖基坑、边坡、隧洞、砍伐森林等,不同深度岩石与风化营力接触时间和程度不同矿物风化具有阶段性 钾长石→绢云母→水云母→高岭石 黑云母→蛭石→蒙脱石→高岭石,总之:在整个风化剖面上,风化程度不同的岩石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矿物组合特征。
从地表至深部新鲜基岩,风化是逐渐过渡的风化岩的垂直分带,一 分带的意义及可能性,地基:选择基础埋深位置边坡:选择稳定的边坡高度和坡度,,分带的原则,充分反映各风化带岩石变化的客观规律,反映各风化带岩石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分带的标志应有代表性、明确,便于掌握; 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 分带数目既不要过多,也不太少一般采用 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四分法: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微风化带,岩石风化壳分带及各带基本特征,分带的标志,颜色风化岩石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的差异破碎程度:风化程度越深,原岩破碎程度愈大从深部完整新鲜岩石至地表:岩块→块石→碎石→砂粒→粉粘粒总体上: 上部以粉粘粒为主,夹砂粒、碎石 下部以块石、碎石为主,裂缝中夹粉粘粒、砂粒,矿物成分变化:不同风化带、矿物组合特点不同剧风化带:除石英外,大部分矿物已经变异,形成稳定的矿物,如粘土矿物弱、微风化带:矿物变异主要发生在块石裂缝周围,形成薄膜,水理性质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由上至下:孔隙性、压缩性由大变小吸水性由强→弱波速由小→大强度由低→高,全风化带:疏松、半疏松碎、块石占95%纵波速度500-2000m/s,渗透系数 0.1-2.6m/d,结构松散,强度低。
强风化带:疏松、半疏松岩石夹半坚硬岩石,疏松者占30-70%,纵波速度2000-3000m/s,渗透系数 0.1-4m/d,抗压强度<20MPa弱风化:上部坚硬块石夹半疏松碎屑,碎屑含<20%,30-70%结构面发育碎屑等几十公分RQD50-90%,纵波速度3000-000m/s微风化:坚硬岩石,沿裂面风化,约1mm厚风化皮,RQD 90-95%,纵波速度5000-6000m/s分带的方法,工程的初勘阶段:以定性分带为主工程的详勘阶段:以定量分带为主地质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岩石颜色、破碎程度、矿物成分的变化指标定量法,,防治措施,风化厚度较小,施工条件简单时,全部挖除 风化厚度较大,数十米以上时,处理措施视具体条件而定 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物,可选择足够强度的风化层作地基,设置合理的基础埋置深度重大工程,需挖除对工程构成危险的风化岩石 对于囊状或夹层风化带,可采用局部挖除或铺盖跨越预防方面,指导思想 通过人工措施,使风化营力与岩石隔离,使岩石免遭继续风化,或减缓风化营力的作用强度,减缓岩石的风化速度预防对象:粘土岩类预防手段表面铺盖(粘土、水泥、沥青材料)化学材料充填(在岩石裂隙中充填化学材料,形成保护膜)植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