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年沧桑 怀念合钢的岁月.doc
5页五十年沧桑五十年沧桑 怀念合钢的岁月(组图)怀念合钢的岁月(组图)当年隆隆高炉,今在否?当年隆隆高炉,今在否?合肥钢铁厂是在包公墓、李鸿章墓和张德胜墓“一里三公”的地方建立起来的, 至今已经有 50 多年的历史2006 年 5 月 12 日起,路过合肥市合裕路的人会发 现,合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已经走进了历史,这一天,马钢(合肥)钢铁公司正式挂牌在这一例省内重组案中,马钢股份持股比例为 71%,占据绝 对的控股权……合钢完成了她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现如今,华发改朱颜现如今,华发改朱颜安徽省炼的第一炉钢水就是出自合钢她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是地方骨干钢 铁企业,是国家冶金工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毛泽东曾来过两次,邓小平、彭 真等都考察过合钢合钢当初的产品从合金钢、板、管、线、型都齐全,产品 畅销半个中国,为国家建设做过极大贡献这个大型钢铁企业占地面积 644 万 平方米,曾拥有企业员工 2.4 万人,有矿山及 20 余家生产企业走进位于合肥市和平东路的合钢老厂区,可以看到至今还在使用的 50 多年前的 红砖小楼房当上个世纪 70 年代,人们在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的时候, 这些楼房就像今天的小别墅一样令人瞩目。
当年像个小社会的合钢生活区的条件很好,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电 影院、食堂、冰棒厂……这一切,在计划经济年代绝大多数人是享受不到的 网上只要有关于合钢的帖子,大量跟帖的人无不怀念火红年代合钢的美好生活 一位网友说:那时候的合钢厂小区可谓合肥一流,曾经的辉煌之地,现如今也 随着合钢电影院一起没落了很多网友都很怀念合钢电影院,他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感受:它承载着不少合肥人的回忆,陪伴了几代合肥人的成长 局外人,无语看波澜局外人,无语看波澜因为资源有限,因为国企发展的种种弊端,合肥钢铁厂在 2005 年宣布破产,自 此,合钢令人羡慕的繁华不复存在,所有的合钢人以及热爱合钢的人都伤感不 已今天,我们在老厂区看到的是很多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平房、 废弃的高大厂房车间、各种特种设备……还有断壁残垣、满目沧桑的宁静,以 及与当今火热的经济建设不相协调的落后景象,还有定格在 30 多年前的一幕幕在一幢三层的红砖楼前,70 多岁的王大爷介绍,这些房子都是合钢在建厂不久 盖的职工住房,听说以后要改造的,王大爷显得很高兴我在这幢红砖楼前的 山墙上看到一条几十年前的标语:“共产党万岁!”距这些高档住房不远处, 是一排排小平房,这些也是当年合钢的职工宿舍,有的还是三代同堂。
住在平 房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是合钢的职工子弟,目前在外面上班,晚上她 和女儿一起在平房前的小空地吃饭,桌子上摆有三菜一汤听说我在采访,几 位大妈都你一句我一句地发表着对时下状况的意见,但总体都是希望将这个地 方能开发一下,她们可以按人头分到现代化的住宅楼一片平房的对面是一个职工食堂,食堂是一幢不大的平房,正门上方还有当年 颇为流行的手写体繁体字“职工餐厅”房顶上还有一排烟囱,可见当年这里 人行如梭热闹非凡,人们来这里排队买菜买饭打开水……在靠近郎溪路的一片平房里,有四座水塔状的建筑60 多岁的张大爷正在门口 乘凉,他曾是合钢职工,因患过脑梗塞,说话不清楚,在他家人的翻译下我才 明白,这是 1958 年“大办钢铁”时的小高炉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合钢集团职工生活区域形成了近 13000 户的规模,其中 有 6000 多户属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所建平房和集体宿舍,基础设施不配套、 居住条件简陋、房屋结构老化看到我脖子上挂了个好大的照相机在老厂区的 家属区乱窜,大爷大妈们以为是测绘局的,都笑眯眯地问什么时候能住上新规 划的房子…… 老厂房,斜阳映沧桑老厂房,斜阳映沧桑与合钢同期的许多工厂,厂房都不复存在,要想完整地看到合肥工业发展的历 史,大概只有合钢了。
汪德义先生是位老合肥,他有同事和同学在合钢工作,因此对合钢有着非常深 的感情,常常带相机到合钢拍照片他向我说起一段往事:几年前,中央电视 台一个庞大的摄制组来合肥钢铁公司拍摄一部名叫《团委书记》的电视剧工 作人员安营扎寨后感叹:这个已经陈旧的厂区成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最佳外景 地之一这件事令合钢及陪同人员很有感触原来这些原本几近败落即将被拆除的旧建 筑物、已经不再使用的设备,还有这么高的利用价值:拍摄电影电视剧!场景 搭建得再逼真也不如原汁原味的好,像合钢公司这样保存完好的 50 年代建设的旧厂房,在国内已不多见了,拥有一片工业文明遗存的资源,要保护好这一段 城市和时代的印记与合钢同期的许多工厂,厂房都不复存在,要想完整地看到合肥工业发展的 历史,大概只有合钢了汪德义不住感慨:这里的一间旧的厂房是历史,一 台老的设备是历史,一本曾经的台账、一段往昔的记事本,同样也是历史,它 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合肥的工业史……50 年前、40 年前、30 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是时代的印记,我们有义务有选择 性地将其真实地保存北京、上海等将老厂区聪明地变成了文化艺术区和旅游 景点如北京 798 文化艺术区、上海八号桥成为其城市别出心裁的“文化名片” ,她创造着无法估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
合钢大量 的老厂房能否“重焕青春”,成为合肥发展的历史见证,继续着合钢的“光荣 与梦想”呢!合钢虽然完成了她的光荣与梦想,但给合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课题: 如何传承合钢精神与文化,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老厂房,让安徽人、让合肥 人、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历史中旅行、在传统中旅行,在自豪中旅行—— 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我们能否做到“和合钢一起回顾历史,在回顾历史中展 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