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族的民族特征.doc
12页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所以汉族的文化发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汉文化不仅对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而且对东亚、南亚一带的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汉族4民间舞蹈,5灯节,3建筑,1服饰,2饮食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4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形式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耽误农时会直接影响到收获和人们的生活春节标志着春天和春耕即将开始,春耕的好坏决定秋收,关系着人们的温饱生活所以,古时从官府到民间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春节期间要祭神求丰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后来又延续到灯节过去,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主要是在农村,由族长或有威望的人充当会首出面组织时间依据农时,目的是顺应自然、祈天赐福、追求安定与温饱因此,活动的形式都与年节中祭神、祭祖结合在一起香会、赛会俗称庙会,或“出会”“走会”香会是人们到寺庙中烧香敬神,赛会是请神出巡,歌舞悦神,许愿、求福这种庙会、迎神赛会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才兴起的按照佛教的仪轨,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与成道日,届时抬佛像出巡,众人迎神献花祭祀,并以歌舞百戏悦神,称之为“行像”。
从此“行像”遂成为迎神赛会的开端流传后世由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的景乐寺内表演歌舞、百戏,长秋寺行像时,由狮子舞为前导,可知佛教悦佛、行像的歌舞活动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民间舞蹈的影响后来的庙会、迎神赛会,都是此风习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古代祭祀神灵、祖先风习的沿袭庙会是以该庙所祀之神的诞辰为期,一般进行半个月左右的活动如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十八日,会期从四月初一开始,东岳大帝的圣诞是三月二十八日,北京东岳庙的庙会从三月十五日即开始进行清代磷庆《鸿雪因缘图刷中,绘有山东临清县在泰山圣母诞辰时,该地称作“社火”活动的图画与文字说明香会、赛会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但由于庙会既是祭祀活动,又是当时的贸易市集,群众购买生产、生活用品极为方便,而且村民们既能朝山拜佛寄托心愿,又可买到各种所需商品,还能玩赏、娱乐,这就是它历经两千年,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客观上,它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以继承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寺庙为中心进行迷信活动的香会、赛会逐渐消除,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多集中于年节时进行,人们虽仍把它叫作“庙会”,但已消除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成为风俗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进入1990年代以后,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庙会迅速兴起,各地农村争相效仿,又再成为一种时尚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秦汉、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两个高峰,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不仅表现在诗词书画方面,在民间舞蹈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有关,也与帝王的出身和对民间舞蹈的爱好以及采取的措施不无关系汉代刘邦出身农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小,更喜爱民间楚歌、楚舞等他的“大风歌”“鸿鸽歌”都属楚歌,其妾戚夫人更善楚歌舞秦代和西汉管理民间歌舞的国家机构称“乐府”,东汉称“黄门鼓吹署”,专门收集各地的民间歌舞,加工改编后供宫中享乐,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唐、宋两代还广泛吸收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使舞蹈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随着宫廷乐舞的提高,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仍有流传或其变异与发展明代兴起的“俗文学”更促进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通过灯节、庙会,使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继承并更具艺术特色佛、道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是汉族中信奉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道教是在中国成长,在吸收古代巫术文化和汉、唐文化中逐渐形成,其本身无歌舞,但通过民间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弘扬教义,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汉族民间舞蹈在组织活动上与道教有关,形式也表现道教故事,如“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与佛教有关的民间舞蹈也不少,如“跳和合”“大头和尚逗柳翠”“十八罗汉斗大鹏”等在民间舞蹈中出现还佛、道两家相同或近似的舞蹈,如铙钹舞宋代以后,儒教渗入佛、道之中,形成以儒教思想为中心,三教合一的格局,反映出中国人文文化的特殊性和汉文化的兼容性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伴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习俗如霸王鞭(北方)与打莲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两种叫法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后者多和唱结合又如龙舞叫龙灯,高跷在江西叫高跷灯。
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风韵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成语寓意——成语是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包括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等词组、短句汉族民间舞蹈常以成语作为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的名称由于成语寓意广为人知,成语命名的舞蹈会引起美好的联想,使观众与表演者的审美心理得到满足舞蹈动作用成语作为名称,可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古战阵名,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诗情画意这种成语寓意的艺术手法是源于传统的民族心理缘物寄情——凭藉一种物品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吉祥、幸福,是汉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 所缘之物中有传说里的神兽、神物,有宗教色彩的法器和用品,有现实生活的器物、工艺品在艺术手法上有实表其物、虚实结合、虚拟写意等在形式上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演的道具舞,如龙、凤寄寓对吉祥、富贵的渴求,麒麟有多生贵子之意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折扇,是以实物做成的小巧美观、张合方便的道具,演员通过它在舞中以虚拟写意或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抒发细腻的感情变化它还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与情节,如花园中捕蝶、春风中放风等等。
载歌载舞——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都属于这类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鼓歌,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民间歌舞追溯其源,与古代踏歌有关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又受戏剧表演的影响,尤其是清代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致等优长,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民间舞蹈与地方小戏关系密切,前者重舞、后者重戏,各有所长道具舞蹈中边唱边舞的形式也很多技艺求精——各种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称赞由于艺人们不断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原有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技艺上精益求精,成为在广场演出的大型节目如花鼓灯就是从由会表演发展成包括歌、舞、技、戏的表演形式,善唱者的歌声随着夜风可远飘一二里外,善舞者的跟斗越翻越奇,艺人们也形成各自的专长,为群众所熟悉和爱戴汉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返回】 5灯节、灯舞与灯阵灯节——灯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伴随它的发展,灯舞、灯阵等民间舞蹈活动相应而生,各种艺术荟萃一堂争相竞演。
灯节即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古人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元日”,正月十五夜称作“元夕”,与道教“上元日”有关,此风习从原始祭祀演变而来按《帝京景物略》:张灯风习始于汉代“祀太一”(天帝),唐初定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71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皇帝曾到安福门观赏盛唐玄宗改灯节为三夜北宋初年“朝廷无事、年谷屡登”,宋太祖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下诏灯节为五夜明代建都南京后,明太祖于灯节期间开灯市,“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此风习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给民间舞蹈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灯节反映了人类早期对火的崇拜,保留了认为火能助人御凶趋吉的信仰”,由“积薪而然”“燃油之灯”发展到千姿百态、色彩斑澜的花灯灯节源于火的崇拜,后来受道教、佛教的影响道教有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无(十月十五日)的说法,认为这三天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圣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佛家宣称佛法能破除黑暗,燃灯敬佛,喻意光明,佛光普照从“燃灯千盏”中又可看到佛教的影响这种融原始信仰、佛、道思想于一处的独特现象,即汉文化富有兼融性的特征,而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兼容思想与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到了清代,灯节的传统风习不仅因袭下来,而且扩展到各地城镇、乡村,在清代文献及地方县志中都有记载如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曾描述了当时北京上元灯节的盛况:从十三到十六日四天夜里,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灯的造设以玉阳门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等处最好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中,有南十番、装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打太平鼓等而且还有以秫秸制成的攀山,用烟火花炮攒扎成的楼台殿阁,以及冰水浇判官等花灯焰火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到清代灯节是汉代百戏、唐宋灯节以及明代灯市等风习的继承与发展返回】灯舞——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其表演以南方见长明、清两代己盛行灯舞,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灯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灯照耀中灯、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过彩灯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摆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样,或在变化与穿插中表现各种意境表演中见灯不见人,图案有动、有静,又有高低不同多种层次的变化,神秘奥妙,引人入胜舞灯以群舞居多,灯的造型有动物、花卉及象征吉祥的器物等表演中舞者可一人一灯乃至多人同舞一灯,可分为持灯、提灯、举灯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龙灯、鲤鱼灯是灯舞中比较精彩的形式,“鲤鱼跳龙门”表现鱼龙变化的民间传说龙灯也称火龙,从龙头、龙身到龙尾可多至二十几节,每节燃点蜡烛,一人举珠戏弄其表演有“戏珠”“穿浪”“金龙蟠玉柱”等内容,进行中群众多燃点烟火、花炮助兴,气氛热烈至清代,灯舞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并有一定的表演程式和名目《檐曝杂记》记载:乾隆年间灯节时,北京西厂为皇帝驾临观赏的灯舞表演者有三千人之众,舞者各执彩灯口唱“太平歌”循环起舞,变换队形,依次排成太、平、万、岁各字《今乐考证》记载:当时灯舞表演套路己有三十六套,关于宗教的如:太极混元、四象生八封、锦卡字等寓意吉祥的如:喜重重、五色祥云、满地金钱等以诗句为名的如:步步金莲、孔雀南飞、火龙戏海等与古战阵有关的如:鸳鸯阵、握奇营等此灯舞由十二人表演,每人持花灯二,边舞边唱《喜迁鸳》《人间欢乐》这样精彩的表演,自然是有学识的行家别具匠心之作《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也有关于灯舞的记述,他在《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一诗中,描绘了十二名女子精彩动人的表演诗中有“十二金钡廿四灯”“千旋百转难记真”“不是排场旧院谱,每舞一回境一易”“眼见秦城改汉宫,顷刻瓦解作平地”等名句最后引用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后草书长进的典故,赞叹灯舞的艺术效果要超过舞剑器,并以“书法悟在公孙娘,何况舞灯胜舞剑”作为全诗的结束。
由12名女子表演的灯舞能够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