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声音说课.doc
8页《什么是声音》初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声》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二、说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应不存在问题的三、说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的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声音发生的条件是这一节的重点 2.声波是一个难懂的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以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五、说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活动课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六、说教学过程:㈠.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引入课题:1.播放一首钢琴曲,在优美的旋律中开始新的学习。
2.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3.观看多媒体,了解生活中的声音4.师: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刚才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在发声,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㈡.新课教学:1.亲身体验: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然后大声喊:“我能学好物理提问:①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②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吗?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后,用手拨动①你听到声音了吗?②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实验2]①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出声音,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 师:拨动皮筋、敲击尺子,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生齐答:物体都在振动,师:声音是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生齐答:是!板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讨论击鼓现象]①敲鼓时,谁看见鼓面在振动?谁用可见的实验来证明?②敲一下鼓,当鼓发声时,用手按住鼓面,鼓声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③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发声条件的理解[生活中声音的产生]青蛙呱呱叫,他的鸣囊在振动蟋蟀在鸣叫时,他的翅膀在振动蜜蜂发出“翁翁”叫时,他的翅膀根部的小黑点在跳动鸟鸣叫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在振动同学们知道有一种笑树吗?笑树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小孔,壳里的果仁与壳碰撞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3.声音的传播:[提问]: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这个雷声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设疑)[学生实验] ①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 ②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演示实验] 土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一名同学口对准纸杯小声说悄悄话,另一名同学耳朵紧贴另一纸杯亲自体验能否听到悄悄话[思考]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到对方耳朵的?由学生进行小结,教师适时指导板书: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提问]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然后畅所欲言举例: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翩翩起舞;水中的鱼会被击掌声吓跑;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等等得出结论:液体也能传声[提问]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有接触吗?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我们与雷电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看得见的物质,难道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进一步设疑,由学生提出猜想,留下深深地思考)[实验]真空铃(观看视频,思考讨论)①你听到电铃声了吗?你看到电铃的槌在敲击电铃吗?②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电铃声会 (减弱还是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③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释疑]指名学生自主回答:雷声的传播需要介质,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前呼后应)学生自我发现答案,富有一定的成就感板书: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4、真空不能传声[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演示实验] 教师用视频投影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激起的水波,音叉在水中振动激起的水波。
学生仔细观察)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到通过和水波类比的方式引出声波[观看图片]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的声波象水波一样,从声源处向四周传播[教师讲授]人耳的传声原理:(结合动态图示进行)4.声速:[设疑] 在游戏时,一位同学不小心敲了一下金属护栏,在金属护栏另一端的另一位耳朵紧贴护栏的同学却听到了两次声音,这说明了什么?(由学生思考并回答)①护栏和空气都可以传声,表明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②在不同物质中传声的速度也不一样介绍声速:⑴.声速:声音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⑵.几种物质的声速: (m/s) 通过读表,由学生得出结论:①声速大小与介质性质有关 ②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板书:三、声速:1. 声音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2.声速大小与介质性质、介质的温度有关3.固体传声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4.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340m/s5.人耳的听声能力:(由两则故事引入)为什么人类不能预知海啸的到来,而大象等动物却能幸免于难?(因为大象等动物能感觉到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生阅读课文]⑴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
⑵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⑶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⑷次声和超声人都听不到⑸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灵敏度不同,以1000Hz和3000Hz之间最为敏感[小常识] 狗与猫能听到超声;蝙蝠和海豚可以听到100000Hz以上的超声;水母可以听到8Hz--13Hz的次声㈢发展空间: [教师演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口径较大的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3.声音是有能量的[引申] 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教师引导)㈣课堂总结:由学生按板书进行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㈤布置作业,巩固升华:七、板书设计: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4.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1. 声音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2.声速大小与介质性质、介质的温度有关3.固体传声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4.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340m/s四、人耳的听声能力:1.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2.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3.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