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形认识初步(约16课时).doc
4页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约16课时)一、课时安排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课时4.2 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4.3 角 5课时4.4 课题学习 2课时小结 2课时, 机动 2课时.(二)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在各学段要求: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的认识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知道扇形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180°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10.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第三学段(7-9年级)图形的性质1.点、线、面、角(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2)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3)直观地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不重合,下同)之间的关系:相交与不相交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5)掌握基本事实:两点间直线段最短6)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7)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8)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计算角的和、差三)教材分析一、4.1多姿多彩的图形:本节教材在内容上与旧教材比有较大变化,这节中有两个难点,一是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另一个是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本节可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第二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注意演示,可看作是光从正面、左面、上面照射后的影子或理解把图形压扁后的平面图形第三课时,展开图与折叠,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第四课时,点、线、面、体及其各种组合构成几何图形,点是组成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体,应从提供大量实例,丰富学生对点、线、面、体的直观认识,避免抽象的定义,注重点、线、面、体的描述教学目标:1. 在平面图形于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等的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 经历展开与折叠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 认识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性,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正确的识别和简单的分类4. 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不同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个视图5.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与小学知识的衔接,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起始课,是打基础、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可放缓进度、降低难度,对学习方法提出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
2. 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引导学生体验、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4.对立体图形不给出严格定义,能对给定的几何体进行识别,能发现立体图形,能举出他们的实例5.教者画视图时要注意:正面看的图形的高应于左面看的图的高相一致,正面看的长应于上面看的长相一致向一致,左看图的宽应于上面看的宽相向一致,对学生可不作要求几个讨论问题:1.相连处画实线、虚线?2.圆锥的俯视图画圆心?3.展开正方体,需剪开几条棱?最多几条?最少几条? (6个面,应有5条棱相连,所以最多、最少都是7条)目的是操作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4.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是否有规律?如何记11个图? 鼓励学生实践,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成平面图形的,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你是如何剪的?这样剪行吗?下一步该怎样剪?剪几条棱?等5.把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的图称为三视图可否?二、4.2直线、射线、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在小学已学过,不要停留在定义上,会用字母表示,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没必要把原教材删除的再补上),重点应是会画简单的图、会用几何术语描述简单图形;第一课时是直线性质,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生活中的事实,积累操作经验。
第二课时是线段大小比较、线段中点的相关内容,注意中点几种表述形式;鼓励学生充分交流,丰富对三线的认识第三课时可安排为习题课(线段的延长线出现在习题里)习题4.2多是画图题,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画图(师领着画就都一样了),注意复习有关线段的和、差内容,注意线段上点分线段条数问题(会找、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会表示它们2.知道直线、线段的性质,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其性质的过程3.会画直线、射线、直线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三、4.3角(约3课时)1.在学生对角已有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对角作进一步的认识,边:射线,表示:用角号符号表示角,正确表示是重点2.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观察 ,思考 ,探究 ,数学活动3.重视几何语言的训练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相互转化,强化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练习,注意符号→文字→图形习题中运用4.在对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画图、表示的过程中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理解5.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组织教学,把握教学要求,控制教学难度。
四、章末小结 1.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展开、折叠、视图、直线、射线、线段,线段的和、差、中点与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2.识图、画图、操作、表述及符号、文字、图形转化,线段、角的简单计算等是学习的重点3.空间观念、几何语言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