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doc
5页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一、行为习惯问题——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吸吮手指二、情绪相关问题——胆小、羞怯;焦虑;害怕、恐惧三、语言发展问题——口吃四、认知发展问题——说谎、自私、违规五、心理障碍——选择性缄默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攻击他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攻击性行为频繁•2、幼儿更多依赖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激素水平•攻击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2、气质•困难型婴儿更容易发展攻击性行为模式与教养态度有关:禁令、警告、限制等)•3、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①对攻击行为后果的错误认知一攻击行为能减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为,因而倾向于用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②自尊心过强・③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④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4、经验累积与强化・ 对于攻击性行为—成人不应予以表扬与鼓励・ 对于一味忍让、消极躲避—成人应加以制止・ 尽可能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 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减少挫折感受挫折的幼儿更具有攻击性・ 5、环境因素・①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家庭冲突和暴力・②交流与文化影响群体氛围:竞争、紧张VS友好、合作文化氛围:把攻击行为当做维护个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会或以武力决定个人威望的区域热衷攻击行为•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之上,并过分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原则•1、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求•2、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1、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积极的教养方式)•2、减少幼儿生活中的挫折•3、帮助幼儿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4、置换幼儿攻击的对象把幼儿的攻击行为目标换成更合适的对象•5、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6、指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如:群体讨论•7、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有时攻击行为是为了吸引注意,所以只有当幼儿采取合作性行为才给予注意•8、环境资源的改善。
•同伴压力、拥挤、对不充分资源的竞争都会增加攻击性咬指甲•表现:经常不由自主地咬去长出的指甲,甚至吃掉指甲3-6岁幼儿中发生率较高原因:•1、缓解心理紧张•2、模仿父母或同伴的行为咬指甲的矫正•1、关爱孩子,消除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2、引导儿童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分散注意力•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孩子勤剪指甲吸吮手指•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是“口腔探索期”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行为会逐渐消失但若两岁后依然存在,且成习惯,就应该纠正•表现:经常或几乎整天吮吸手指,常固定吮吸某一手指•后果: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牙齿发育,造成咬合不正常等问题吸吮手指的原因•1、早期喂养不当,或不能按时得到足够的食物•2、放松,排解内心的焦虑(弗洛伊德)•3、生活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和爱抚•4、父母的纠正办法不当使行为变得顽固难改(如:涂药水)吸吮手指的矫正•1、若情况不严重,父母可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2、运用正确方法喂足喂好婴儿•3、丰富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消除寂寞感,给予爱护,使之在心理上获得满足•5、用玩具、图片等幼儿喜爱之物,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冲淡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不良习惯。
•6、切断特定情境与习惯动作之间的联系•7、提供“替代品”(手里捏着玩的小玩具)•8、提高孩子对吸吮手指的自觉意识•9、采取惩罚和表扬多重措施胆小、羞怯•儿童面临新情境时,常常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这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方式表现:•1、依赖心较重,无法独立适应周围环境•2、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和勇气面临情境•3、对事物丧失信心•4、不能正视理解家庭或经济生活上与众不同的方面,抬不起头胆小、羞怯的原因•1、自我保护意识:面临新情境、新环境等产生的自我保护和防备反应•2、气质原因:多为遗传所致情绪敏感者较为胆怯•3、屡遭挫折,体验失败•4、与人接触太少•5、过度保护如何克服胆小羞怯•1、注意事件发生的整个情境,而不要专注于该幼儿的个性或其所有行为上•2、给孩子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3、鼓励幼儿参与可以增进自信心的活动•4、在困难的情况下,帮助儿童熟悉可能出现的困境•5、对儿童做出的任何独立而自信的事件表示赞赏•6、鼓励儿童多与同伴接触、交往焦虑•焦虑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如:分离焦虑、入园焦虑。
原因:•遗传和素质方面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亲子依恋未能形成、孩子遭受惊吓父母突然分离等如何缓解焦虑•1、促进亲子依恋的形成和健康发展•2、注意家庭教养方式,不溺爱不体罚•3、培养良好个性•4、多为幼儿创设户外活动和游戏的机会•5、注重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氛围的形成恐惧、害怕•恐惧: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常伴有焦虑情绪、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以及回避行为恐惧的原因•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碰到意外的惊吓,如狗咬、猫抓、目睹车祸、被人耻笑或被人欺负等情况•2、性格敏感、胆小•3、错误的教育,受恐吓的结果•如常用鬼怪、黑暗等来吓唬孩子,会加重孩子的胆小和害怕心理•4、父母过于溺爱、过于保护、限制幼儿的许多行动如何克服恐惧•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4、采用认知和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等•5、放松或生物反馈治疗口吃•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说话时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幼儿期是口吃发生的高峰期,男孩比女孩多2-4倍•后果:情绪焦虑不安,害羞、退缩,人际交往不良。
口吃的原因•1、生理因素•—遗传:父母均口吃,有60%的遗传可能性•—疾病:躯体疾病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百日咳、流感、大脑外伤、先天性神经质等•2、心理因素•①错误模仿•②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强制改正左利手的习惯当左利手被迫改为使用右手时,大脑两半球对语言的控制会出现矛盾与混乱,因而使言语中枢受到干扰而出现口吃口吃的矫正・ 1、了解幼儿的相关病史、精神及躯体状态,客观分析一切可能的原因・ 2、消除环境中可致幼儿精神过度紧张不安的因素・ 3、正确对待幼儿说话不流畅的现象,用平静、柔和的语气和幼儿说话・ 4、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说谎1、分类・ 有意说谎:逃避责备或惩罚;报复他人,引起注意等・ 无意说谎:认知不成熟导致幼儿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认为是真的(也即混淆想象与真实),导致“说谎”这种谎言只是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而产生2、对策・ 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懂得诚实做人•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气氛•成人言传身教自私•表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使他们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从而经常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和成人的自私不一样。
当幼儿理解他人观点的智力得到发展后(观点采择),其社会性发展也会提高违规•表现: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对策: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立选择性缄默•选择性缄默:已获得语言功能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3-5岁为多发期,女孩多见•1、特点: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正常交流缄默时,用手势、点头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用书写来表达不能讲话的表现长期存在•2、原因:大多为心因性,如受惊、恐惧、忧郁、压抑、孤独而造成的精神紧张所引起选择性缄默的矫正•1、避免精神刺激•2、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3、采用转移法•4、心理与治疗提高自尊、自信心;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多带孩子出门;要求别的小朋友主动来和他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