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学作品选文学常识.doc
5页现代文学作品选文学常识1、《阿Q正传》作者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在文学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名字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在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蔑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极其意义《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2、《伤逝 -----涓生的手记》作者鲁迅《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极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小说从正面着力刻划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夺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3、《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郁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见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是如此这篇小说中的“我”就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画像。
女工陈二妹的形象,也是通过“我”的眼光、感触和印象来刻划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不过比之于他的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较明显的越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比较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了自己以外的现实和人物陈二妹的形象和“我”的形象就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无疑是一个突破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陈二妹对于“我”,开始疑惧、戒备,继而信赖、同情,责备、规劝,最后消除误会,建立了友谊而“我”对于陈二妹的关心、爱护,也由感动、有所回报,达到了心灵的纯化,增加了向上的动力通过这个过程,展示了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的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这些构成了作品的健康、明朗的基调但是作品的结尾也流露出了知识分子的对前途不能把握的无限哀怨4、《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叶圣陶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第一个十年中,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论》为主要特色的作家。
《潘先生在难中》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小说以1924年江浙战争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潘先生他稍闻风险,就张皇失措;暂得苟安,就兴高采烈;没有是非,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作者通过潘先生的形象,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作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反映生活,刻划人物;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致力于人物的心理刻划;善于在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中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语言朴素,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耐人寻味5、《家》作者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这部小说自1931年问世以来,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家》描写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极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极其反封建斗争。
作者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极其发展变化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十分专制,是高公馆一系列悲剧的制造者,但作者也写了他的幻灭感和他临终前对孙辈的慈祥和忏悔,这性格的两面又都统一于他的维持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觉新是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是封建礼教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他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反抗但惨痛的生活教训最终使他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觉慧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进步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过程,作者令人信服的描写了他从幼稚到坚定,最后离家出走,成为封建大家庭的一个叛逆者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二十年代初期,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作品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6、《子夜》作者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是一部企图从正面来展开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作品小说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等一系列具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吴荪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才能作品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并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吴荪甫形象真实丰满,有血有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作品通过吴荪甫的遭遇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产的结局的描写,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据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子夜》的重大成就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实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品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作者对革命者和工人生活缺乏体验,因此这方面的描写显得单薄和有点概念化描写农民革命的部分,更是材料欠佳,在全节中显得很不匀称7、《边城》作者沈从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洞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至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作品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很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作品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整个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但作品所描绘的至善至美的环境和人物,与三十年代动荡残酷的社会现实(包括湘西的城镇和农村),距离甚远,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隔膜8、《菉竹山房》作者吴组缃吴组缃,安徽泾县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长篇小说《山洪》等《菉竹山房》描述封建时代一个恋爱、婚姻的悲剧封建礼教毁灭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幸福,使女主人公过了一辈子几乎是与人世隔绝的孤寂似墓中人的生活小说并不在这一爱情悲剧的故事上多化笔墨,而是着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和女主人公作陪的生物:除一个三十多岁的丫头外,只有壁虎、蝙蝠、燕子还有那个阴间的丈夫,不仅常会梦见,而且好像真的会每年回家,在花园里走动环境气氛的特点是死寂、恐怖,“偌大屋子如一座大古墓”小说也不对人物做细致刻划阴暗,凄淡,迟钝”,人和环境“相协调的”,就写出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性格特征风雨交加的夜晚鬼似的“窥房”,则把阴森恐怖的气氛渲染到极致,而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原来窥房的竟是女主人公——姑姑。
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思窥房”对于作为长辈的老太太来说,虽有悖于她的身份、年龄和情理,但却是人性的表现,透露出她在枯寂似坟墓般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