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小学教学计划汇总5篇.doc
30页有关小学教学计划汇总5篇 小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研究与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从而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内容有:了解植树的过程;对当地岩石的种类进行考察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所教学的每个班,我打算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4-6人,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每课进行探究的问题不能超过两个,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如视频、游戏等方法组织教学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即不强制学生的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用语言、情境、游戏等到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讲科学故事、观看视频等手段,这些手段有的让学生亲历过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强材料的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学期,我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 4、向其它学科融合 科学有时向语文、音乐、美术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科学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8人,从上学期期末检测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智力的问题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一句话就是动手能力差,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成绩差,在教学时要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学生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能力,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做法是: 1、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2、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 3、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 4、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5、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期末复习 6、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四、课时安排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观察物体(二)(2课时) (三)运算定律(7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3课时左右 4. 小数单位的换算……2课时左右 5.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左右 6.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三角形(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2课时左右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七)图形的运动(二)(4课时) (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4课时) 1.平均数……2课时左右 2.复试条形统计图……2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1课时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小学教学计划 篇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材分析: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