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优课教案设计).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送你****花
  • 文档编号:595245164
  • 上传时间:2024-10-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00.6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313 唐诗五首唐诗五首文化自信: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重点)语言运用: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积累优美的诗句思维能力: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审美创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第第 1 1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二、了解律诗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三、教读野望三、教读野望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东皋(o)徙倚(x)驱犊(d)(2)读出节奏点生读,师指导)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预设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预设(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及孤独苦闷之情5.走进情怀,理解情感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四、教读黄鹤楼四、教读黄鹤楼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崔颢(ho)千载(zi)萋萋(q)(2)读出节奏点生读,师指导)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4.研读共品,自由赏析(1)斟词酌句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生交流讨论,师点答)预设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读出空茫的感觉)(2)赏析诗句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预设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思念家乡之愁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五、教读使至塞上五、教读使至塞上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此诗押“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2.借助注释,自行疏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师点拨: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预设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3.字斟句酌,赏析诗句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预设(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4.走进情怀,理解情感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行程和行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第 2 2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 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二、教读渡荆门送别二、教读渡荆门送别1.朗读全诗(1)读准节奏: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点生读,师指导)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读出情感:注重重音和停连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3)学生个别展示读4)读出大意散文译法: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注意诵读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提升诵读水平2.研习诗歌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预设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预设写了高山、平野、江流;是以移动视角来写的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预设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彩;是以静观的视角写的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人思乡之情师补充: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师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