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导学案例.pdf

20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76064706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32MB
  • / 20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 203 ( 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知识点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的几何体 2、通过丰富的实例、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5、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 6、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一些几何体进行切和截的过程,初步了解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理解截面的意义 7、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8、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与左视图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 技能点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3、 让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通过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用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猜想截面的形状,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几何直觉,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4、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过程 与 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 3、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4、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 2 / 203 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5、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俯视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视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6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3、 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5、通过活动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6、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的习惯,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时和谐、友好地相处 培养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7、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课时 内容 计划 共 10 课时 3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 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8-24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4、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的几何体。

      5、 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 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 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准备 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 情境引入 二、 生活观察室:考察你的观察能力 三、 画一画、说一说: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二、 生活观察 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的现实背景 活动 1:教师依次展示上海浦东建筑物图片、三峡截流石图片和金字塔图片(如下图)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寻找出所熟悉的 4 / 203 三、 画一画、 说一说: 训练 你 的表 达 能力 四、 导归纳内容: 五、 小结及作业内容 几何体。

      活动 2:学生分组活动,解决课本 P3 的问题串: 活动 1:画一画:请学生用笔画出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4 个学生上黑板) ,并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 活动 2:说一说: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描述的几何体类似? 活动 3:讨论: (1)长方体与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命名、分类规范 分类 名称 图形 主要特征 柱 棱柱 圆柱 锥 棱锥 圆锥 *(台) 棱台 圆台 球 球 1.小结 谈谈你在初中的一节数学课上收获 2.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 课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8-25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富有趣味性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⒉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⒊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观赛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一、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二、对比观察,理解相关性质 三、动手实践,直观感知 四、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五、随堂练习,巩固质疑 六、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激趣, 适时点题 二、 对比观察, 理 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点明课题,并让学生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1 小组活动,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及其解答: 6 / 203 解 相 关性质 三、 动手实践, 直观感知 四、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五、 随堂练习,巩固质疑 六、 师生交流, 归纳小结 (1) 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2 在学生完成上面的交流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点、线、面、体实例; 3 动画演示“流星划过天空” 、 “汽车挡风玻璃上雨刷的运动”以及圆锥生成(直角三角形的旋转)过程,要求学生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丰富对点线面体的直观认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交流活动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 想象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阅读书上 7-8 页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布置作业:课本 P9 习题 1、2、3、4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3 课 1.2.展开与折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8-26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3、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难点: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1.2.展开与折叠(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认识棱柱 三、合作学习,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 同学们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吗?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折纸?教师借此引出本节课题《展开与拆叠》并在黑板上板书 8 / 203 入新课 二、 动手操作、 认识棱柱 三、 合作学习, 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 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习小组动手折叠,粘贴以下四个平面图形 请学生从围成这个棱柱的各个面(底面、侧面)以及棱的角度看看棱柱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棱柱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表 棱 柱 顶 点 棱 数 面 数 三棱柱 6 9 5 四棱柱 8 12 6 五棱柱 10 15 7 六棱柱 12 18 8 在学生经历了折叠棱柱的过程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折成棱柱,使学生经历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

      把你的感受与收获写到你的数学日记中, 作业习题 2 另外设计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做出一个正方体,准备下节课使用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9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4 课 1.2 展开与折叠(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8-29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2、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认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1.2.展开与折叠(2)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提问: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是什么图形导入新课: 展开与折叠(二) 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条棱任意剪开, 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 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它面相连 学生进行裁剪, 教师巡视 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可以得出 11 种不同的展开图: 问题 1、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 10 / 203 三、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的?学生讨论得出分为 4 类: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问题 2、 既然都是正方体, 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学生观察手中图形, 小组讨论得出同一立体图形, 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当然, 也有的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相同 问题 3、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 学生:由于正方体有 12 条棱,6 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 5 条 (即未剪开的棱) ,因此需要剪开 7 条棱 练习 1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以下平面图形先想一想,再动手剪,剪错了不要紧,再粘上,重剪 (1) (2) (3) (4) 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请剪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剪法 练习 2 贴出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面 A、面 B、面 C 的对面各是哪个面? A B C D E F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何体会? 小结: 1、我们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2、正方体有 11 种形状的平面展开图 3、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 布置作业:习题 1.4 第 1,2 题。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11 / 203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课 1.3 截一个几何体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8-30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一些几何体进行切和截的过程,初步了解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理解截面的意义. 2. 让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通过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用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猜想截面的形状,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几何直觉,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活动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数学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同一几何体不同角度切截所得截面的不同形状的想象与截法,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培养说理、交流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具若干。

      小刀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1.3 截一个几何体 一、课前准备,明确要求. 四、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五、电脑演示,深化理解. 三、动手实验,观察思考 .六、画图小结,巩固观念.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课前准备,明确要求. 二、引入新课. 三、动手实验,观察思考、 将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小组(注意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并适当搭配).分别准备实验用品和工具,如水果刀、胡萝卜、土豆、苹果、梨子,或用橡皮泥捏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体(以立方体为主),盘子和食品袋(用来装拼盘和废料) 教师可准备刀具和一些正方体的蛋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去糕点店订做)或者一些水果和火腿肠一类易切截的立体物品. 将课题板书出来,并写出相关要求. 活动 1:想一想 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教师展示一个用萝卜削成的正方体),想一想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分小组讨论 活动 2:做一做 拿出准备的正方体,学生分小组验证刚才的想象 注意事项与效果: ①先商定如何切割? ②想象切割后的几何体和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可在草稿上描出草图,并指定专人执笔,作好记载. ③切开实物,进行对比. ④通过实验回答: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其截面可以是三角形?梯形?四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吗? ⑤宾馆的筵席上常有用蔬菜雕刻出来的造形,根据自己 12 / 203 四、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五、电脑演示深化理解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的想象设计几款. 先猜,后想,再议,最后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活动中促使学生思考了截面多边形的成因;猜想与实际的差异,激发了学生思维 展示、交流各组成果(所得到的截面图形以及截法) 各小组展现了丰富的截面图形、截法以及截面多边形的成因,展示的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对所得到的图形进行了归类,顺利地解决了“截面不可能是七边形”问题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展示各种截面,并变换图形的形状. 还原成正方体切开成五边形截面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用纸和笔模仿电脑上的画面画 1-2 个截面图,作为这节课的深化.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13 / 203 教 案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6 课 1.4 从不同方向看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8-31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 2、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在观察过程中, 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的习惯,在与他人合作、交流时和谐、友好地相处 教学重点 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能画出简单组合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1.4.从不同方向看(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 四、拼拼画画、深化创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观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提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盲人得出不同的大象形状?认识物体,当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看、观察,那么不同的角度观察是否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呢? 活动 1:教师在展示台上放置三样物体(球、水瓶、水杯) ,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水瓶在中间,要求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并说说你实际看到了什么?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同样的三样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是一样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活动 2:辨别活动:小华、小彬也和我们一样在观察,你知道四幅图中哪幅图是小华看到的?哪幅图是小彬看到的吗(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口述结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并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如“要同时看到兵乓球、水杯、水瓶,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呢?” 活动 3:辨别活动: 教师在展示台上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和锥体的几何模型,要求学生思考: (1)在自己 的 位置 上 能 看到什么,把 看 到 的结 果 和同 学 交 流一下, 你 14 / 203 三、想想练练、巩固提高 四、拼拼画画、深化创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们看到的是否一样? (2)五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上观察到的结果? 教师引导下得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画三种视图 汽车从小明身边经过,小明最先看到什么,然后呢?按先后顺序给这几幅图标上序号 (多媒体展示汽车行驶的画面) 1、分组拼几何模型,画一画组合体的三视图 2、有一立方体组合模型,不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田”字形,说说它是怎样组合的 (小组间可以互相合作、交流、观摩)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① ② ③ ④ ⑤ 15 / 203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7课 1.4 从不同方向看(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1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

      2.会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主视图与左视图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俯视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视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教学重点 脱离模型,画出相应的视图 教学难点 根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与左视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1.4.从不同方向看(2) 一、课前准备 四、试一试 二、我搭你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问题探究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课前准备 二、我搭你画 三、问题探究 每位同学课前准备边长为 5cm 的正方体模型 4 个;教师准备边长为 10cm 的正方体 8 个 活动 1: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搭几何体(可以变换不同的搭法)其他同学画出其三种视图 活动 2:教师呈现一个搭建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从正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层?从左面看呢?从上往下看呢? 例 1: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1)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何含义? 小正方形中的数字是表示相应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也就是相应位置的层数 (2)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先按题目所给的条件搭出模型,再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然后画出三种视图 (3)有没有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以不用搭模型由俯视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有 3 列,第 1 列有一层、第 2 列有两层、第 3 列有一层,将俯视图逆时针旋转 90 度,再从正面看有 2 列,每一列都是两层这样就可以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旋转前 旋转后 16 / 203 四、 试一试 (学生活动) 五、小结及作业 例 2 如图所示的两幅图分别是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不搭模型,你能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吗? 例 3 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尝试搭小立方块,相互合作,相互出点子,从活动中体会到答案不惟一,从活动中发现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 根据主视图和俯视图,你能否不通过搭几何体模型,直接确定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最少摆法中其中之一所需个数: 3+2+1+1+1+1+1=10 最多时所需小立方块个数: 3+3+3+2+2+2+1=16 因此, 最少需要 10 个小立方块, 最多需要 16 个小立方块 学生练习:符合下列主视图和俯视图的几何体,它最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最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 1.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所得 2.作业:习题 1.7 第 1、2 题 思考题: “试一试”中的主视图与俯视图的几何体,最少块数时有几种摆法?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17 / 203 改 进 措 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8 课 1.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知识技能)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 扇形,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能力培养) 3、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

      教学难点 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 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猜想,合作探究. 三、设计创意,提高能力. 四、回顾思考,巩固拓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猜想 , 合 作 探究 请学生观看两个片段,思考这些有趣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在学生得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多边形的概念;接着就图中的圆,逐步得出弧和扇形等概念 在学生说出图中隐含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图形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从图片中抽取出这些图形的动画过程, 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得出相应图形后,可以提请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或图片中蕴含这些图形, 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新的概念的现实背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1 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扇形? 2 从一个多边形内部的任意一点出发, 分别连接这个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你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也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你又能找出什么规律呢?若这个点为边上除顶点外的任意一点呢?你又能找到什么规律呢? 3 下列的图看起来象什么?分别由几个三角形或四边形组成? 18 / 203 三、设计创意 , 提 高 能力. 四、回顾思考 , 巩 固 拓展. 图形的分解,应该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这部分内容在后续学习中具有很多运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等,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会这种归纳的思维方法而图形个数的计数,相对而言,比较复杂,这里的难点关键是如何归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当然,这里的重点应是分类,而并不是最终的计数结果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强调: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丰富的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19 / 203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9 课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5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 4、 )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5、能从丰富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空间几何体和基本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点、线、面6、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7、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回顾与思考 一、 情境引入 三、 画一画、说一说: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二、 生活观察室:考察你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引入 二、生活观察 三 、 画 一 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的现实背景。

      1、 (1)在太阳光照射下,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 (2)请你尝试一下,如果用手电筒照射正方体,可以得到哪些形状的影子?请把各种影子的形状画出来, 并比较两种情形的异同?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①②③; (2)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梯形形状的影子; ① ② ③ ④ 20 / 203 画、说一说:训练你的表达能力 四、导归纳内容: 五、 小结及作业内容 在太阳光照射与手电筒照射下, 都能得到长方形、 正方形、正六边形,但在太阳光照射下,得不到梯形,而在手电筒照射下,可得到梯形. 理由: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手电筒的光是点光源. 1、若“*”是一个对于 1 和 0 的新运算符号,且运算规则如下:1*1=0,1*0=0,0*1=1,0*0=0.则下列四个运算结果中是正确的是( ) A. (1*1)*0=1; B.(1*0)*1=0; C. ( 0*1 ) *1=0 ; D.(1*1)*1=0 答案:C 2、将 0,1,2,3,4,5,6 分别填入圆圈和方格内,每个数字只出现一次, 组成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的整数算式 (圆圈内填一位数,方格内填两位数) 3、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 12,它们的积是 . 答案:36 课后延伸练习 1、 下面图形中哪些可以一笔画成,哪些不能一笔画成的? 答案:②与③能一笔画出;①与④不能一笔画出.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 = = ÷ ① ② ③ ④ 21 / 203 阅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2 / 203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知识点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 理解有理数的含义, 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书应用的广泛性.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4.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5..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6.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7. 学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掌握多个数相乘;商的符号判定方法. 8.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技能点 1. 通过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 合作精神及团.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3.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4.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 体会数学 23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4.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5.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 2.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5. 在解决问题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获得的欢欣. . 24 / 203 第10 课 1.数怎么不够用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6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含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书应用的广泛性. (2) 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培养学生对问题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和集合思想 (4) 通过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第三环节:再次合作,得出新知,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能力提高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第三环节:再次合作,得出新知; 活动内容: 本节课先复习小学学习过的数, 然后根据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不够用了! 学过的数: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同学们以前学习过的数, 这样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上课的状态, 另一方面温习了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做好了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 活动内容: 根据课本第 37 页计算某班四个代表队举行知识竞赛得分情况,创设一个便于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求知情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新知后,利用新的知识完成表格。

      活动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分组讨论交流, 找出生活中见过的带“-”号的数.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量的表示,体会正负数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活动内容: 25 / 203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能力提高 第五环节: 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例 1 后,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通过竞赛的形式,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接下来,提出问题:你能将所学过的数分类吗?学生合作交流,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有理数的分类 例1 (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10 分表示加 10 分,那么扣 20 分怎样表示? (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 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 5 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 12 圈怎样表示? (3)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 0.02克记作+0.02,那么-0.03 克表示什么? (4)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 那么向西运动7m应记作什么?若在原地不动又记作什么? 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如果零上 5℃记作+5 ℃,那么零下 3 ℃记作______________. (2)东、西为两个相反方向,如果-4 米表示一个物体向西运动 4 米,那么+2 米表示___________,物体原地不动记作________。

      (3)某仓库运进面粉 7.5 吨,那么运出 3.8 吨应记作_______________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1课 2.数轴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7 26 / 203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②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第三环节:动手练习,归纳总结;第四环节: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第五环节:加强练习,巩固提高;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第 一 环 节 创 设 情 境 ,引入课题 第 二 环 节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第 三 环 节 动手练习,归纳总结 活动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温度计读数,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 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问题 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 3 m 和 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 汽车站西 3 m和 4.8m 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 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活动内容: 学生回答由上述两问题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活动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动手训练 问题 1: +3,-4,41,-1.5,0 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问题 2:指出数轴上 A, B, C, D 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问题 3: 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27 / 203 第 四 环 节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第 五 环 节 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第 六 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23, -5, 0, 5, -4,23 问题 4:2 与-2 有什么相同点与不相同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3与23,5 与-5 呢? 活动内容: 学生观察数轴并回答问题: 问题 1:数轴上的两个点,右边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点表示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问题 2:正数、负数在数轴的什么位置?判断它们的大小? 活动内容: 1、写出三对非零的相反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其中三个负数的大小. 2、在数轴上距原点 2 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 活动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1、在数轴上把下列各数的相反数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7 ,45 ,-3.5 ,0 ,34 3、 (1)点 A 在数轴上距原点 3 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若将A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在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此时A 点所表示的是什么数? (2)B点所表示的数是A点开始时所表示数的相反数做同样的移动以后, B 点表示 什么数?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2 课 3.绝对值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8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28 / 203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 、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 、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运用“| |”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难点 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第三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第 一 环 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 二 环 节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第三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图画,并回答问题, “大象和两只小狗分别距离原点多远?”利用图画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入主题的重要环节 活动内容: 1. 引入绝对值概念 在数轴上, 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2.给出几对相反数,让学生求出它们的绝对值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老师个别指导) 例 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21, 49, 0, -7.8 3. “做一做” :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5,-3,-1,-5;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例 2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 和-5; (2)-1.2 和-2.7。

      随堂练习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2.绝对值小于 3 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 4,那么这个数等于 29 / 203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4.用>、<、=号填空 │-5│ 0 , │+3│ 0, │+8│ │-8│ , │-5│ │-8│. 5.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求它们的绝对值: ,6 ,-3 , ; 6.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3) (4) 活动内容:总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 (反思: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拓展:1.字母 a 表示一个数,-a 表示什么?-a 一定是负数吗? 2.已知: ,求 2x+3y 的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 2.3,知识技能第2,3,4题.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3 课 4. 有理数的加法 (一)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9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2345;,72101;, 5 .032;,032.7,70231yx 30 / 203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二)活动探究,猜想结论: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 3 球记为+3,输 2 球记为-2. 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 3 球,下半场赢了 2 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 球.也就是 (+3)+(+2)=+5. ① (2)上半场输了 2 球,下半场输了 1 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 球.也就是 (-2)+(-1)=-3. ② 你能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吗?. 活动内容: 1.利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如果我们把向东走 5 米记作+5 米,那么-5 米表示什么?向东走-5 米表示什么?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 31 / 203 (三)验证明确结论: (四)运用巩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 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10)+(-1); 1.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0.9)+(+1.5) (2)(+2.7)+(-3); (3)(-1.1)+(-2.9);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 四位学生板演, 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2.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1. 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3. 注意异号的情况 1.课本习题 2.4 1、2、3. 2.问题解决 1、2.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32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33 / 203 34 / 203 35 / 203 36 / 203 37 / 203 38 / 203 39 / 203 40 / 203 41 / 203 42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8 课 2.7 水位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9-19 主备 课人 史 春 英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4、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水位等有关概念 教学用具准备 三角板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板书 设计 §2.7 水位的变化 一、 情境引入 二、 合作学习 三、 练习提高 四、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活动内容:幻灯片展示情境 43 / 203 一、情境引入 二、合作学习 上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 活动目的: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1.如果把流花河的警戒水位记为 0 点,那么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为什么?并说明自己的思路请大家继续观察并独立思考,各自在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2.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 +0.81 -0.35 +0.03 +0.28 -0.36 -0.01 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流花河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流花河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3)请完成下面的本周水位记录表: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记录(米) 33.6 (4)以警戒水位为 0 点,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 活动目的: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思维水平及思维方法灵活多样,促进思维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明的父亲上星期日买进某公司股票 1000 股,每股 27 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44 / 203 三、练习提高 四、 课堂小结 及作业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每股涨跌 +4 +4.5 -1 -2.5 -6 +2 ⑴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⑵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每股多少元? ⑶已知小明父亲买进股票时付了 1.5‰的手续费,卖出时需付成交额 1.5‰的手续费和 1‰的交易税,如果他在周六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师归纳) 1.学会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对于几次连续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有理数的加减法去解决。

      2.感受到折线统计图可以形象的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 作业:光明中学初一(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 160 厘米. (1)下表给出了该班 6 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姓名 小明 小彬 小丽 小亮 小颖 小山 身高 159 154 165 身 高 与平 均 身高的差 -1 +2 0 +3 (2)谁最高? 谁最低? (3)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4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9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9-20 主备 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学 科 组 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 教 学 用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2.8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乘法法则:… 例 1 : 例 2: 互为倒数概念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问题情境 二、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活动内容: (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活动内容: (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3)×2=__; (-3)×1=__;(-3)×0=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3)×(-2)=__ 46 / 203 三、验证明确结论 四、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3)×(-3)=__(-3)×(-4)=__ 活动内容: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 4×(-3)=__; 4×(-2)=__ ; 4×(-1)=__; (-4)×0=__; (-4)×1=__; (-4)×2=__ ; (-4)×(-1)=__; (-4)×(-2)=__。

      1、教科书第75页例1.计算: ⑴(-4)×5; ⑵(5-)×(-7) ; ⑶(-3÷8)×(-8÷3) ; ⑷(-3)×(-1÷3) ; 2、教科书第75页例2.计算: ⑴(-4)×5×(-0.25) ; ⑵(-3÷5)×(-5÷6)×(-2) ; 3、教科书第76页“议一议”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 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 积是多少? 4、教科书第76页“随堂练习”.计算: 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作业:教科书第76~77页,知识技能1;问题解决1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4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0 课 2.8.有理数的乘法(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9-21 主备 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 重点 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教学 难点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2.8 有理数的乘法(二) . 乘法的交换律: 例题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探 究 猜想,引入新课 二、 文字表达,理解 运 算律 三、符号活动内容: 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⑴(-7)×8与8×(-7) ; (-5÷3)×(-9÷10)与(-9÷10)×(-5÷3) ⑵[ (-4)×(-6) ]×5 与 (-4)×[ (-6)×5] ; [1÷2× (-7÷3) ] × (-4) 与 1÷2× [ (-7÷3) × (-4) ] ; ⑶(-2)×[ (-3)+(-3÷2) ]与(-2)×(-3)×(-2)×(-3÷2) ; 5×[ (-7)+(-4÷5) ]与5×(-7)+5×(-4÷5) ; 2、 通过计算积的比较, 猜想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

      活动内容: 通过回忆交流, 相互补充, 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达乘法运算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内容: (1)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等式,请同学们判定等式成立的依据是哪条运算律,并口述对应运算律的内容 48 / 203 表达,熟悉 运 算律 四、体验运 算 律简 化 计算 的 作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思考如何用字母来表示每条运算律 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 (1) (-765)×4=4×(-765); (2) [7×(-8)] × 3=7 ×[(-8) ×3]; (3) (-5) ×[1/2+(-1/3)]= (-5) ×1/2+(-5 )×(-1/3) .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律吗? 活动内容: 1、教科书第78页例3,计算: ⑴(-5÷6+3÷8)×(-24) ⑵ (-7)×(-4÷3)×5÷14 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

      2、教科书第78页“随堂练习” 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⑴运算律的语言表述;⑵运算律的符号表示;⑶运算律的作用; 作业:教科书第79页知识技能1,联系拓广1、2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49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1 课 2.9 有理数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2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 经历探索发现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表达能力. 2、 学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掌握多个数相除;商的符号判定方法. 3、 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能够灵活解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2.9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1: 例题 1 有理数除法法则 2: 例题 2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特例归纳,猜想规律 三、例题练习,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 1、复习提问: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2、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请同学们回答下列各题计算结果:(投影片展示题目) ⑴(-2)×3 ; ⑵4×(-1/4) ; ⑶(-7)×(-3) ; ⑷ 6×(-8) ; ⑸(-6)×(-8) ; ⑹(-3)×0. 3、提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要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什么运算进行计算呢? 活动内容 1、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成立. 问题 1:8÷4 是什么运算?商等于多少? 问题 2:0÷4 等于多少? 问题 3: (-12)÷(-3)是什么运算?商等于多少? 2、在活动 1 的基础,请同学们想一想,分析讨论计算以下各 ⑴(-18)÷6=__; ⑵5÷(-1÷5)=__; ⑶(-27)÷(-9)=__; ⑷0÷(-2)=__ 3、观察以上算式,看看商的符号及商的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有何关系?如果有,请大家从特例中归纳猜想出一般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规律. 活动内容: 1、用投影片展示教科书第 80 页 50 / 203 四、探究猜想,发现法则。

      五、巩固提高 六、课堂小结、作业 例 1:计算:⑴(-15)÷(-3) ; ⑵(-12)÷(-1÷4) ; ⑶ (-0.75) ÷0.25 ; ⑷ (-12) ÷ (-1÷12) ÷ (-100) . 2、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练习题: 计算:⑴(-64)÷4; ⑵(-3÷5)÷(-3) ; ⑶ 0÷(-16) ; ⑷(-15)÷(-1÷5)÷(-2). 活动内容: 1、做一做(用投影片展示)计算: ⑴1÷(-2/5) ; 1×(-5/2) ; ⑵0.8÷(-3/10) ; 0.8×(-10/3) ; ⑶(-1/4)÷(-1/60) ; (-1/4)×(-60). 2、计算出结果后,请同学们比较每一组小题中两个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其中的规律. 3、想一想:负数的倒数如何求? 活动内容: 1.计算: (1) (-18)÷6;(2) (-63)÷(-7) ; (3) (-36)÷6; (4)1÷(-9); (5)0÷(-8) ; (6)16÷(-3) . 2.计算: (1) ( 94 ) ÷ (32 ) ; (2) (-6.5) ÷0.13; (3) ( 53 ) ÷ ( 52 ) ; (4) 54 ÷ (-1) . 3. 计算 (1) ( 7624 )÷(-6) ; (2)-3.5÷87 ×( 43 ) ; (3) (-6)÷(-4)×(511 ) . 1、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叙述除法的两个法则;有理数的倒数的求法. 2、 由教师总结有理数四则运算的步骤以及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注意事项. 作业:教科书第 82 页习题 2.12 知识技能 1、2、问题解决.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5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2课 2.10.有理数的乘方(一)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3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 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 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 通过实际计算, 发现和记忆底数为 10 的幂的特点以及底数为 0 或 1 的幂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板 书 设 计 §2.10.有理数的乘方(一) 乘方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例题 1 底数为 10 的幂的特点 例题 2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二、定义乘方,熟悉概念 . 活动内容: 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 活动内容: 1.归纳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定义乘方运算的概念。

      2.通过练习熟悉乘方运算的有关概念.填空: (1) (-2)10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a n 底数 指数 运算的结果叫做幂 52 / 203 三、例题练习,乘方运算 四、特例归纳,符号法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3)12表示______个_______相乘,读作_________, (3)( 1/3)8的指数是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 (4)3.65的 指 数 是 _________, 底 数 是 ________, 读 作_______,xm 表示____个_____相乘,指数是______,底数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 活动内容: 1、教科书第 84 页例 1 计算: ① 53 ;② (-3)4;③ (-1/2)3. 2、教科书第 84 页随堂练习 2 计算 ① (-3)3;② (-1.5)2; ③(-1/7)2. 活动内容: 1、 教科书第 84 页例 2 计算 ①102,103,104;②(-10)2, (-10)3, (-10)4. 2、从以上特例的计算结果中,归纳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3、问题:0 的任何次幂等于多少?1 的任何次幂等于多少?以 10 为底数的幂有何特点? 活动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如: “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乘方运算与四则运算有何联系?” 作业: 教科书第 85 页习题 2.13, 知识技能 1、 2、 数学理解 1,问题解决 1、2.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53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3课 2.10.有理数的乘方(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6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 科 组 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实例感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当底数大于 1 时,幂增大的很快. 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参与折纸操作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获得一些经险,为本册书第六章第一节“认识 100 万”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感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当底数大于 1 时,幂增大的很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板 书 设 计 §2.10.有理数的乘方(二) 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二:折纸活动,计算思考; 三:例题练习,熟练乘方;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故事情境, 引入新课 二、 折纸活动, 计算思考 1.复习回顾 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an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2.讲述或阅读教科书第 87 页读一读栏目 “棋盘上的学问”中的第一自然段后,提出问题:棋盘里的米有多少呢? 棋盘上的学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1.师生共同参与折纸活动,一边折,一边思考以下问题:纸的厚度为 0.1mm ,对折一次后,厚度为 2*0.1mm,对折两 na底数 指数 幂 54 / 203 三、 例题练习, 熟悉乘方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1)对折 20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若每层楼高度为 3 米,这张纸对折 20 次后约有多少层楼高? (3)通过活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解决问题: 棋盘上的米究竟有多少? 第 2 格有_______粒米,第 3 格有_______粒米,第 4 格有_______粒米,… … … …第 64 格有_______粒米,共有_______粒米.假设 10000 粒米为 1 斤,100 斤为 1 袋,估计有-------袋 (1)讲解教科书第 86 页例 3 计算: ①-(-3)2;②-(-2)3;③-(-2/3)3;④-3/42. (2)教科书第 86 页随堂练习 1 计算: ①-(3/2)2;②-(-3/2)2;③-53;④-4/32. (3)巩固练习: ⒈ 填空 (1)310的意义是 个 3 相乘. (2)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 (3) 一个数的 15 次幂是负数,那么这个数的 2003 次幂是 .(4)(-2)6中指数是 ,底数是 . (5)平方等于 1/64 的数是 ,立方等于 1/64 的数是 . 2.计算: ⑴ (-1/3 )3 ; ⑵ -32×23; ⑶ (-3)2×(-2)3 ⑷ -2×32; ⑸ (-2×3)2; ⑹ (-2)14×(-1/2)15; ⑺ -(-2)4; ⑻ (-1)2001; ⑼ -23+(-3)2; ⑽ (-2)2 · (-3)2.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1.乘方的意义 2.当底数大于 1 时,乘方运算的结果增长得很快 3 .乘方的运算 教科书第 87 页习题 2.14 知识技能 1 计算,问题解决 1 教 学 反 思 呈现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5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4 课 2.1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7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经历实验、操作、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念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游戏活动中, 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获得的欢欣. 3、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混合运算中每一步对符号的处理及运算顺序的把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二:例题练习,掌握新知; 三:游戏活动,巩固提高; 四:课堂小节;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二: 例题练习, 掌握新知 (1)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法则如何叙述? (2)请同学们做一组练习,复习本章已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 ⑴1/2-1/2+4/5; ⑵(-5/6+3/8)×(-24); ⑶8÷(-4/9)÷18/5; ⑷-(-2/3)3 . (3)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题,各包含了哪几种运算?这种运算应该怎么进行? ⑴18-6÷(-2)×(-1/3); ⑵3+22×(-1/5); ⑶(-3)2×[-2/3+(-5/9) ]. (1)观察、类比、概括有理数混和运算的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例 1 计算: 56 / 203 三: 游戏活动, 巩固提高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4÷3+22×(-1/4) (2)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环节活动(3)的计算,请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算理. ⑴18-6+(-2)×(-1/3) ; ⑵3+22×(-1/5) ; ⑶(-3)2×[-2/3+(-5/9) ]. (3)由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 89 页随笔练习 计算:⑴8+(-3)2×(-2) ; ⑵100÷(-2)2-(-2)÷(-2/3). 活动内容: (1)让学生阅读“24 点游戏规则” (投影片展示规则)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 4 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使得运算结果为 24 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 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 分别代表 11、12、13”.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做出解答.(投影片展示课本中问题) (3) 让学生当场从教师准备好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出四张牌,并向同学们展示,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组,合作交流写出尽可能多的结果为 24 的算式,并展示竞赛. P90 习题 2.15 知识技能 1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21265525 . 2 5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5课 2.11.2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8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及符号的确定.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板 书 设 计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家庭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二: 例题练习, 掌握新知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三分钟小测试 计算下列各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答案): (1)32-(-2)2;(2)-32-(-2)2;(3) 32-22;(4)32×(-2)2; (5)32÷(-2)2;(6)-22+(-3)2;(7)-22-(-3)2;(8)-22×(-3)2;(9)-22÷(-3)2;(10)-(-3)2·(-2)3;(11)(-2)4÷(-1); (二)、讲授新课 例 1 当 a=-3,b=-5,c=4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2-b2+c2; (3)(-a+b-c)2; (4) a2+2ab+b2. 解:(1) (a+b)2 =(-3-5)2 (省略加号,是代数和) =(-8)2=64; (注意符号) (2) a2-b2+c2 =(-3)2-(-5)2+42 (让学生读一读) =9-25+16 (注意-(-5)2的符号) =0; (3) (-a+b-c)2 =[-(-3)+(-5)-4]2 (注意符号) =(3-5-4)2=36; (4)a2+2ab+b2 58 / 203 三: 巩固提高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3)2+2(-3)(-5)+(-5)2 =9+30+25=64. 分析: 此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有小括号可以先做小括号内的, =1.02+6.25-12=-4.73.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 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 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 例 4 已知 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x 的绝对值等于 2,试求 x2-(a+b+cd)x+(a+b)1995+(-cd)1995 值. 解:由题意,得 a+b=0,cd=1,|x|=2,x=2 或-2. 所以 x2-(a+b+cd)x+(a+b)1995+(-cd)1995 =x2-x-1. 当 x=2 时,原式=x2-x-1=4-2-1=1; 当 x=-2 时,原式=x2-x-1=4-(-2)-1=5. 三、课堂练习 1.当 a=-6,b=-4,c=10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其中 a 是有理数,a≠0): (1)a2+1>0; (2)1-a2<0; (三)、课后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 a3-b3与(a-b)·(a2+ab+b2)的值: 2.当 a=-5.4,b=6,c=48,d=-1.2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3.计算: 4.按要求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2)-64 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2 的平方的差. 5*.如果|ab-2|+(b-1) 2=0,试求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59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6 课 2.12 计算器的使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9-29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能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了解计算器的数值键盘及功能键盘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计算. 教学难点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用具 学生科学计算机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之多动手操作,多动脑记忆、思考. 板 书 设 计 §2.12 计算器的使用 一:引入新课; 二:例题练习,掌握新知; 三:巩固提高; 四:课堂小节; 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引入新课 二:例题练习,掌握新知 我们来看一种科学计算器的面板图(出示挂图) 在键盘的每个键上,都标明了这个键的功能.我们看键盘上标有的键,是开机键,在开始使用计算器时先要按一下这个键, 以接通电源, 计算器的电源一般用 5 号电池或钮扣电池.再看 键,是关机键,停止使用计算器时要按一下这个键,来切断计算器的电源,是清除键,按一下这个键,计算器就清除当前显示的数与符号.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执行命令.是运算键,按一下这个键,计算器就执行加法运算. 键盘上有些键的上边还注明这个键的其他功能 (称为第二功能) ,这个功能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标明以区别于这个键的第一功能.如:直接按一下键,计算器直接执行第一功能,即完成运算或执行命令;若先按键,再按键,执行第二功能,即执行百分率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将计算器打开,按下这个键,屏幕上显示出 “0” , 这说明计算器的电源已接通, 可以开始运算了. 1.计算: 60 / 203 三:巩固提高 四 、 课堂 小结 , 布置 作业。

      (1)23+38.2; (2)41.9×(-0.6) ; (3)23×151; (4)1.22; (5)12 在进行混合运算时,输入时不必考虑运算顺序,计算器依照程序会按运算顺序进行运算的,所以这个题的按键顺序是: 这时计算器显示结果为 190.46293, 所以:21×(3.87-2.21)×152+1.35=190.46293. 小结:在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器要平稳放置,以避免按键时发生晃动和滑动. (2)由于计算器键盘小,键钮排列紧密,一般应该用食指按键.因使用计算器时往往还要进行书写,最好用左手按键.按键时,用力要均匀,直至键钮接触到底部为止.不能敲击,也不能用钢笔等硬物按键. (3)计算开始时,按开启键,停止使用时,要注意按关闭键,以节省用电. (4)按下数字键后,应立即看看显示器上的显示是否正确; 按下运算键等指令键后, 要注意显示的数是否有一下闪动,如无闪动,说明可能键未按到底. (5)每次运算前,要按一下清零键. 好,注意事项应清楚,接下来我们做一练习进一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课本 P82随堂练习) 作业: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345)+421 (2)12.236÷(-2.3) (3)135 (4)-1553 (5) (3.2-4.5)×32-52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6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4 课 回顾与思考(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8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整理本章知识网络;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回顾与思考(一) 一、 情境引入 二、新知探索 三、巩固新知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二、 新知探索 1.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举出实例说明正数和负数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个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 向东 5 米与向西 5 米, 零上 2℃与零下 2℃, 收入 100元与支出100元, 低于海平面150米与高出海平面800•米……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量,负数表示和它相反意义的量,这样既简单又明白.•例如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低于海平面 155m. 2.数的范围从正整数、零和正分数扩充到有理数后,增加了 62 / 203 四、 导归纳内容: 五、 小结及作业内容 哪些数?减法中哪些原来不能进行的运算可以进行了? 增加了负整数、 负分数, 解决了原来“小数不能减去大数”的问题,现在任何有理数都可以进行减法运算. 3.怎样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与普通直线有什么不同?•怎样用数轴解释绝对值和相反数?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这一点,以后我们将要学习.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也称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数轴上一个点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 4.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较左边的点比较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小;二是用绝对值,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 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有什么关系?乘法与除法呢?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转化的桥梁是相反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转化的桥梁是倒数,除以一个数(不为 0) ,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都可以转化为加法与乘法. 6. 有理数满足哪些运算律?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a+b) +c=a+ (b+c) (a•b) •c=a (bc) 分配律: (a+b) •c=ac+bc其中 a、b、c 表示任意有理数.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63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5 课 回顾与思考(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9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本章内容,并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过小结与复习加深对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概念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反思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概念及有理数计算。

      难点:有理数概念及有理数计算应用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回顾与思考(二) 一、 情境引入 二、新知探索 三、巩固新知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1.正数与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律. 4.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64 / 203 二、 新知探索 三、 巩固新知 四、 导归纳内容: 五、 小结及作业内容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零是整数中最小的数;②有理数中没有最大的数;③无限小数都是有理数; ④无限循环小数一定是有理数。

      A、 3 个 B、4 个 C、1 个 D、2 个 专题 2、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倒数 ⑴数轴: ⑵相反数: 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 从数轴是看,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 两侧,并且与 的距离相等 ①通常用 a 与 表示一对相反数 ②a-b 的相反数为 . ③a+b 的相反数为 . ④a 与 b 互为相反数,则 a+b 0. ⑤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 相等,即|-a| |a|. ⑥|a|=|b|则 a= (即 a 与 b 互为 ) ⑦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 a ( ) ⑶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 ,零的绝对值是 即|a|={ 0 ( ) -a ( )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的点离开 的距离 ①若|a|=a,则 a 0,若|a|=-a,则 a 0②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6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 课 1.字母能表示什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0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知识与技能) 3.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情感与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1 字母能表示什么 一、 情境引入 二、新知探索 三、巩固新知 四、引导归纳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如:“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的方法,产生认知冲突 66 / 203 二、 新知探索 三、 巩固新知 四、 导归纳内容: 五、 小结及作业内容 “想一想”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方法五”是书本没有的方法,它渗透了镶嵌思想、涉及了分类讨论思想,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是这一环节最大的成功。

      要让学生通过动手,以及观察、分析、猜测、类比、论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几何体 自然过渡到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公式、法则,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巩固了新知,把以学知识纳入新知,让学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 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再次经历上述类似的思维过程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刚刚所接触的具体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一些习惯性表示方法:2a 不要写成 a2 等,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字母表示数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6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 课 2.代数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1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景给字母赋于实际意义;理解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在具体情景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 2.通过创设实际背景和引用符号,经历观察、体验、验算、猜想、归纳等数学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符号感,发展运用符号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联想等思维,体验数学美,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正确列出代数式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给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 2.代数式 一、 旧知归纳,直奔主题 二、 创设背景,理解概念 三、反设探究,意义升华 四、趣题滋润,建模感悟 五、 练习交流, 巩固提高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旧知归纳,直奔主题 学生在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回顾,知道像 4+3(x-1) ,x+x+(x-1) ,a+b,ab,2(m+n),ts,a3 …… 这样一些式子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探求当 x=200 时 4+3(x-1)的代数式的值,不仅理解了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意义,而且了解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 68 / 203 二、 创 设 背景, 理解概念 三、 反设探究, 意义升华 四、 趣题滋润, 建模感悟 五、 练习交流, 巩固提高 思想方法. 讲解教材中的例 1 列代数式,并求值. 承接上面的例子,继续提出问题:前面 10x+5y 表示的是 x个成人、y 个学生进公园的门票费,那么它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后,写出一种或两种表示的内容.根据讨论结果, 共同归纳: 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或者任何一个量,“10x+5y”可以赋于很多的实际的意义。

      展示出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动物――蟋蟀的图片,从而提出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与当时温度的关系的问题,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第(1)中的蟋蟀 1分所叫的次数探求或变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设字母来表示有关的量,为学生列代数式铺平道路,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加深对蟋蟀 1 分叫的次数与当时温度的关系的体会. 解决教材中的随堂练习等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必要的内容,展示: 代数式的意义 代数式 代数式的值 代数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布置作业学生分层次独立完成课中随堂练习,再由教师念答案学生自我评分,按不同的要求统计优秀成绩(基础差的同学做对第 1 题就是优秀) ,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69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3课 3.代数式求值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2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会求代数式的值,感受代数式求值可以理解为一个转换过程或某种算法;会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能解释代数式值的实际意义。

      2、经历观察、试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做数学” ,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会求代数式的值, 感受代数式求值可以理解为一个转换过程或某种算法 难点:会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代数式求值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二、例题点拨, 实践探究 三、随堂练习,突破难点 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复习旧知 遗传是影响一个人身高的因素之一,国外有学者研究得出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成年后身高的公式是:儿子身高是父母身高的和的一半的 1.08 倍;女儿的身高是父亲身高的 0.923 倍加上母亲身高的和的一半 (1)已知父亲身高是 a 米,母亲身高是 b 米,试用代数式表 70 / 203 二、 例题点 拨 , 实 践 探究 三、 随堂练习, 突破 难 点四、 师生交流, 归纳小结 五、 师生交流, 归纳小结 示儿子和女儿的身高; (2)七年级女生小红的父亲身高是 1.72 米,母亲的身高是1.65 米;七年级男生小明的父亲的身高是 1.70,母亲的身高是 1.62,试预测成年以后小明与小红谁个子高?(3)试预测成年后你的身高。

      展示教材中的“数值转换机”.要求学生:⑴ 写出图 1.的输出结果;⑵ 找出图 2.的转换步骤 讨论 “议一议”.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作估计,判断变化特征和趋势,并给出适当的说理过程 班级同学按 4 个同学一组进行分组第一个同学任意报一个数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把这个数加 1 传给第三个同学,第三个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平方后传给第四个同学,第四个同学把听到的数减去 1 报出答案如果第一个同学报给第二个同学的数是 5, 第四个同学报出的答案是 35, 这个结果对吗? 教师启发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图 1. 图 2. 6(x-3) 输输×-输输 ? 7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4 课 4.合并同类项(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3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列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发展符号感,初步了解项、系数的概念; 3、通过尝试对项分类,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代数式的项、系数的概念 难点: 、比较整式的项、尝试着去分类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4 合并同类项(一) 一、 情境引入 二、深化训练 三、明晰概念 四、趣味活动 五、归纳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讨论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通过师生交流,获得问题的初步解并在求解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相关运算方面的技能掌握情况:从21(2n)2化简到82n 讨论教材中的“做一做” :1)一辆火车以 v 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 72 / 203 二、 深化训练 三、 明晰概念 四、 趣味活动 五、 归纳小结 时后火车行驶的路程是 千米; 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h,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3)如下图,一个长方体的箱子紧靠墙角,它的长、宽、高分别是 a ,b,c 这个箱子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是 (2)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以上活动中得到的代数式,帮助学生归纳,形成代数式的相关概念。

      投影31hr2、-15a2b、xy、3222ba、-a 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系数师生共同讨论结果 请每个同学写出一个单独的项,可以现编一个,也可以在以往的练习中找一个,注意尽量避免雷同的然后,大家就凭着你写的项去找一找谁和你是好朋友?是有共同点的? (3)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回顾所学基本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hr 73 / 203 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课 4.合并同类项(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4 主备 课人 吴俊虹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领悟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会识别同类项,并能合并同类项; 3、经历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 4、通过识别同类项,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数学思想;通过合并同类项,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熟练应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熟练应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4.合并同类项(二) 一、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二、 举例观察,探索概念 三、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四、深化训练, 对比升华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联系实际,创 设 情 提供一个具有现实含义的问题情境, 其中包含代数式表达与合并的要求。

      如:在一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我们班同学非常积极,男生共捐献现金 63 元、衣物 12 件、文具 24 件,女生共捐献现金 72 元,衣物 14 件、文具 18 件,大家统计一下我们班总 74 / 203 境 二、 举例观察,探 索 概念 三、 趣味游戏, 巩固新知 四、 深化训练, 对比升华 五、 小结 及 作业内容 共捐献了多少钱物? 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合并同类项的活动, 探究其规律 活动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在全班组织讨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 最后,引出同类项的定义.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命名、分类规范 卡片 a² mn xy 2 -3pq³ a³ 2xy -8pq³ -nm 3q³p -4 并用电脑出示游戏名称——找朋友,请同学们听好游戏规则:先把卡片举起来全班同学看,然后手中举的代数式是同类项的同学站到一起 承接上述活动,具体讨论若干个合并同类项的问题,包括结论、理由、过程等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投影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基本内容,学习体会等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75 / 203 第6 课 5.去括号(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7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探索和寻求去括号的法则与合理解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4、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才能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5 去括号 一、 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二、 对比观察,理解概念 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四、验证新知,同化知识;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激趣, 适时点题 二、 对比给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引导全班学生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不同解法、引导他们讨论各自解法的合理性 师生一道继续上述问题的数学求解活动:运用运算律,化简上述答案,并作比较 76 / 203 观察, 理解概念 三、 合作交流,探 究 新知 四、 验证新知, 同化知识 五、 师生交流, 归纳小结 六、 作业 组织学生讨论刚刚进行的去括号化简过程,通过合理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板书: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释:a-b-c,也可以表示成:a-(b+c), 因此:a-(b+c)= a-b-c 结合课本内容,讨论有关的问题,并说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以下内容:5.去括号:一、去括号:① 括号前为+,② 括号前为-;二、去括号法则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77 / 203 教案 签阅 第7 课 3.4 去括号(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8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添括号法则; 2、会运用添括号法则进行多项式变项; 3、继续学习“类比”的方法;理解“去括号”与“添括号”的辩证关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添括号法则;法则的应用 难点:添上“-”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全变号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5 去括号 一、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二、 新知识的学习 三、新知识的应用 四、验证新知,同化知识;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复习旧知识,引 出 新知识 1、提问去括号法则 2、练习去括号: (1)a+(b-c) ; (2)a-(-b+c) ; (3)(a+b)+(c+d) ; (4)-(a+b)-(-c-d); (5)(a-b)-(-c+d); (6)-(a-b)+(-c-d)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在计算中,有时候是需要去括号,有时候又需添括号,比如下面两题: (1)102+199-99; (2)5040-297-1503 怎样算更简便? 找学生回答,教师将过程写出来 解:(1)102+199-99 (2)5040-297-1503 78 / 203 二、 新知识 的 学习 三、 新知识 的 应用 四、 验证新知, 同化知识 五、 师生交流, 归纳小结 六、 作业 =102+(199-99) =5040-(297+1503) =102+100 =5040-1800 =202; =3240 仿照数的添括号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b-c=a+( );a+b-c=a-( )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数的加括号方法,填出括号里的各项,进而总结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法则: 添上“+”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 添上“-”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此法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进行修改、补充 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释:a-b-c,也可以表示成:a-(b+c), 因此:a-(b+c)= a-b-c 例 1 按要求,将多项式 3a-2b+c 添上括号: (1)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 (2)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 此题是添括号法则的直接应用,为了更加明确起见,在解题时,先写出 3a-2b+c=+( )=-( )的形式,再让学生往里填空,特别注意,添“-”号和括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全变号 例 2 在下列( )里填上适当的项: (1)a+b+c-d=a+( ) ; (2)a-b+c-d=a-( ) ; (3)x+2y-3z=2y-( ) (4)(a+b-c)(a-b+c)=[a+( )][a-( )]; (5)-(a3-a2)+(a-1)=-a3-( ) 例3 按下列要求, 将多项式x3-5x2-4x+9的后两项用( )括起来:(1)括号前面带有“+”号;(2)括号前面带有“-”号 2.再次强调添的是什么——是( )及它前面的“+”或“-”.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79 / 203 签阅 第8 课 6.探索规律(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9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3.5 去括号 一、 引入课题——自主探究 二、合作交流——变式训练 三、 、联系拓广——知识渗透 四、开阔思维——独立作业 五、巩固提高——归纳小结、评价升华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引入课题——自主探究 提供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内涵的游戏,让学生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从事探索性活动如: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一起做下面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像图中显示的这只手那样依次数数字 1、2、3、4、5、……,请问数字 20落在哪个手指上? 师生一道继续上述问题的数学求解活动:运用运算律,化简上述答案,并作比较 80 / 203 二、对比观察,理解概念 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四、验证新知,同化知识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六、作业 组织学生讨论刚刚进行的去括号化简过程, 通过合理的归纳过程,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

      板书: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释:a-b-c,也可以表示成:a-(b+c), 因此:a-(b+c)= a-b-c 结合课本内容,讨论有关的问题,并说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以下内容:5.去括号:一、去括号:① 括号前为+,② 括号前为-;二、去括号法则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签阅 第9课 6.探索规律(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20 主备 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会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简单问题的规律,并能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能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81 / 203 (3)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归纳、分析、猜想、抽象还有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简单问题的规律,并能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难点: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6.探索规律(二)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动手操作、实践新知 五、归纳小结、评价升华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动手操作、实践新知 让学生通过反思以往的探索活动过程,明晰一些重要的探索规律方法教师适时引出本课主题:探索规律(2) 设计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具有探索空间的问题情景,或直接给出教材中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索上述问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或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或及时给出必要的帮助讨论结束后,在班级组织交流 完成教材第 126 页做一做在学生完成问题解答以后,适时提出反思性要求,尤其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 82 / 203 五、归纳小结、评价升华 六、作业 反思,以帮助学生归纳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基本方法: “特殊—一般—特殊”的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

      完成教材第 127 页问题解决及其相关拓展内容如: 下列每个图是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有 n(n>1)盆花,每个图案花盆的总数是 S,按此规律推断,S 与 n 关系式为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签阅 第10 课 回顾与思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0-17 主备课人 陆冬梅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代数式表示2 会求代数式的值3 理解并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会进行计算4 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5 能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6.尝试从多个角度寻求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含义,用代表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进行代数式的简化运算 难点: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用代数式表示具体情境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法引导 板书 设计 回顾与思考 一、课前热身 二、考点链接 … 83 / 203 三、 同类项的概念 四、双基训练 五、典例精析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课前热身 二、考点链接 三、 同类项的概念 四、双基训练 五、典例精析 六、作业 1. 31x2y 的系数是 ,次数是 . 2、a,b 两数的平方和用代数式表示为( ) A.22ab B.2()ab C.2ab D.2ab 3、某工厂一月份产值为a万元,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5%,则二月份产值为( ) A.) 1( a·5%万元 B. 5%a万元 C.(1+5%) a万元 D.(1+5%)2a 4、 若3223mnx yx y与 是同类项,则 m + n =____________. 5、观察下面的单项式:x,-2x,4x3,-8x4,…….根据你 发 现 的 规 律 , 写 出 第7个 式 子是 .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 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 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后所得的 叫做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3)代数式的分类 2、同类项的概念 (1)系数的概念: (2)项的概念: (3)同类项的概念: (4)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 “龟兔赛跑” ,龟兔每小时的行程分别为a千米,b千米,经过t小时后,龟兔相距_____千米. 2、某水果批发商,第一天以每斤3元的价格,出售西瓜m斤,第二天又以每斤2元的价格出售西瓜n斤,则该水果批发商,这两天卖出西瓜的平均售价为_____. 3、下列不是代数式的是( ) A.(x+y)(x-y) B.c=0 C.m+n D.999n+99m 4、某电影院有20排座位,已知第一排有18个座位,后面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请写出计算第n排的座位 84 / 203 数,并求出第19排的座位数. 5、小张在计算 31+a 的值时,误将“+”号看成“-”号,结果得 12,那么 31+a 的值应为_____________。

      1.已知代数式2346xx的值为 9,则2463xx的值为( ) A. 18 B. 12 C. 9 D. 7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第1 课 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教案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4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反思所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2.结合本章复习题,进一步认识图形及其性质,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丰富几何的活动经验和良好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回顾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反思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教案、教具及多媒体课件,并复印本章有关复习题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 一、梳理本章知识 二、交流本章知识掌握情况 三、小结 四、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梳理本章知识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举例说明。

      教师利用多媒体简要归纳本章所学图形 85 / 203 二、交流本章知识掌握情况 问题2.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教师根据学生所举实例利用多媒体再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 问题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直棱柱)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六棱柱模型) ,学生观察交流回答棱柱有以下特征: ①棱柱上有上下两个底面,它们形状大小相同; ②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③侧棱的长度都相等; ④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边数相同 内容引申: A.利用棱柱的特征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回答,如判别一个几何体是否棱柱;识别只剪开一条侧棱的棱柱展开图 B. ①你能根据下列给出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指出正方体中相对的面吗? (可用相同的字母表示, 如图 1) 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给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如下 学生代表回答: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在其平面展开图中有两种位置关系①两个正方形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且彼此相隔一个正方形; ②两个正方形既不在同一行也不在同一列, 其中一个正方形在展开图内部沿路径 字形平移能与另一个正方形重合。

      问题 4.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去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截面 问题 5.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正方体,球等并在黑板上画出三视图 ) 内容引申:三视图相同,立体物体的形状是否唯一确定?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画出如下三视图: 引导学生想一想再动手实践看看可以拼搭出怎样的几何体? 形式: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举手回答;教师引导,点拨,引申 A 组 1 ①由学生直接观察回答 ②教师引申:如果这个几何体表面是半圆,你能说一说它可以如何形成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几何体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 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 86 / 203 三、小结 四、作业 A 组 2 ①引导学生由棱柱的特征思考判断 ②教师引申:图⑴,⑶如何改进可以折叠成棱柱?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棱柱的性质) A 组 3 ①想一想:确定哪一个面的位置作为连线的突破口(上底面) ②连一连:学生观察连线③再想一想:正方体中看不到的面及其图案的位置④折一折:让学生剪下平面展开图,动手折叠,验证猜想。

      A 组 4 ①先想一想,给出猜想;再动手做一做,验证猜想;然后展示交流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③学生归纳截取方法 B 组 1 ①引导确定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②再将红线部分沿视觉方向平移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B 组 2让学生交流, 得出两种方法方法一: 先摆出这个几何体,再确定它的主视图;方法二:根据俯视图确定主视图有 3 列,左视图有 3 列,再根据每列的最大数字确定每列方块个数 请同学谈一谈学习本章的体会? 1.将一个正三棱柱沿棱剪开,你可以得到哪些平面展开图? 2.根据一下列三视图建造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共有几层?一共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 教 学 反 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课 第二章有理数复习课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5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算等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 教学难点 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板 书 设 计 §2.12 有理数复习 (一)知识回顾 (四)课堂小结 (二)例题解析 例 1、例 2 (五)作业设计 (三)课堂练习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知识回1、阅读教材中的“全章小结”,给关键性词语打上横线 87 / 203 顾 二、例题解析 三、课堂练习 2、利用数轴讲有理数有关概念 本章从引入负数开始,与小学学习的数一起纳入有理数范畴,我们学习的数地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数轴上看,小学学习的数都在原点右边(含原点),引入负数以后,数轴的左边就有了实际意义,原点所表示的 0 也不再是最小的数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左向右越来越大, A 点所表示的数小于 B 点所表示的数,而 D 点所表示的数在四个数中最大 我们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两点间的距离,则 AO>BO>CO,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说的绝对值由 AO>BO>CO 可知, 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其数值反而越小 由上图中还可以知道CO=DO,即 C,D 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即 C,D 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又它们在原点两侧,那么这两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数 利用数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许多题目 例 1 (1)求出大于-5 而小于 5 的所有整数; (2)求出适合 3<x<6 的所有整数; (3)试求方程x=5,x2 =5 的解; (4)试求x<3 的解 例2 有 理 数a 、 b 、 c 、 d如 图 所 示 , 试 求cbdacac,,, 3、有理数运算例题 (1)+17+20; (2)-13+(-21); (3)-15-19; (4)-31-(-16); (5)-11×12; (6)(-27)(-13); (7)-64÷16; (8)(-54)÷(-24); (9)(-21)3;(10)-(23)2;(11)-(-1)100;(12)-2×32; (13)-(2×3)2; (14)(-2)3+32 计算[4(21)2÷2(-21)]÷[(-21)2+(-21)3+(-21)+1] 4、课堂练习 (1)填空: ①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和是__;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商是__;(0 除外)③__的绝对值与它本身互为相反数④__的平方与它的立方互为相反数; ⑤__与它绝对值的差为 0; ⑥__的倒数与它的平方相等;⑦__的倒数等于它本身;⑧__的平方是 4,__的绝对值是 4;⑨如果-a>a 则 a 是__;如果3a=-a3,则 a 是__;如果22aa,那么 a 是___;如果a=-a,那么 a 是__;10 如果 x3=1476,(-2453)3=-14760,那么 x=____ (2)用“>”、“<”或“=”填空: 当 a<0,b<0,c<0,d<0 时: ①acd__0; ②baa __0; ③cba __0;④dcab__0;⑤343cba__0;⑥333cba __0;⑦bb2)(___0; ⑧dca 2__0; a>b 时, ⑨a>0, b>0, 则ba1__1; 10a<0, b<0, 则ba1____1. 88 / 203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内容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倒数 原 数 5 -6 32 1 05 -1 相反数 倒 数 2、计算: (1)5÷0.1; (2)5÷0.001; (3)5÷(-0.01);(4)0.2÷0.1;(5)0.002÷0.001;(6)(-0.03)÷0.01 3计算: (1)71112787431; (2)(-81)÷9441÷(-16); (3)25. 043121852252 (4)3(-2.5)(-4)+5(-6)(-3)2; (5){0.85-[12+4×(3-10)]}÷5; (6)22+(-2)3×5-(-0.28)÷(-2)2 (7)[(-3)3-(-5)3]÷[(-3)-(-5)] 4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yxyx22的值: (1)x=-1.3,y=2.4; (2)x=65,y=-43 教学 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3课 《字母表示数》复习课教案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0-26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用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代数式的含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3、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并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难点 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进行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字母表示数》复习课教案 一、引入 二、例题讲解 例 1 例 2 例 3 89 / 203 计 三、 三、练习 四、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例题讲解 谈话激趣: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同学们握手),如果我和教室里的所有人握手,设包括我在内一共有 n 人,共需要握手多少次?如果两两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复习《字母表示数》。

      例 1.同学们可能和我一样经常打的,已知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 3 元,可乘 3 千米;超过 3 千米,每千米价 1.2 元 1、老师坐了 5 千米,需要多少钱?(5.4) 2、若我乘坐了 x(x>3)千米的路程,则我应支付的费用是多少? 3+1.2(x-3)=1.2x-0.6 3、若我支付了 9 元车费,你能算出我坐了多远吗?8 千米 练习一: 1、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是 a,个位数字是 b,则这个两位数是___10a+b_ 2、汶川大地震后,甲、乙、丙三家企业捐款,已知甲捐了a 万元,乙比甲的 2 倍少 5 万元,丙比甲多 6 万元,则三家企业捐款总额为___4a+1 万元,当 a=30 时,捐款总额为__121_____万元 3、下列各组中,同类项是(B) A.3x2y 与-3xy2 B.3xy 与-2yx C.2x 与 2x2 D.5xy 与 5yz 4、三角形一边为 a+3,另一边为 a+7,它的周长是 2a+b+23,求第三边___b+13____ 5、 若 x2+3x+5=7, 则 x2+3x-2=0 (这个题体现的整体思想) 例 2.找规律 1、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密排列的数,将这串令人费解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2,3,5,8,…则这列数的第 8 个数是. 2、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把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观察下列图形 填表: (当梯形的个数为 n,用代数式表示火柴根数时,需暴露学生思维,小结学生的各种方法) 梯形个数 1 2 3 … n 火柴根数 (1)、如果火柴根数是数值转换机的输出结果,写出右图中的运算过程 (2)、当输入 2008 时,输出结果是多少? (3)、火柴根数可以是 2008 吗? 例 3、提升训练: 按下面方式摆放桌椅: 90 / 203 三、练练巩固提高 图 1 (1)1 张桌子配 6 张椅子,2 张桌子配把张椅子 (2)按照上面桌椅的摆放方式,寻找到的规律来完成下面表格 桌子数 1 2 3 4 5 6 7 … n 椅子数 (3) 某同学生日Party,在一正方形餐厅中安排40人同时就餐 (要求没有剩余椅子),怎样摆放呢? 如果用 2 张拼成 1 张大桌子,需拼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如果用 3 张拼成 1 张大桌子和 6 张拼成 1 张大桌子,共需要张小桌子; 还有别的拼法吗? (4)若桌椅按下列方式摆放,填写下表: 图 2 桌子数 1 2 3 4 5 6 … n 椅子数 … 如果也要求坐 40 人(没有剩余椅子),又可以怎样拼呢? (5)如果你当经理要安排 40 人进餐,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画图并说理(要求没有剩余的椅子,可以从图 1 或图 2 中选择一种摆放方式,也可以两种图并用) 1、当 x=-4 时,y=3/2 时,代数式 x2-2xy 的值是 28 2、若 2/3x4yn 与 1/2x2my9 是同类项,则 m=2,n=9 3、若 a-b=7,那么 70+a-b=77 4、下面的一组数按规律排列的数:2、4、8、16、32、……,则第六个数是 64 5、当 a=-2,b=2 时,则代数式 2b-2(b-1)+7 的值为 9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4课 第三章单元测试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0-27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验 板书设计 第三章单元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一、测试 二、小结及作业。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七上第三章)测试题 一、知识梳理 1.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 2.理解代数式的系数,项等相关概念. 3.同类项: 相同,并且 也相同的项.合并同类项,即把 合并成一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把 相加, 不变. 个性化设计 91 / 203 5.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 ;括号前面是“-”号, . 二、基础练习: 1.25142xx是__、___ 和___ 三项组成;x51的系数是 . 2.若nmyxyx3237与是同类项,则m=_______ , n=________. 3.把多项式11x-9+76x+1-2x2-3x合并同类项后是________. 4.在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________ ① 5a+2b=7ab ②7ab-7ba=0 ③4x2y-5xy2=-x2y ④3x2+5x3=8x5 5.某商店上月份收入a元, 本月收入比上月的 22 倍还多 10 元, 本月收入_____元。

      6. 下面四组代数式,不是同类项的是[来源:Z*xx*k.Com][来源( ) A、-2x2y 与 yx2 B、-6 和 5 C、 7ab8133与baD、m2n3和 2n3m2 7.去括号:-2a2-[3a3-(a-2)]= ______. 8.两堆棋子,将第一堆的 3 个棋子移动到第二堆去之后,第二堆的棋子数就成为第一堆棋子的 3 倍,设第一堆原有 P 个棋子,第二堆原有的棋子为_______. 9.如图,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x的值为 1 时,则输出的数值为 . 输入x ×(-1) +3 输出 10.一套住房的平面图如右图所示, 其中卫生间、厨房的面积和是( ) (A)4xy (B)3xy (C)2xy (D)xy 11.观察:13=12,13+23=(1+2)2,13+23+33=(1+2+3)2, 则 13+23+33+43+…+103=_______. 12.化简: (1) 5x2-8x+5-3x2+6x; (2) )(2)2(333cbacbaba; (3)  6xyx4xy2x322; (4)  3b4b5a39b2a222. 13.化简并求值: (1)22163[3(2)1] , = -2 , -.3xyyxxyxy其中其中x=-2 ,y=-31; (2) (2x2-6x-4)-4(-1+x+ x2),其中x=5; (3) 22ab1ba2abba22222,其中a=-2,b=2; (4)1x2182x4x412 ,其中x=21; 14. 深圳市家庭基本月租费为 20 元, 市内通话费平均每次为 0.2 元.小明家上个月共打出市内a次, 那么上个月小明家应付费多少?若你家上个月共打出市内 70次,那么你家应付费多少?(均不考虑长途费). 第 10题 x x 92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一、耐心填一填: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2)3中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

      2. –2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_____, 绝对值等于5的数是 3.在 3.67 , 0, 1, -13.48, 715, 32, -6, 18 这些数中,整数有__________;正分数有__________ 三、提高练习: 1.如图,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计算当x=4 米时,阴影部分的面积 (π 取 3.14). 2.已知代数式12 xx的值是 8,那么代数式9442 xx的值是( ) .[来源 A、37 B、25 C、32 D、0 3. 找规律:下图是用棋子摆成的三角形,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回答: (1)计算第 8 个三角形要用几枚棋子? (2)用代数式表示第n个三角形所用棋子的枚数. (3)第 99 个三角形要用棋子几枚? 4.用火柴棒按下列方式搭图: (1) (2) (3) (1) 根据上面的图形填写下表; 图 形 编码 1 2 3 4 5 火柴棒根数 (2) 第n各图形有多少个根火柴棒?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93 / 203 4.比较大小: π_____ 3.14 , ︱-3、5 ︳ -(-3) 。

      5. a<0,则 a_____2a (用<、> 、=填空) 6.圆锥有 个面,它的侧面展开图是 7.若5a,3b,那么ba的值是 8.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面是圆,则这个几何体是 (只需答出一个几何体) 9.若代数式mba53与22ban是同类项,那么m,__n 10.如右图,它是立体图形 的表面展开图 二、精心选一选: (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1.如图 7 所示的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每个面上都有标明了数字,折叠成长方体后,如果数字 6 在前面,从右面看是数字 2,那么上面标的数字是 ( )A.3 B . 5 C.1 或 5 D.3 或 5 12.下列各组代数式中,属于同类项的是( ) A.4ab、 4abc B.-mn、mn23 C.ba232、232ab D.yx2、2x 13.下列几何体中,每个面都有是由同一种图形组成的是( ) A.圆柱 B.圆锥 C.三棱柱 D.正方体 14. 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ba 是( ) A.正数 B.零 C.负数 D.都有可能 15. 下列各题运算正确的是( ) A.xyyx633 B.2xxx C.716922yy D.09922baba 16.一个棱柱有 18 条棱,那么它的底面一定是( ) A.十八边形 B.六边形 C.四边形 D.八边形 17. 一个数是 9,另一个数比 9 的相反数大 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 )A.2 B.-2 C.20 D.-20 18. 有 12 米长的木料,要做成一个如图的窗框。

      如果假设窗框横档的长度为x米,那么窗框的面积是( ) A.2)6(米xx B.2)12(米xx C.2)36(米xx D.2)236(米xx 三、细心算一算:(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9.151( 2 )()( 0.5)( 1 )266    20.) 3(31)2( 21. 22)2(323 22. 22)7(])6()61121197(50[ 四、认真答一答: (23—25 小题 4 分,26 小题 6 分,共 18 分) 23. 把下列各数表示在数轴上,并用“>”把下列各数连接起 ︳-3.5 ︳, -1.5 , 0 , -5 , 23 ,13 ; 94 / 203 24.化简: 2(5x+2x2)-(1–5x–3x2) 25.某储蓄所,某日办理了 7 项储蓄业务:取出 9.5 万元,存入 5 万元, 取出 8 万元, 存入 12 万元, 存入 23 万元, 取出 10.25万元,取出 2 万元,求储蓄所该日现金增加多少万元? 26.先化简,再求值:a2b–(–4a2b+6ab2)–2(2a2b–3ab2),其中a=-2,b=-41。

      五、动脑又动手:(27.28 每小题 7 分,29 小题 8 分,共 22 分) 27. (1)请你画出如图 27 所示的几何体的一种左视图; (2)若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为 n,请你写出n 的所有可能值 主视图 俯视图 图 27 28.将连续的偶数 2,4,6,8……,排成如图 28 所示: (1)十字框中的五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 16 有什么关系? (2)设中间的数为 X,用代数式表示十字框中的五个数的和; (3)若将十字框上下左右移动,可框住另外的五个数,其它五个数的和能等于 2010 吗?如能, 写出这五个数, 如不能,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四)单元教学设计 2 4 6 8 11110 212 20 28 30 24 22 32 34 36 38 40 9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知 识 点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 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4.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 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会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掌握垂线的性质 5.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并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垂直、平行、角等有关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技 能 点 1.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 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3. 会用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画图的基本技能.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4.发展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 4. 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时内容计划 共 11 课时 第1 课 4.1 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0-31 96 / 203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板书设计 4.1 线段、射线和直线 一、认识图形 二、图形的表示法 三、合作学习 四、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认识图形 图形的表示法 合作学习 1.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极光 铁轨 输油管道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 3、议一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做线段、射线和直线? (让同学们积极发言, 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 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D 1、如何表示 2 条不同的线段呢? b C A a B (1)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记为线段 AB(或 BA) 、线段 CD(或 DC)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记为线段 a 、线段 b 2、如何表示射线呢? A E 射线 AE (注意:不能记为射线 EA)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 A B 直线 AB(或 BA)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 A 为端点,经过点 B 的射线 连结 A,B 两点的线段 经过 A,B 两点的直线 5、做一做、比一比 ⑴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P137/知识技能) ⑶ ⑷ nmOABQOPABDCOABCaABABAB 9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⑴ ⑵ ⑵已知点 O、P、Q 如图画线段 PQ,射线 OP,和直线 OQ ⑶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⑷请写出图中以 O 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活动内容和步骤: 1、 画一画 ⑴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⑵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2、 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3、 想一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出结论: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4、 做一做(P137/数学理解) 木匠师傅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这是为什么? 5.随堂练习:P136/ 各组试再举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4) 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图形名称 图形 表示法 直线 直线 AB(BA) 或直线 m 射线 射线 AB 线段 线段 AB(BA) 或线段 a 1、 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读一读 P136/线段构成的美丽图案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 1. 复习课本 135 页至 P136 页 2. 完成创新练习册 第四章 第一节 线段、射线、直线 部分习题 3. 预习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aABABmAB 98 / 203 第2 课 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学科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索 板书设计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问题 1: 问题 2: 叠合法: (形) ACBD AB=CDADBCAB<CD ABDCAB>CD 度量法: (数) 线段和、差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创设情境 新课教学 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1. “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把线段 AB、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 步骤有三: ① 将线段 AB 的端点 A 与线段 CD 的端点 C 重合 ② 将线段 AB 沿着线段 CD 的方向落下 ③ 若端点 B 与端点 D 重合, 则得到线段 AB 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 B 落在 D 内,则得到线段 AB 小于线段 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 B 落在 D 外,则得到线段 AB 大于线段 CD,可记做:AB>CD 如图 1 ACBADBABDDCC 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 AB 和线段 CD 的长度, 99 / 203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做一做”P141随堂练习 第 1 题 3. “想一想” 问题一:已知线段 a(如图 2) ,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 a 图 2: a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① 先作一条射线 AC ②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 a 的长度 ③ 在射线上截取 AB=a,线段 AB 就是所求的线段 问题二:已知线段 a、b,画一条线段 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画一条线段 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4. “做一做”P141习题 42 知识技能 1、2 BAC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 AB 与线段 AC 的 长短? 谈谈收获: (由学生总结) ①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②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作业题 P(B 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3课 比较线段的长短(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2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100 / 203 教学目标 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索 板书设计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二课时 线段的性质: 例解: 两点之间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 (板演处)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复习回顾 概念分析 巩固练习: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 :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2) 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学生做) ①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 AB ② 对折这张纸,使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重合 ③ 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 C 如图 1 C 线段 AC 和线段 BC 相等吗?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象图 1 这样, 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 与 BC,点 C 叫做线段 AB 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AC=BC=12 AB (或AB=2AC=2BC) 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 AB 的中点 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 C 呢? 用刻度尺去量出 AB 的长,再除以 2,就得到点 C(让学生板演) (1) 填空: 如图 2ACBD aAB 10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4课 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3 主备课人 魏玉琴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已知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点 D 是线段 AC 的中点, ①AB= BC ②BC= AD ③BD=_____AD (2) “想一想”如图3,ABPCD 点 P 是线段的中点,点 C、D 把线段 AB 三等分。

      已知线段 CP 的长为 1.5cm,求线段 AB 的长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 CP 与线段 AB 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 AB 的长 )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 点 P 把线段二等分, ∴ AP=PB=1/2AB ∵ 点 C、D 把线段 AB 三等分, ∴ AC=CD=DB=1/3AB ∴ AP - AC=1/2AB - 1/3AB=1/6AB, 即 CP=1/6AB ∴ AB=6CP=6×1.5=9cm 即 AB 的长为 9cm (3)随堂练习 P141/第 2 题 谈谈收获:① 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② 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③ 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 (1) P141/知识技能 第3题 选作: P142/联系拓广 第1 题(2)创新练习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102 / 203 教学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教学重点 角的概念及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角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1、角的定义(2 种) 例 1(做一做) 、 2、角的表示方法 例 2(想一想) 3、角的度量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角的定义: 角的表示方法: 想一想 :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板书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注:角将平面分为三部分.即角的外部、角的内部、和角的两边及顶点. 角用符号: “∠”表示,读作“角” ,通常的表示方法有: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图7-21的角表示为∠ABC (或∠CBA) , 中间字母 B 表示端点,其他两个字母 A、C 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注意: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O 图 4-3-1 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 4-3-2中的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等 (注意读法) 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记作∠α,读作角α. 用一个数字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如 1,2,3 等,记作∠1,读作角 1.在一个顶点的角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表示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表示。

      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 P144/图 4-12 中国地图简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量法和读法) ①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②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③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 (P144/)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图中的每个角: 4、从角的运动定义出发,得到平角、周角的定义 B A C B A C D α β 图 4-3-2 103 / 203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2) 平角 图 4-3-3 周角 (注: 没有特别说明, 本书只讨论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由学生来完成)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用两种方法定义的,一个是用静止的观点,另一个是用运动的观点.对第二定义的形式要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有了特殊角:平角、周角、直角的概念. (2)角的表示方法有三种: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希腊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 布置作业:P146 知识技能 第 1 题 P147 问题解决 第 1 题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B C A O B O A (B) B C O A 104 / 203 第5课 角的比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7 主备 课人 荆鹏昊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

      2.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角的第二定义,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角的第二定义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4.4 角的比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定义及分类 1.角的第二定义 由上启发角也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者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特殊角的定义: 平角:一条射线绕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 周角:一条射线绕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 比较两角的大小方法: 1,量角器量 2,三角板的特殊角估计各角大小 3,对于有公共端点的角直接观察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一、创设情境: (课件动画制作:公园示意图) 105 / 203 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三、 课堂练习 (1) 海洋世界在大门的正东方向,你能说出他在大门的北偏东多少度吗?(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北偏东概念) (2) 虎豹园,猴山,大象馆分别在大门的北偏东(或南偏东)多少度? (3) 在图中连接各个景点与大门,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角。

      二、探究新知 定义及分类 1.角的第二定义 由上启发角也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者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给出始边,终边等概念) (动画效果再现) 终边 始边 2、特殊角的定义: 平角:一条射线绕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 周角:一条射线绕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 (在给出角的第二定义后由学生试着给一些特殊角下定义,由学生发挥教师指正) 3 比较两角的大小 问题 1:上面各个角中,那些是锐角,那些是钝角?那些是直角?并指出他们的大小关系 (学生完成)问题 2:由上启发如何比较两角的大小,有那些方法,工具不限? 比较两角的大小方法: 1,用量角器量 2,用三角板的特殊角估计各角大小 3,对于有公共端点的角直接观察 三、课堂练习 1. 试一试例 1:看图求解下列问题: 106 / 203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比较AOEAODAOCAOB的大小, 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 写出AOEBOCAOCAOB中某些角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 2 直角=1 平角=1/2 周角 2 平角=1 周角 1 直角=1/4 周角 练一练 随堂练习 四、小结: (学生小结) 1、 角、角平分线的定义 2、 比较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补充: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合在一起, (1) 比较的大小,并说明原因和 FONEOM (2)?的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和 MOFEOM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107 / 203 第6课 平 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 .11-8 主备 课人 荆鹏昊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能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会用字母表示平行线,能运用各种方法画平行线 3.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两个性质。

      难点:怎样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用具准备 三角板一副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 设计 §4.5 平 行 一、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两条平行线在数学上可用符号来表示,即“//”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引入课题 二、 讲授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请你用直尺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 2、 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课题)平行 二、观察交流,感受新知 nmCDBA 108 / 203 新课 1、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你有发现吗? 2、 如:教室同一墙面分别与天花板、地面的两条交接线,黑板的上、 下两边, 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每一组对边所在的两条直线等等。

      象这样的两条特殊的直线,就是平行线 问: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如何给平行线下定义呢?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明晰知识,数学表达 1、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两条平行线在数学上可用符号来表示,即“//” 如图直线 AB 与直线 CD 平行,记作 AB//CD如果用 m,n 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 m 与直线 n 平行,记作 m//n (2)学生讨论: 手扶式电梯左右扶手之间的宽度如果不相等, 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两根铁轨之间的宽度不保持相等,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平行线间的宽度(距离)处处相等 画平行线 (1)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线吗? 方法:A、利用方格纸中的直线画平行线 B、利用格点如图长方形的对角线画平行线 (2)若改方格纸为白纸,你能借助三角板和直尺画出 平行线吗? 步骤:1、画直线 a。

      2、 三角板的一边靠紧 a, 再用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边 3、 沿直尺移动三角板, 使得原来和 a 重合的一边离开 a, 4、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 b 从而画出 a//b 通过直观观察和画图的亲身体验师生共同得到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nmCDBA 109 / 203 三、 课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说明: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数量有且只有表示存在且唯一的 通过画图观察,得到(平行公理的推论) :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说明: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三、应用新知 1、用平移法画出互相平行的三条直线,并用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平行关系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线段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互相平行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四、本课小结,巩固知识 1、平行线的概念能用符号表示平行线 2、 会用平移三角板或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4、从本课学习发现平行线抽象于客观空间同学们平时多观察身边事物,培养用数学观点考察周遭事物的习惯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110 / 203 第7课 垂 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9 主备 课人 荆鹏昊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探索图案规律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互相垂直的直线; 2、会用字母表示互相垂直的直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垂线、垂直的概念和与垂直有关的直线、线段的性质 难点:如何观察图案规律活动,抽象出互相垂直的直线的概念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4.6 垂 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发现: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直线互相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基本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的垂线段只有一条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和学生一起演示:用一张纸,先把它随意折一次,再把折得的直边对折 把这张纸展开得到两条折痕 AB 与 CD 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引入课题)垂直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讲授新知 观察图形,你能按相同的规律接着画下去吗?(学生观察图形) 直线互相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 图中,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BOC=90°,此时我们就说直线 AB 与 CD 互相垂直,记作:AB⊥CD 或 CD⊥AB 其中 AB 叫做 CD 的垂线,CD 也叫做 AB 的垂线 111 / 203 三、 课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果用l,m 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m垂直,记作l⊥m垂足为 O 点 铅垂线与水平线也是互相垂直的, 是垂直的特殊情况。

      如何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利用三角板(直角)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也可用 量角器作 利用方格纸上的现成的成垂直的直线 探究垂直的基本性质: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的垂线段只有一条 画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的直线的垂线,线段的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应用新知 课本 随堂练习 试一试 四、本课小结,整理知识 了解垂直的概念与表示法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概念 学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画过一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线的基本性质 五、布置作业 1、课本 习题 4.6 1,2,3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mABCDO 112 / 203 第8课 有趣的七巧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10 主备 课人 荆鹏昊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制作七巧板活动,进一步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内容,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

      2、在利用七巧板拼图(画、剪、拼)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会制作规范的七巧板,并用它拼出不同的图案 难点: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教学用具准备 七巧板一副,已拼好的七巧板图案数幅,双面胶 教学 方法 探究发现法 板书 设计 §2.6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对话交流,感受新知 三、合作学习 四、练习提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问题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 师: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拼成?生:七巧板 师: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生:玩过! 师:七巧板是哪个国家发明的?生:中国 师: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 由于七巧板拼图游戏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连大名鼎鼎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对七巧板爱不释手这节课,就让同学们运用掌握的几何知识,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上一节七巧板拼图活动课。

      二、对话交流,感受新知 1、我们先来制作一个七巧板吧 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如何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七巧板? 学生口述,老师画出图形如图: 学生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按上图所示画线并剪正方形硬纸板, 2、下面请同学们观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 113 / 203 (作投影展示) :让学生来配上解说词 (1) 一 只 帆 船 (2)一颗老树 (3)一只乌鸦 (4)一座小桥 (6)一位骑士 师:看到这几幅图,你们联想到什么? 生 2:由(2) (3) (4) (5) (6)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师:请说出这几幅图中有哪三组平行线、垂线,并指出一个 114 / 203 三、 合作学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说出它们的度数。

      3、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做的七巧板,同桌为一组讨论、构思拼出一种有趣的图形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小组汇报:介绍拼出的小故事 (选一二组)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在班级网页加入七巧板的内容,为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光彩 四、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图游戏,让大家在玩中学习数学,观察学生的作品,发现这些美妙的图案都是由正方形分割后,拼成的这种变化在数学上被称作等积变形 五、布置作业 1、课本 P143 页 习题 4.7 第 1 题 2、并补充:用你制作的七巧板拼(1)一个三角形, (2)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一个梯形把拼图画在方格本上 3、如右图,把一块薄木板(或纸板)分成七块就成了七巧板, 请回答其中: (1)等腰直角三角形有 个, (2)正方形有 个, (3)梯形有 个 4、课本 P143 页 习题 4.7 第 2 题 5、怎样用七巧板英文字母?试一试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115 / 203 W第9课 图案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11 主备 课人 荆鹏昊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内容,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进行有条理地思考,用图案表达自己所想的美丽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体验复杂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积累起来的 难点:体验几何作图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4.8 图案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动手实践,设计图案 四、自我创意,任意发挥 五、本课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情境引入 二、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 (电脑显示) 用几何画版预先画好教材上的几个图案,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 指出: 直尺、 圆规、三角尺是常用的作图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具有个性的图案 二、活动探究 你能用圆规作出下图所示的图案吗?照下图的步骤试一试 116 / 203 AAAAOOOO 三、 课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 置作业 图中 A 点的位置对六花瓣的形状有没有影响? 图中六花瓣相邻两个顶点分别与圆心的连线(即这两个顶点所在的半径)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根据图中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六等分吗?能将一个圆周三等分吗? 练习: 画出上图所示的图案: 2、小结:圆周上有六个点,用直尺依次把这六个点连结起 来,观察是什么图形?(正六边形这也是画正六边形的一种方法。

      这些图案的画法中实际隐含着一些几何作图的基本方法,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掌握 动手实践,设计图案 每位学生一张白纸,用直尺、圆规、三角板画几何图案要求:不能与刚才看过的一样要自己思考,自己设计 四、本课小结 由学生谈谈今天学习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本随堂练习 1、2 习题 4.8 1、2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11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0课 回顾与思考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1-14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本章知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总结、归纳、启发、引导 板书设计 知识框架图 直线 射线 线段 角 平行 垂直 线段的比较 角的度量 画法 画法 综合应用 分类与比较 性质 性质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归纳知识点 二、典例析解 回答 163 页的问题,归纳知识点,整理框架图 例 1:下列表示∠1 正确的是( ) A.∠AOC B.∠O C.∠AOB D.∠OAC 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周角是由一条射线旋转而成的; ③平角是一条直线;④两边成一条直线的角是平角;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例 3.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若 ∠AOC=12________,则 OC 平分∠AOB;若 OC 是 ∠AOB 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2∠AOC. ODC(3)AB 例4.点P在∠MAN的内部, 现有四个等式: ①∠PAM=∠NAP;②∠PAN=21∠MAN;③∠MAN=2∠PAM; ④∠MAP+∠PAN=∠MAN;其中能表示 AP 是角平分线的等式有( )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例 5.(1) 指出图中有多少个角,把它们用大写字母表示; (2)如图,在∠AOB 内有 n 条射线 OAnOAOA,,,21,则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18 / 203 三、小结、作业 例 6、如图 1,用圆规比较下列线段的大小:AD BC; AB CD; AC BD; AO CO; BO DO. OADBCDCBA 图 1 图 2 例 7、如上图 2,线段 AD 上有 B、C 两点, (1)AB= - = - ; (2)AD= + = AC+BD- ; (3)如果 AC=BD,则 + ; (4)如果 CD=4cm,BD=7cm,B 是 AC 的中点,则 AB 的长为 例8. 如 图3, ∠ A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ODC(2)AB 例 9 如图 1-59,B 为线段 AC 上的一点,AB=4cm,BC=3cm,M,N 分别为 AB,BC 的中点,求 MN 的长。

      例 10.如图 1-60,已知 AOC 是一条直线,OD 是∠AOB 的平分 线 , OE 是 ∠BOC 的 平 分 线 , 求 ∠EOD 的 度 数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 签阅 119 / 203 图(4)图(6)D'B'AOCGDB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1课 回顾与思考(2)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1-15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填空题: 1、平面上有四个点,其中每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 2、(1) 时钟的分针每 60 分钟转一圈, 那么分针转 900需________分钟,转 1200需_______分钟,25 分钟转________度 (2)时针从 3 点到 5 点半时,分针共转过了 °,时针转过了 ° 3、如图,四点 A、B、C、D 在一直线上,则图中有______条线段, 有_______条射线; 若 AC=12cm, BD=8cm, 且 AD=3BC,则 AB=________,BC=________,CD=________ 4、∠AOB=36°,∠AOM=90°,∠BON=90°,则 ∠MON= ;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按如图(4)所示对折两次,相邻两 折痕间的夹角的度数为 度。

      6、如图(6)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那样折叠后,B、D 两点落在 B′、D′点处,若得∠AOB′=700, 则∠B′OG 的度数为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直线 A B.直线 AB C.直线 ab D.直线 Ab 2、下面表示ABC的图是 ( ) A . . . . A B C D M N A O B ABC 120 / 203 第20题图ABCDE(A) (B) (C) (D) 3、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4 个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AP21,则P 是 AB 的中点 B、若 AB=2PB,则 P 是 AB 的中点 C、若 AP=PB,则 P 是 AB 的中点 D、若ABPBAP21,则P 是 AB 的中点 5、33.33°可化为( ) A.33°30′30″ B.33°33′ C.33°30′3″ D.33°19′48″ 6、利用一副三角形(含 30°,45°,60°)能作出的大于 0°而小于 180°的角共有( ) A.4 个 B.6 个 C.11 个 D.13 个 7、已知 OA⊥OC,∠AOB:∠AOC=2:3,则∠BOC 的度数为( ) A.30 B.150 C.30 或 150 D.以上都不对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点 C 为 AB 上一点,AC=12cm, CB=32AC,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求 DE 的长。

      (8 分) 2、如图,AB 为一直线,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在∠BOC内,且∠BOE=21∠EOC,∠DOE=108°,求∠BOE 的度数; 3、点 A、B 在直线l上,线段 AB=12 ㎝,以 A 为一个端点,在l上截取 AC=4 ㎝,若 E、F 分别为 AB、AC 的中点,求 E、F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ACBBCA E C D A O B 121 / 203 ( 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知识点 1、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技能点 1、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验用多种方法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 与 方法 1、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并灵活运用解答相关题目,体验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知”基本思想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从而树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时间 共 12 课时 122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课 你今年几岁了(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16 主备 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

      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根据多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根据多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 板书 设计 §5.1 你今年几岁了(1) 一、 情境引入 二、 方程 方程的解概念 三、 例题 四、 议一议 五、 小结及作业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复习 二、 情境引入 让学生课前阅读本节教材上的内容,结合课本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简答各种背景下的设问 课本第 166 页~167 页的四个例题. (归纳总结,给出方程的描述性定义) (1)以四人小组做猜年龄的游戏,每个小组会有几个不同的等式. 123 / 203 三、 实际问 题 的方 程 布列 (归纳出 一 元一 次 方程定义) 四、 练习提高 五、 课堂小 结 及作业 (2)结合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所列等式进行观察分析. 课本 P166—P167 三个实际问题.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1、 你能找出每个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吗? 2、 结合题中的设问,用到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代数式呢? 3、 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呢? 4、 列出你所要的方程了吗? 5、 上述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 6、 观察以上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提供教材上的相应练习、或补充必要的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用自己的年龄编写的应用问题. 由同学选自己组的代表发言,对 P168 随堂练习中的各个量及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说明,加深对实际背景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 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 1. 本节学习了四个知识点:等式(回顾巩固) ,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 ,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的解(根) ; 2. 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方程相比小学算术法,给出的思维方式与途径更具普遍性; 3. 列方程的核心:实际问题“数学化” ,关键分析出各量中表示同一意义的等量 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呈 现现象 改 进措施 教案 签阅 124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2课 5.1 你今年几岁了(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11-17 主备 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1、借助直观对象理解等式性质; 2、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3、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基本过程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来解方程.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5.1 你今年几岁了(2)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例题 1 三、例题 2 四、想一想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课 前 准备 (学生预习) 二、 情 境 引入 (实践操作, 天平 称 量过程) 阅读本节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老师的协助下,让学生实际操作用天平称量物体. 1、实际操作归纳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二. 2、通过引导并类比,分析出初中所学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有别于小学所学内容.“等式两边可同时加上同一个整式”. 3、归纳出了数学表达式: 如果 a=b, (a、b 为代数式) , 125 / 203 三、 等 式 基本 性 质的 进 一步理解 四、 联 系 与提高 五、 归纳小结 六、 布置作业 则(1)a+c=b+c 其中 c 为代数式; (2)ac=bc 其中 c 为任意有理数; (3)cbca 其中 c≠0. ⑴ 选编几个用等式性质进行的变形练习题,分析正确与错误之处。

      ⑵ 课本例 1、例 2 例 1,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1) X+2=5; (2)3=X-5. 例 2,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X=15 ; 1023xn. 1.课本“想一想” 、 “帮助小彬解开猜年龄之谜” 2.随堂练习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 (1)等式的基本性质及注意事项; (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本 170 页习题 教学 反思 呈现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126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3课 5.2.解方程(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1-8-26 主备 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学 科 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 明确移项法则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使学生逐渐体会移项法则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引导学生反思,从而自觉改正错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5.2.解方程(一) 一、引例 移项法则 二、例题 1 三、例题 2 四、随堂练习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上课时用等式基本性质一的解题过程,解答引例,引导学生归纳出移项法则. 解方程:5x-2=8 1.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 2.简化解方程的步骤. 移项法则: 127 / 203 二、 例 题 教学 三、 巩固提高 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例 1:解方程: 253231xx. 例 2.解方程32141xx. 随堂练习: 1、课本 173 页四个小题. 2、找错误 (1)解方程:2x-1=-x+5 解: 2x-x=1+5 x=6 (2)解方程:57y=y+1 解: 7y=y+1 7y+y=1 8y=1 y=81 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 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 反思 呈现 现象 改进 措施 教案 签阅 128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9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30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3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32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33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34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35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36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3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38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39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40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4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8 课 回顾与思考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1-14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本章知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总结、归纳、启发、引导 板书设计 知识框架图 直线 射线 线段 角 平行 垂直 线段的比较 角的度量 画法 画法 综合应用 分类与比较 性质 性质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归纳知识点 二、典例析解 回答 163 页的问题,归纳知识点,整理框架图 例 1:下列表示∠1 正确的是( ) A.∠AOC B.∠O C.∠AOB D.∠OAC 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周角是由一条射线旋转而成的; ③平角是一条直线;④两边成一条直线的角是平角;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例 3.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若 ∠AOC=12________,则 OC 平分∠AOB;若 OC 是 ∠AOB 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2∠AOC. ODC(3)AB 例4.点P在∠MAN的内部, 现有四个等式: ①∠PAM=∠NAP;②∠PAN=21∠MAN;③∠MAN=2∠PAM; ④∠MAP+∠PAN=∠MAN;其中能表示 AP 是角平分线的等式有( )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例 5.(1) 指出图中有多少个角,把它们用大写字母表示; (2)如图,在∠AOB 内有 n 条射线 OAnOAOA,,,21,则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42 / 203 三、小结、作业 例 6、如图 1,用圆规比较下列线段的大小:AD BC; AB CD; AC BD; AO CO; BO DO. OADBCDCBA 图 1 图 2 例 7、如上图 2,线段 AD 上有 B、C 两点, (1)AB= - = - ; (2)AD= + = AC+BD- ; (3)如果 AC=BD,则 + ; (4)如果 CD=4cm,BD=7cm,B 是 AC 的中点,则 AB 的长为 例8. 如 图3, ∠ A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ODC(2)AB 例 9 如图 1-59,B 为线段 AC 上的一点,AB=4cm,BC=3cm,M,N 分别为 AB,BC 的中点,求 MN 的长。

      例 10.如图 1-60,已知 AOC 是一条直线,OD 是∠AOB 的平分 线 , OE 是 ∠BOC 的 平 分 线 , 求 ∠EOD 的 度 数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 签阅 143 / 203 图(4)图(6)D'B'AOCGDB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19 课 回顾与思考(2)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1-15 主备课人 史春英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填空题: 1、平面上有四个点,其中每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 2、(1) 时钟的分针每 60 分钟转一圈, 那么分针转 900需________分钟,转 1200需_______分钟,25 分钟转________度 (2)时针从 3 点到 5 点半时,分针共转过了 °,时针转过了 ° 3、如图,四点 A、B、C、D 在一直线上,则图中有______条线段, 有_______条射线; 若 AC=12cm, BD=8cm, 且 AD=3BC,则 AB=________,BC=________,CD=________ 4、∠AOB=36°,∠AOM=90°,∠BON=90°,则 ∠MON= ;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按如图(4)所示对折两次,相邻两 折痕间的夹角的度数为 度。

      6、如图(6)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那样折叠后,B、D 两点落在 B′、D′点处,若得∠AOB′=700, 则∠B′OG 的度数为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直线 A B.直线 AB C.直线 ab D.直线 Ab 2、下面表示ABC的图是 ( ) (A) (B) . . . . A B C D M N A O B ACBBCA 144 / 203 第20题图ABCDE (C) (D) 3、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4 个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AP21,则P 是 AB 的中点 B、若 AB=2PB,则 P 是 AB 的中点 C、若 AP=PB,则 P 是 AB 的中点 D、若ABPBAP21,则P 是 AB 的中点 5、33.33°可化为( ) A.33°30′30″ B.33°33′ C.33°30′3″ D.33°19′48″ 6、利用一副三角形(含 30°,45°,60°)能作出的大于 0°而小于 180°的角共有( ) A.4 个 B.6 个 C.11 个 D.13 个 7、已知 OA⊥OC,∠AOB:∠AOC=2:3,则∠BOC 的度数为( ) A.30 B.150 C.30 或 150 D.以上都不对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点 C 为 AB 上一点,AC=12cm, CB=32AC,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求 DE 的长。

      (8 分) 2、如图,AB 为一直线,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在∠BOC内,且∠BOE=21∠EOC,∠DOE=108°,求∠BOE 的度数; 3、点 A、B 在直线l上,线段 AB=12 ㎝,以 A 为一个端点,在l上截取 AC=4 ㎝,若 E、F 分别为 AB、AC 的中点,求 E、F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反思 现 象 措 施 教案签阅 课题 5.3 日历中的方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21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E C D A O B 145 / 203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单的事实推理; 教学重点 探索日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日历中数的规律,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5.3 日历中的方程 (一)知识回顾 (二)例题解析 (三)自学检测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学习目标 1,在日历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运用方程解决有关数字排列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学提示 阅读课本 P179---180 页内容,完成课本中所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做一做” 1. 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 60,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 x – 7 ) + x + ( x + 7 ) = 60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审题:2、设元: 3、列方程: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 三.自学检测 1. 在举世瞩目的第 28 届奥运会上不畏强手, 奋力拼搏, 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获得了 32 枚金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X-7 X X+7 146 / 203 三、先猜想再实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牌,比 1988 年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的 6 倍多 2 枚,1988年奥运会我国获得几枚金牌? 解:设 1988 年获得x枚金牌,根据题意,得 6x+2=32. 解这个方程,得x =5(枚). 对于这样的应用题,用直接列算式方法解,或用列方程方法解都比较方便.算术方法是根据已知量的数量关系,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直接求未知量.列方程的方法是通过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把这个未知量当作已知量,找出与题中的其他已知量形成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四.当堂训练 (1) .我来猜: 请你在日历上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只要你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就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2) .观察某月日历: 1、日历中数字的排列方式;2、每一横行中各数的关系; 3、每一竖列中各数的关系 (3) .快点试一试 1、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 75,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2、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 21,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五.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课本 P180 页习题 5.6 数学理解 1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课题 5.4 我变胖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22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147 / 203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形积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题中已知数与末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含 5 个步骤)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认识方程。

      教学难点 关键是让学生抓住锻压变化中的不变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5.4 我变胖了 (一)知识回顾 (二)例题解析 (三)自学检测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先猜想再实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自学提示 阅读课本 P182-184 内容,完成书中提出的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2.列出解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长方形的周长= 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 圆的周长== 面积 = 圆柱的体积= 2.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形状的装饰物, 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 分析:等量关系是——变形前后周长相等 解:设长方形的长是 x 厘米。

      则 解得 x = 16 因此,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是 16 厘米,宽是 10 厘米 四.当堂训练 1.把一块长、宽、高分别为 5cm、3cm、3cm 的长方体木块,浸入半径为 4cm 的圆柱形玻璃杯中(盛有水) ,水面将增高多少?(不外溢) 2.在一个底面直径为 3cm,高为 22cm 的量筒内装满水,再将筒内的水到入底面直径为 7cm,高为 9cm 的烧杯内,能否完全装下?若装不下, 筒内水还剩多高?若能装下, 求杯内水面的高度 3.若将烧杯中装满水到入量筒中, 能否装下?若装不下, 杯内还剩水多高? 26410)10(2x 148 / 203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第一块实验田的面积比第二块实验田的3倍还多100平方米,这两块实验田共 2900 平方米,两块实验田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五.小结: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是判明方程解的合理性 六、布置作业 课本 P186 页习题 5.7 数学理解 1,问题解决 1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课题 5.5 打折销售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23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149 / 203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打折销售中的已知量和末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种代数方法及其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问题中打折的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自主学习 板 书 设 计 5.5 打折销售 (一)知识回顾 (二)例题解析 (三)自学检测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 学习目标: 1. 在实际问题中寻找适当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2. 理解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 、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 二、 自学提示: 阅读课本 P187-188 内容 1.完成课本中的“想一想” 2.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 、成本、销售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小组讨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三.自学检测: 1.原价 100 元的商品打 8 折后价格为 80 元; 2.原价 100 元的商品提价 40%后的价格为 140 元; 3.进价 100 元的商品以 150 元卖出,利润是 50 元,利润率是 50% ; 4.一件夹克按成本价提高 50%后标价,后因季节关系按标价的 8 折出售,每件以 60 元卖出,这种夹克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解:设这件夹克的成本价为 X 元,那么:这件夹克的标价为 x(1+50%) 元;这件夹克的实际售价用 X 表示为 1.5x×80% 元;由此,列出方程得: 1.5x×80% = 60 。

      解方程,得 X= 50 答:这件夹克的成本价是 50 元 公 式:利润=卖出价-成本价(或者:利润=销售价-成本价) 利润率 = 利润成本 ×100%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抽象数学问题分析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 不合理 列出 150 / 203 三、先猜想再实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 当堂训练: 1.原价 X 元的商品打 8 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 X 元的商品提价 40%后的价格为 元; 3.原价 100 元的商品提价 P %后的价格为 元; 4.进价A元的商品以B元卖出, 利润是 元, 利润率是 5.某服装商店以 135 元的价格售出两件衣服, 按成本计算,第一件盈利 25 %,第二件亏损 25 %,则该商店卖这两件衣服总体上是赚了, 还是亏了?这二件衣服的成本价会一样吗?算一算? 6.到商场了解打折销售的情况, 自己编写一道可以用方程解决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仔细审题2)找等量关系3)解方程并验证结果 2、理解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降价等概念的含义 六、布置作业 课本 P188 页习题 5.8 数学理解 1,问题解决 1、2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课题 5.7 希望工程义演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24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151 / 203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末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5.7 希望工程义演 (一)知识回顾 (二)例题解析 (三)自学检测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先猜想再实践 (1) . 引入 希望工程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它的宗旨: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从社会集资,建立希望工程基金,以民间救助方式,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希望工程的实施范围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国家、省级贫困县目前希望工程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西部地区 希望工程的目标是: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失学现象,配合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自 1989 年推出希望工程至今,10 年来希望工程共救助失学儿童 230 万名, 援建希望小学 8000 所,接受海内外捐款 18 亿元,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当今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 (2) .例题讲解: 例 1: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次义演,售出1000 张票,筹得票款 6950 元学生票 5 元/张,成人票 8 元/张问:售出成人和学生票各多少张? 问题一:上面的问题中包含哪些等量关系? 成人票数+学生票数=1000 张 (1) 成人票款+学生票款=6950 元 (2) 解:设售出学生票为 x 张,则成人票为(1000-x)张, 由题意得:5x+8(1000-x)=6950 解得:x=350 1000-350=650(张) 答:售出学生票 350 张,成人票 650 张 想一想:如果票价不变,那么售出 1000 张票所得票款可能是6930 元吗?为什么?答 案:不能 设售出的学生票为 x 张,则由题意得: 8(1000-x)+5x=6930 解得:X =1070/3 票不可能出现分数,所以不可能 结论:在实际问题中,方程的解是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应将解带入原方程看是否符合题意。

      例 2:今有雉兔同笼,上 35 头,下 94 足,问今有雉兔几何? 分析: 鸡头+兔头=35 个 (1) 鸡足+兔足=94 只 (2) 解:设鸡有 x 只,则兔有(35-x)只,由题意得: 152 / 203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x+4 (35-x )=94 x=25 答:有鸡 23 只,兔 12 只 解:设有鸡足 y 只,则有兔足有(94-y)只, 由题意得:Y/2+(94-y)/4=35 y=46 46/2=23 94-23=71 答: 有鸡 23 只, 兔 12 只 (3) .练一练: 1.随堂练习: (P190/1)小明用 172 元钱买了两种书,共 10本,单价分别为 18 元、10 元每种书小明各买了多少本? 2.一班有 40 位同学,新年时开晚会,班主任到超市花了 115 元买果冻与巧克力共 40 个,若果冻每 2 个 5 元 巧克力每 块 3元,问班主任分别买了多少果冻和巧克力? 分析: 果冻个数+巧克力=40 个 果冻的钱+买巧克力的钱=115 元 解: 设买了 x 个果冻,则买了(40-x)块巧克力, 由题意得: X/2×5+(40-x) ×3=115 解得: x = 10 40-10=30(块) 答:他买了 10 个果冻,30 块巧克力. 3.我区某学校原计划向内蒙古察右后旗地区的学生捐赠 3500册图书,实际共捐赠了 4125 册, 其中初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20%,高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 115%. 问: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图书多少册? 分析: 相等关系:初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册数 + 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 册数=3500 册 初中学生实捐赠册数 + 高中学生实捐赠册数=4125册 解:设初中学生原计划捐书 x 册,则高中学生原 计划捐书(3500-x)册,由题意得: 120%x+115% (3500-x)=4125 解得:x=2000 3500-2000=1500(元) 答:初中学生原计划捐赠 2000 册图书,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1500册图书. (4) . 小结: (5) .作业: P190/习题 5。

      9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课题 5.7 能追上小明吗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1-11-25 主备课人 刘 军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153 / 203 180 千米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找出追及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何体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板 书 设 计 5.7 能追上小明吗 (一)知识回顾 (二)例题解析 (三)自学检测 (四)当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景 , 导 入 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 自学提示: 1. 阅读课本 P191-192 内容2.论“议一议” 。

      二、 自学检测: 1.甲、乙两人从相距为 180 千米的 A,B 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 15 千米/时,乙的速度为 45 千米/时.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自行车所走的路程+摩托车所走的路程=180 千米.方程能列出来吗? 2.甲、乙两人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 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 3 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 90 千米,相遇后经 1 时乙到达 A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 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 题目中所涉及的有关数量及其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相遇前 相遇后 速度 时间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甲 x 3 3x x 3903xx 3x+90 乙 3903x 3 3x+90 3903x 1 3x 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90=相遇前乙行驶的路程; 相遇后乙行驶的路程 = 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 解 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 则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为 3x千米,乙行驶的路程为(3x+90)千米,乙行驶的速 摩托车所走路程 自行车所走路程 154 / 203 三、先猜想再实践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度为3903x千米/时,由题意,得390133xx . 解这个方程,得x=15. 检验:x=15 适合方程,且符合题意. 将x=15 代入3903x,得3903x=3 15903=45. 答:甲行驶的速度为 15 千米/时,乙行驶的速度为 45千米/时. 四.当堂训练: 1、两人赛跑,甲的速度是 8 米/秒,乙的速度是 5 米/秒,如果甲从起点往后退 20 米, 乙从起点处向前进 10 米, 问甲经过几秒钟追上乙? 2、程 2.52.5(2)55xx,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吗? 3、小斌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斌每秒跑 4 米,小明每秒跑 6 米 (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斌站在他前面 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斌?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 P192 页习题 5.10 习题数学理解 1.问题解决 1 教 学 反 思 呈 现 现 象 改 进 措 施 教 案 签 阅 15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56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157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58 / 203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59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60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6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62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63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64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65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66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6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68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69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70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71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72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73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74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75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76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77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78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79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80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81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82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83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84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85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86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87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88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89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90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91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92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193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94 / 203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95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96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197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98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199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200 / 203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01 / 203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分课时教学计划 第5 课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10-28 主备课人 南子荣 使用者 教学课时 1 学科组成员 南子荣 魏玉琴 史春英 荆鹏昊 刘军 吴俊虹 陆冬梅 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试 板书设计 一、二、三单元综合测试 步骤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测试 . 202 / 203 教学反思 现象 措施 教案签阅 第十课时 第十一课时 一、课 题 单元测验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难点: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测验 五、教学手段 测验 六、教学过程 测验“彭州市单元检测题(一) 七、练习设计 复习,预习 八、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第十三课时 一、课 题 试卷评讲课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试卷的评讲,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试卷 难点:讲解解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 203 / 203 五、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六、教学过程 评讲试卷,详见试卷 七、练习设计 改错,分析原因;预习 八、教学后记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