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核算对象的客体》课件.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606678403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88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4/11/7,1,回顾,核算对象的客体,机构单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单元,包括常住和非机构单位,基层单位,生产核算的基本单元,机构部门、产业部门,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对象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非营利机构部门 和国外部门;产业部门包括第一、二、三产业,2024/11/7,2,核算对象,交易交易包括: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和其它积累交易交易的市场价格形式包括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核算的根本方法,国民经济帐户方法,2024/11/7,3,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内容,生产的产出包括货物和服务,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核算范围:市场产出,按市场价格核算,非市场产出,虚拟核算,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总产出核算: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核算,2024/11/7,4,总产出,=,最初投入,+,中间消耗,+,生产税净额,(从价值形成角度),=,销售额(或营业额),+,库存增加额,(从生产成果使用角度),增加值核算:增加值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分配法),2024/11/7,5,例(参见,指导,),2024/11/7,6,三、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总产出核算,中间消耗核算,增加值核算,2024/11/7,7,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工业部门 通常采用,“,工厂法,”,(,P43,),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性作业价值,农业部门 通常采用,“,产品法,”,(,中间投入重复计算,),(,P44,、,45,),餐饮业、营利性服务部门,生产业务直接按产品销售收入计算,转卖业务总产出,=,销售价,进货价,2024/11/7,8,金融保险业 不包括运用自有资金所得财产收入(略),社会服务业(,P50,),总产出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三种服务业,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总产出主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收入,2024/11/7,9,例(,指导,P32,第,5,题),参考答案:,总产出,=25+(10,16)+(11,8)+5=27,万元,2024/11/7,10,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从实物形态看,即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燃料等,;,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生产的转移价值P51,)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小型工具、固定资产普通的保养修理属于中间消耗2024/11/7,11,例(,指导,P32,第,7,题),参考答案:,中间消耗,=542,68,25+5=454,万元,增加值,=860,454=406,万元,2024/11/7,12,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类似于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也有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核算方法P52,),生产帐户(,P53,)如下表2024/11/7,13,生产帐户,生产帐户 单位:亿元,使用,来源,中间消耗,3775,增加值,4778,劳动者报酬,2583,生产税净额,601,固定资产折旧,589,营业盈余,1005,总产出,8553,合计,8553,合 计,8553,2024/11/7,14,四、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全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总和P57,),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应的有生产法、收入法及支出法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对国内各机构部门或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求和后所得到的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相应的实物形态即全社会的最终产品。

      P56,),2024/11/7,15,生产法、收入(分配)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理论上讲,计算的结果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中会有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或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生产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收入法),=,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帐户(,P59,),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8553,减:中间消耗,3775,总消费,3858,居民消费,2702,公共消费,1156,总投资,889,固定资产形成总额,905,库存增加,16,净出口,31,出口,1124,减:进口,1093,劳动者报酬,2583,生产税净额,601,生产税 减:补贴,固定资产折旧,589,营业盈余,1005,国内生产总值,4778,国内生产总值,4778,2024/11/7,17,例(,指导,P30,第,2,题),使用,来源,总产出,1930,减:中间消耗,470,总消费,1000,总投资,640,净出口,180,出口,220,减:进口,400,劳动者报酬,700,生产税净额,80,生产税,200,减:补贴,120,固定资产折旧,400,营业盈余,280,国内生产总值,1460,国内生产总值,1460,2024/11/7,18,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联的其他总量指标,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总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为改善坏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2024/11/7,19,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一、投入产出表的分类,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基本平衡关系,三、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2024/11/7,20,一、投入产出的分类,产品生产的技术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说来就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大类,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2024/11/7,21,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按计量单位,投入产出表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时间期限,投入产出表分为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使用价值型静态投入产出表,2024/11/7,22,二、投入产出表 的结构和基本平衡关系,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1,2,n,中,间,投,入,1,2,n,x,11,x,12,x,1n,y,1,X,1,x,21,x,22,x,2n,y,2,X,2,x,n1,x,n2,x,nn,y,n,X,n,最初投入,v,1,v,2,v,n,总投入,X,1,X,2,X,n,前进,提供中间投入的部门,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2024/11/7,23,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I,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第,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第,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第,象限一般认为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2024/11/7,24,投入产出表中的几个基本平衡关系:,1,、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4,、第,象限的总量,=,第,象限的总量这是投,入产出表的总平衡式,即全国最初投入总计,等于最终产品总计2024/11/7,25,三、直接消耗系数 的概念和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后退,2024/11/7,26,例,已知反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如下:,x22=23140,亿元,,x23=2100,亿元,第二产业部门总产出,X2,为,42262,亿元,第三产业部门总产出,X3,为,9853,亿元要求:,(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a22,和,a23,;,(2),解释,a22,和,a23,的经济含义。

      2024/11/7,27,参考答案:,(1)a22=x22/X2=23140/42262=0.5475,a23=x23/X3=2100/9853=0.2131,(2)a22,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二产业生产单位产出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量为,0.5475,a23,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三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出对第二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2131,28,可编辑,感谢下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