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版高中全程复习方略语文强基版-专题四第四节第3讲题文比对,内容概述分析.docx
16页第3讲 题文比对,内容概述分析考情考向寻踪年份卷别篇名/文体设问方式选项设误类型命题特点2024新课标Ⅰ卷《资治通鉴·汉纪》/编年体史书《读通鉴论》/纪传体史书下列对材料(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项: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曲解文意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大多在分析印证的部分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弄混关系等④未来新课标卷可能借鉴北京卷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从文言文中推断选项是否正确,选项中会有“导致”“说明”“认为”等词语,也可能借鉴上海卷的命题形式,鉴赏语言特色、字词作用、某一细节等新课标Ⅱ卷《史记·魏世家》/纪传体史书《史记·留侯世家》/纪传体史书《论衡·非韩》/政论散文C项: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张冠李戴2023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诸子散文《孔丛子·答问》/诸子散文C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范围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D项: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评价错误知识导图助记关键能力突破内容概括六重比对角度1 比对实词含义,防止曲解文意 选项错解文中某一实词的含义,导致曲解文意,这是高考内容理解题的高频设错点。
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12题A项,原文是“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而A项表述为“他又被曹操捕获”,将“募”错误理解为“捕获”,实际应是“招募”,选项曲解文意即时训练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①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谺②,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节选自高启《游天平山记》) 【注】①狙杙以上:像猕猴抓着小木桩一样往上攀登②谽谺:山谷空旷而险峻的样子A.因为久雨初晴,天气不再寒冷,高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登山欢度重阳佳节。
B.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隐而不见,但能听到泉水发出的类似琴筑的清越的声音C.高启最终与朋友在白云亭重新相会,天平山上的寺庙、泉水均以“白云”命名D.高启独自攀登到了山的最高处,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解析】选AA项,“天气不再寒冷”曲解文意,对应原文“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由前面的“登高之盟”可知,这里的“寒”不是寒冷的意思,而是背弃、终止盟约的意思B项,对应原文“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其中“蒙翳”指遮蔽、覆盖,“泠泠”形容声音清脆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和“至白云寺”“曰白云泉”复”说明作者再次和朋友会合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其中“穷山之高”指登上山的最高处,“荒茅”指荒草,“丛筱”指茂密的小竹林选项对原文转述正确附【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初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定的登高之约不能违背,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远,到了之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隐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
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作休息,然后从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抓着小木桩一样往上攀登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十分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一亭子,名字与泉水相同……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竟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中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迈开脚步攀登,登上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木和石头隐蔽,越找越迷路,于是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快黑了,大风忽然刮起,洞穴深谷空旷险峻,鸟鸣兽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于是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角度2 比对添加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如果选项中出现一些原文没有的内容,考生就要看选项中是否有命题人主观添加的观点论断或者事件表述,防止无中生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表述,原文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即时训练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苏武使匈奴,守节不屈,十九年始得归,人皆知之。
然是时守节绝域,或归或不得归,不止武一人也先是长史任敞使匈奴,欲令单于为外臣,单于怒,留敞不遣又郭吉讽单于,单于亦留吉,辱之于北海上是诸人皆在武之先又《匈奴传》,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为匈奴所遮,忠战死,弘被擒,不肯降,至是得归是武之外尚有马弘也张骞先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留十年,持汉节不失后乃逃出,由大宛、康居至月氏、大夏从羌中归,又为匈奴所得岁余,乘其国内乱乃脱归是骞之崎岖险阻,更甚于武也同时随武还者九人,见于《武传》者常惠、徐圣、赵终根,然至今但称武而已惠后以军功封长罗侯,尚在人耳目间,圣、终根虽附书于传,已莫有知之者,其余尚有六人,并氏名亦不载,则同一使也,而传不传亦有命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A.在苏武之前,长史任敞、郭吉都因得罪单于而被扣押在匈奴,他们和苏武一样,都守节不屈B.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被匈奴拦截,任忠战死,到匈奴想和汉朝和亲,才让他们回归C.张骞出使月氏,去的路上被匈奴扣押十年,逃出来后继续完成使命,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押一年多D.和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使者中,有六人连姓名都没能留下,和苏武相比,这种反差让人叹息。
解析】选BB项,“马弘和苏武跟随任忠出使西域”无中生有根据“匈奴欲和亲,先归苏武、马弘等以通善意马弘者,前副光禄任忠使西域”可知,原文只是说马弘和苏武被同时放还,并未说二人一同跟随任忠出使西域,只是说马弘跟随任忠出使西域A项,对应原文“先是长史任敞使匈奴……单于怒,留敞不遣又郭吉讽单于,单于亦留吉,辱之于北海上是诸人皆在武之先”其中“怒”“讽”提示任敞、郭吉都曾得罪单于选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张骞先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留十年……由大宛、康居至月氏、大夏……又为匈奴所得岁余……更甚于武也”张骞原先的使命是出使月氏,后来逃到了月氏,由此可知他逃出来后继续完成使命岁余”的意思是“一年多”选项表述正确D项,对应原文“其余尚有六人,并氏名亦不载,则同一使也,而传不传亦有命”这里的“载”意思是记载选项表述正确附【译文】 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操不肯屈服,经历了十九年才得以回归汉室,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这个时候在极远的地方坚守节操,有的能回归有的不能回归,不止苏武一个人先是长史任敞出使匈奴,想要让单于向汉朝称臣,单于很生气,把任敞留下不让他返回又有郭吉讽刺单于,单于也把他留在匈奴,流放在北海受辱。
这些人都在苏武的前面还有《匈奴传》中记载,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先归还苏武、马弘等人来释放善意马弘,先前跟随光禄大夫任忠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拦住,任忠战死,马弘被抓,不肯投降,直到这个时候才回归这是苏武之外还有马弘张骞先前出使月氏,在半路上被匈奴抓获,扣留十年,手拿汉节不曾丢弃后来才逃出来,从大宛、康居到达月氏、大夏从羌中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抓获过了一年多,才趁着匈奴国内叛乱逃脱回归汉朝张骞经历的艰难险阻,比苏武更严重同一时间跟随苏武回归汉朝的还有九人,在《武传》中有记录的有常惠、徐圣、赵终根,但是到现在为止,大家只称赞苏武而已常惠后来凭借军功被封为长罗侯,尚且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虽然徐圣、赵终根在《武传》中有文字记载,但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了,其他还有六个人,连姓名都不曾记载,同一时间出使,但是否流传下来是人各有命角度3 比对人物行为,防止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内容理解题常见的设题类型,选项中经常将这一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给那一方,搞错对象因为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所以考生很容易把主语混淆,这时就应该看前后文语境,找准对象,重点比对人物行为,坚持人事一致、人时一致原则,避免张冠李戴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2题C项中“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张冠李戴,将太子的行为归功到了留侯身上。
即时训练3.(2024·四川模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之琼林、大盈【注】,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以奉私求 玄宗悦之,新是二库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拂而叛之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盖同利与专利异也为人上者,当辨察兹理,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一有众今兹二库珍币所归,不须度支,是行私也;不给经费,非宣利也物情离怨,不亦宜乎?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以陛下天姿英圣,傥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反过差为至当……然事有未可知者,但在陛下行与否耳!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欲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节选自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注】琼林、大盈:府库名A.作者对朝廷重新设置琼林、大盈二库的做法感到非常震惊,他指出开设二库源于开元年间权贵对君王的迎合取悦,并不符合古制B.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他认为尚且太小,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四十里,他认为太大了,这就是与百姓同利和个人专利的区别。
C.作者认为,凭借皇帝的英明圣德和天生资质,见到善行就去追求,把过错失误改为正确得宜的关键就在于皇帝是否愿意实行D.作者指出,如果皇帝将二库中的财物都拿出来赏赐功臣有多种好处,既可以让将士们争相建立功勋,也会得到百姓的感激拥护解析】选BB项,“他认为尚且太小”“他认为太大了”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可知,“时”指当时的人,这是当时的人对周文王、齐宣王的苑囿的看法,并不是周文王、齐宣王的看法A项,对应原文“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皆云创自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