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波的奥古斯丁〔上〕.doc
8页希波的奥古斯丁〔上〕 希波的奥古斯丁〔上〕 【作 者】唐逸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奥古斯丁,全名奥雷里乌斯·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的小城塔格斯特(Tagaste),父亲是异教徒,母亲蒙尼卡是基督教早年在马道拉的著名古典学校受教育,后来在家乡讲授词学,后又在迦太基、罗马、米兰讲学早年生活放荡,养情妇,出入于表演色情的剧场,以及斗兽场在他的人格中,向善心和欲乐倾向产生激烈斗争也许是这种人格的双重性,使他一度信奉主张善恶二元的摩尼教有一次,在会见摩尼教领袖的诘难中,他发现教义不能圆满解释罪恶的问题,大失所望此后一段时期曾受希腊怀疑论的影响后来在阅读柏拉图主义著作(可能是普罗提奴〔Plotinus 205—270〕,著有《九章》Enneads,是影响最大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家)的时候,精神异常震动,世界观发生变化从此柏拉图主义哲学遂对他的思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米兰时期,聆听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布道,深受其人格及信仰之感化然而他长期未能受洗,始终处于信与欲的激烈斗争中公元386年,在米兰期间, 发生了奥古斯丁心灵生活中最关紧要的事件。
此时他正处于信与不信的最激烈的内心斗争之中一个来访的基督徒友人偶然谈起圣安东尼认信的故事,以及两个罗马官员因偶尔读到安东尼事迹而从此献身侍奉主的轶事,奥古斯丁闻之身心剧烈震动客人走后,他奔向花园,心潮澎湃,辗转反侧,不能自己无所适从之际,忽听隔壁儿童唱道“拿起书来读吧,拿起书来读吧这副歌迭句,反复不已是不是儿童在游戏?然而他从未听到过这首歌他突然感到这是神意要他打开圣经阅读入目的一段因为安东尼便是偶尔走进教堂听到一段正在念的经文而受到神启他急忙回到花园刚才坐的地方,拿起载有保罗书信的那本书, 翻开书面, 视线落到的一段便是《罗马书》13.13—14:“不可纵欲醉酒,不可邪淫放荡,不可纷争妒忌 但是,你们要用主耶稣基督的武器装备自己;不要只顾满足肉体的情欲!”奥古斯丁读罢顿感信仰之光洒满心田,疑云永释,从此归信后来,于387年4月25日,由安布罗斯主教施洗388年返回北非, 过着半僧侣式的虔修勤学生活391年,出于责任而非情愿, 领受圣职395年升任希波主教于430年,汪德尔人攻城之际,逝世于希波其时西罗马帝国已经趋近灭亡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末期,中世纪前夕,属于后期教父,也是对后世最具权威性的拉丁教父。
象征古典学术的雅典柏拉图学院(园),迟至529年方被归信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封闭 奥古斯丁仍然生活于古典文化环境之中,深受柏拉图主义及西塞罗哲学陶冶同时,他又是最早将基督教思想体系化的神学家,而具有中世纪思想性格此种承前启后的奠基地位,更突显出他的历史重要性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超过格利高里一世、安瑟伦、波纳文图拉、阿奎那、斯各特、奥卡姆,而及于路德、加尔文,现代新教神学,以及当代存在主义和人格主义他的原罪学说对西方文化性格具有不可磨灭的深邃影响奥古斯丁的著作极丰,收入《拉丁教父全集》(Patrologia Latina,简称PL.)(注:全称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series latina,221卷另有《希腊教父全集》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series graeca,,简称PG., 161卷 编者为十九世纪法国学者J.—P.Migne.收录已校勘及未校勘拉丁及希腊教父原典,止于十二世纪, 涉及中世纪大半这三百八十二本大书,为双栏大开本,后又出了补编及勘误所谓教父,严格讲乃指教会所认可,“具正统”思想及懿德风范的古代及早期中世纪神学家,按罗马天主教传统,亦称教会博士。
然而后世学者并不按“正统”分野,将古代有影响的“异端”神学家也列为教父作者一般认为,东部希腊教父(即希腊语区教父)截止于约翰·大马西安,西方则以格利高里一世或伊西多尔为最后的拉丁教父,第一代教父称为“使徒教父”,如伊格纳修,二三世纪有些教父称为“护教者”,如德尔图良早期教父有:一.阿里斯泰德(Aristides二世纪)二. 科德拉图斯(Quadratus, Kodratos二世纪)三.伊格纳修(lgnatius d. 106)四.查士丁(Justinus 163—167殉道),著有《殉道一书、二书》(Ⅰ,Ⅱ Apologia),PG.6.五.塔西安(Tatianus c. 120—?),《四福音书概要》(Diatessaron),PG.6.六.伊利尼乌斯(Irenaeus c. 126—?),《反异端论》(Adversus Haereses),PG.7.七.希波利图斯( Hippolytus c. 170 — c. 235 ), 《哲学沉思》 (Philosophumena),PG.16.亚历山大里亚派希腊教父:一.克莱门(Titus Flavius Clemen c. 150—?),《导师》(Paidagogos),《杂著》(Stromota),PL.8—9.二.俄利根(Origenes Admantius c. 186—c.253),《论本原》(De Principius),《反克尔苏斯》(Contra Celsum),PG.6—7. 卡帕多西亚及其他希腊教父作者:一. 格利高里·拿兹亚奴(Gregorius Naziazeni c.330—395)《讲辞》(Orationes),PG. 36.二.阿里乌斯(Arius c. 256 —326 )。
三.尤西比乌斯(Eusebius Caesareae 269—340),《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PG.19—24四.巴西尔(Basilius Caesareae 330—c.339), 《九篇布道文论创世》(In hexaemeron),PG.29—30.五.尼撒的格利高里格利高里·尼撒(Gregorius Nissae c. 335—c.394),《论人类的创造》(Deopificio hominis),PG.44—46.六.阿塔纳修(Athanasius Alexandriae 382—373),《反阿里乌派》(Contra Arianos),PG.26. 七.克里索斯托(Joannus Chrysostomus?—407),《论教职》(De Sacerdotio),PG.47.八.奈斯托里(Nestorius c.387—451),Nestoriana, ed. and tr. F. L. Halle, 1905.九.西里尔(Cyrilius 370—444).十.伪笛奥尼修(Pseudo—Dionysius). 十一.大马西安/大马士革的约翰(Joannes Damascus c. 675—c. 749).拉丁教父:一.德尔图良(Tertullianus c. 160—c. 240), 《论肉体复活》(De carnis resurrectione ), 《反普拉克西》(Adversus Praxean),《论基督肉身》(De carne Christi),PL.1—2.二.诺瓦替安(Novatianus三世纪).三.西普里安(Cyprianus c.200—c. 258.),《论教会统一》(De unitate ecclesia),PL.4.四.安布罗斯(Ambrosius c. 340—397),《论信仰》(De fide),论《道成肉身》(De incarnatione),PL.14—17.五.哲罗姆(Gerolamus c. 340—420),《论先知》( Opus prophetale),PL.22—30.六.奥古斯丁.七.波依修斯(Manlius Severius Boethius 480—524).八.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 c. 477—c.570),《诗篇评注》(Expositio in Psalterium),PL.69—70.九.格利高里一世(Gregorius I 540—604),PL.75—79.伊西多尔(Isidorus Hispalensis 560—633),《语源论》(Etymologiae),PL, 81—84.)32—47卷。
他最重要的神学著作是《论三一》(De Trinitate)在哲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或推《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敬神告白》(Confessiones)、《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其他常被引用的有《论信仰与符号》(De fide et symbolo)、《论约翰福音》(In Joannis evangelium)等奥古斯丁的思想, 大半涉及神学,如《论三一》,更属教义神学,这些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以下仅讨论他的哲学和文化思想 认识论奥古斯丁认为,知识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有确切的知识何以知道如此呢?因为人能够理解何以知道如此呢?因为人存在,而且知道自己存在首先我要问你,你是否存在也许你怕被我的问题误导了?如果你不存在,你就不会弄错De libero arbitrio,2.3)这里, 奥古斯丁实际上提出一个主体存在的命题: Fallor ,ergo sum.(我可错, 故我存在)这比笛卡尔的类似命题要早一千二百年然而奥古斯丁要证明的却是人有理解力:既然你知道你存在,你必能够理解也就是证明知识的确定性在《上帝之城》11.26 中他指出:我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为存在而感到快乐,这是上帝三一性在人性中的表现。
如果新学院的怀疑派说:“你弄错了怎么办?”我将回答:如果我错了,我必存在既然我的可错证明我的存在,则我知道我存在这件事就不可能错正如我知道我存在,我也知道我的知道,以及我的快乐这里,奥古斯丁是要证明人性中的三一性之确定性在《论自由意志》和《上帝之城》中,他都是为着别的目的而不经意地提出主体存在的命题但为什么要用“错误”来证明我存在(以及我知道我存在,也就是知识的确定性)?皆因反驳假想中的怀疑派论敌之故奥古斯丁曾受新学院怀疑论阿克西劳斯派的影响他的目的是通过可错来证明人的存在,进而证明人知道其存在,也就是知识的确定性但是Fallor,ergo sum与笛卡尔的命题皆是通过思维的存在而证明主体的存在,而奥古斯丁的命题要早一千二百年,故颇引人注目知识的来源不仅是感官人类的认知功能,被奥古斯丁分为三个等级最低一层是感官,可以感受冷热、光线、声音,以及辨认颜色之类更高一层是“内知觉”,可以感受“这个很热”,并且使我躲开它这里已有初步的判断,但不是理性判断动物也有知觉内知觉还不能构成知识最高一层是理性,可以作出正伪、是非、美丑、善恶等判断构成知识,需要理性在认知功能的三个等级中,感官属于身体,知觉和理性属于灵魂。
灵魂的存在价值高于身体,因为灵魂是生命,身体本身没有生命身体是物质,有朽坏的时候死后,不朽的灵魂便离开身体Ibid. 2. 4—6)这显然是柏拉图哲学将存在分为等级, 位于最高等级的是神的理念,这也是柏拉图主义思想感官的报告可以有误,例如水中的桨看起来是弯的,但理性可以纠正之理性的判断也可以有误正确的判断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既不变,故为永恒七加三永远是十,在任何空间时间内皆是十不变与永恒”,这是后世奥古斯丁学派真理观的标志正确的理性判断来自何方?奥古斯丁认为来自心智中的理念正如幸福的理念在我们感到幸福之前已经印在我们心中,同样,在我们变得智慧以前,我们心中已有智慧的理念Ibid.2,9.)智慧便是发现和持守至善的真理奥古斯丁认为,智慧和数同一,因为数的规律永恒不变,是必然真理他引用拉丁文圣经《传道书》7.25“我一心想要知道,思考,找出智慧和数”在奥古斯丁看来,世上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