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doc
16页北 京 大 学4年 制 博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大气科学专业名称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代码070602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05年08月15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 称主要研究容、特色和意义指导教师1大气遥感与大气辐射研究大气的辐射理论和在此根底上开展起来的遥感理论和探测手段大气辐射主要研究包括大气的吸收和散射,大气辐射对气候的影响等,大气遥感则在大气吸收、发射、散射和反射的研究根底上,研究大气的辐射传输过程和卫星空间遥感等手段对地球物理参数的反演学科对研究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监测和地球环境监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大气遥感已成为气象观测中具有广阔开展前景的重要领域柏林 院士毛节泰2中尺度大气物理与区域环境气候研究中尺度大气环流和系统的演变规律、天气特征及其预报方法包括海陆风环流、地形波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等的研究,以及对中尺度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尺度天气过程与大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尺度天气过程可出现雷暴、暴雨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或者出现低云、浓雾、恶劣能见度(包括严重的大气污染等),可严重威胁飞行活动学科对地球环境、大气化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周秀骥 院士3云物理和大气化学研究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开展过程,包括对云的宏观和微观特征,相变热力学和核化理论,云微物理学,云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等;研究降水的化学问题及酸雨的形成和机制;研究大气组成和大气化学过程,包括平流层化学、对流层化学、气溶胶和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去除等学科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毛节泰4大气边界层物理和环境生态主要研究容有:(1) 陆面物理过程〔环境生态和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及相关物质、能量的输送过程〕机理研究;(2)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理研究;(3) 陆面物理过程与区域气候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方向对提醒地气物质、能量相互作用机理,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以及区域与全球变化和环境生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方向具有理论、模式与地面、大气边界层观测数据应用分析的鲜明特色树华5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研究大气湍流发生的机理,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特征和各物理量的湍流输送和扩散,气象要素的铅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以及现有理论在农业气象、大气污染和扩散、大气边界层物理以及波动(光、声和电磁波)传播等方面的应用学科对天气预报和气候理论的开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国民经济、国防建立、大气污染和大气公害研究,农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研究等有密切关系。
宏升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培养在大气物理学和大气环境方面掌握有坚实的根底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身体安康,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中国气象局系统、国家海洋局系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部门以及军事研究部门的业务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学制:4年. z.-三、课程设置〔包括讨论班等〕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职称〕适用专业〔本专业及其它专业〕1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必3秋各专业2博士生一外英语必4秋各专业3学科综合考试必3各专业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z.-Programme of Ph.D Student CoursesDiscipline(一级学科): Speciality(二级学科)N0.Serial No.The Title of CoursesThe Type of courses*CreditSemestre**Teacher and his/her TitleSpeciality Suitable for1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Mar*ismN3A2English(First Foreign Language) N4A3QualificationN34567891011 *.N—necessary;C—choosen. **.S—Spring semester; A—Aut. z.-课程容提要课程开课学期:春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课程名称:大气科学前沿英文名称:Frontier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教学方式:听报告和讨论 考试方式:写申请课题报告并辩论容提要:本课程要求:通过听最新的大气科学的前沿报告,以掌握大气科学的最新研究动向,并开拓视野,向穿插学科领域开展,使自己得以开展成为一个具有宏观视野之人才,不仅在大气科学领域,而且应该在地球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有所了解,为人类可持续开展作奉献。
本课程开设学期为每学年下学期〔春〕,但要求同学积极听报告,总计至少听15次报告(必须由报告主持人和报告人两人签字,并写明报告题目、报告地点、时间等交大气科学系办公室备案),在此根底上,要求同学模拟写申请课题报告(格式由大气科学系统一制定并发给同学),在停课前一周左右上台辩论,由系〔或学科点〕统一组织评审委员会进展评议,并给出成绩考核指标:至少听15次报告;交一篇课题申请书;就课题申请进展辩论教材:参考书:注:每门课程都须填报此表本表可复制四、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根本要求1. 讲座课或讨论班的根本围或根本形式:学术讨论班分两种形式:(1) 导师课题组和导师自己组织的学习班,博士研究生应由导师安排参加并经常做工作进展及相关研究方面的进展报告2)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学专业及与研究工作有关的其它专业的前沿学术讨论班2. 次数、考核方式及根本要求:"大气科学前沿〞讲座在毕业前要求听15次,必须由报告主持人和报告人两人签字,并写明报告题目、报告地点、时间等交大气科学系办公室备案毕业前,至少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进展一次报告五、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主要专业学术期刊目录: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海洋学报大气科学进展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热带气象学报Bulletin of the AMSMonthly Weather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Weather and Forecasting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Earth Interaction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主要经典著作由各研究方向自定。
注:不够可复制加页六、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根本要求应修学分:共 15学分其中 必修10学分〔 英语4学分,政治3学分,专业综合考试3学分〕 选修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专业课、专业根底课及讨论班等课程〕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时间、方式、容、标准及考试形式等)时间:安排在第一、二学期 方式:笔试或口试容:一级学科根底知识、二级学科研究生课程标准:具备扎实的学科根底知识和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专业知识根底形式及过程:由各系、所教学主任和指导教师组织一个至少有5位相关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报主管院长审定;根据博士生个人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考试围及题目;对博士生进展口试,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加笔试口试要做详细记录,笔试要有规的试卷;考试完毕由考试委员会根据考试情况评定出成绩,并填写"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表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根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至少发表或接收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和国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者至少3篇国核心期刊论文;或Physical Review Letters层次以上〔含PRL〕SCI论文1篇备注:1、 科研成果指已被公认或有关专家评审通过的科研论文或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形成的专利2、 专利与论文的对应:一项创造专利等价于一篇SCI或EI论文3、 单位署名:必须以大学物理学院〔可以细化到有关系所、实验室〕为第一署位4、 个人署名:一般要求为第一作者。
假设非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为导师,则该论文按1篇计;假设第一作者为本课题组教师而非导师,则该论文按0.5篇计;对于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研究生中的第二作者按前述情况的50%计;对于高能核物理实验和粒子物理实验方向的同学的论文署名要求可适当放宽,但应由导师作出书面说明,明确其奉献,经有关教授委员会或院学位分委员会审定5、对涉密工作,按学校和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八、学位论文的根本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1、 学位论文应能说明作者掌握了所在研究方向的根底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2、 论文应能反映出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创新成果,或反映出研究工作对本学科开展或国家建立的重要意义3、 论文应能反映出研究工作的工作量4、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符合大学关于博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