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 教案.doc
8页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现代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由于作者个人遭际和身处的时代风云的影响,作者的内心有着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这样一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感情过滤后的“结晶”文中对秋景的描绘也细腻精到,绘形绘声绘色,栩栩如生那牵牛花的蓝杂,那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的槐树的落蕊,那衰弱的秋蝉的残声,那秋雨中话凉的都市闲人,那淡绿微黄的秋枣经作者寥寥数笔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氛围之中本文景的刻画生动传神,情的抒发含蓄隽永前者重感性欣赏,后者重理性感悟;学生欣赏前者容易,领悟后者较难因此,学习本文应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从课文中间入手,两头开花,层层深入理解全文,领会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情景交融的散文,知道借景抒情的手法,对散文的形和神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前面刚刚学过《荷塘月色》,对散文的情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又正值秋末冬初,身边的景致和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讨在学习课文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生平和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②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2.能力目标①体味散文所描写的秋景,并能从中分析作者的心态和情感②品读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鉴赏散文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联系写作背景,探讨、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文章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教学难点:分析、学习文章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设想:1.布置预习①看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③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2.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本文所描绘的秋景,直观感受画面的意境3.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然后以小组形式讨论发言4.加强朗读教学方法: 学生美读、讨论、质疑和老师讲授相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在众多写秋的文章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比较独特的一篇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他借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找秋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指定一名同学回答,老师归结明确: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三、品秋味1、提问:作者在故都的秋景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味?2、学生齐读第一段,师生共同明确作者感受到的秋味:清 静 悲凉四、析秋景1、提问:文中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秋味的?2、学生自由诵读文中描写秋景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第一组主要探讨第一幅,第二组主要探讨第二、三幅,第三组主要探讨第四、五幅)3、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秋院静观主要词句: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景物特点: 破 静 冷秋槐落蕊主要词句: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景物特点:细腻 清闲 落寞秋蝉残鸣主要词句: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景物特点:衰弱 残声秋雨话凉主要词句:天灰沉沉的一阵凉风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景物特点:灰沉沉 凉 闲秋日胜果主要词句: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景物特点:淡绿 微黄五、探秋情合作探究:怎样理解郁达夫笔下的悲凉?1、老师简单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结合这些资料分小组进行探讨作者生平举要:郁达夫,出身书香门第,三岁丧父从1913年开始留学日本,历时近十年;因国力衰微,海外华人备受歧视,留学生活加剧了郁达夫本就畏怯、矜持和孤独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促使他最终拿起笔来宣泄内心不满,同时也很自然地接受了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抑郁善感,其作品侧重表现自我,主观色彩浓重192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等地任教抗战时先后抵达新加坡、印尼,发表了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艺作品以示声援。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50岁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九一八事变以后,白色恐怖加剧,又兼幼子夭折,作者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3年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生活闲散安逸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老师归结总结关于“悲凉”: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3、继续深入探讨: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老师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六、师生合作探究:本文“景”与“情”、 “形”与“神”的关系1、本文的“景”与“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老师明确: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老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秋情”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你故乡的秋景,抒发你对故乡秋景的情感任选一题作答)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品秋秋中有情的眷恋绘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情中有秋的落寞恋秋教学后记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把握,由浅入深, 抓住散文的文体特色来设计师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 图文并茂,知人论世,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注重反复诵读,体味意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有些教学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能力方面做得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