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油加工学第6章2农大教材.ppt
51页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油的提取植物油的提取机械压榨法机械压榨法水溶剂法水溶剂法溶剂浸出法溶剂浸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一、机械压榨法取油一、机械压榨法取油借助机械外力把油脂从料坯中挤压出来的过程借助机械外力把油脂从料坯中挤压出来的过程特点特点工艺简单,配套设备少,对油料品种适应性强,工艺简单,配套设备少,对油料品种适应性强,生产灵活,油品质量好,色泽浅,风味纯正生产灵活,油品质量好,色泽浅,风味纯正但压榨后的饼残油量高,出油效率较低,动力但压榨后的饼残油量高,出油效率较低,动力消耗大,零件易损耗消耗大,零件易损耗(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压榨法压榨法1压榨过程压榨过程 在压榨取油过程中,榨料坯的粒子受到强在压榨取油过程中,榨料坯的粒子受到强大的压力作用,致使其中油脂的液体部分和非大的压力作用,致使其中油脂的液体部分和非脂物质的凝胶部分分别发生脂物质的凝胶部分分别发生2个不同的变化:个不同的变化:油脂从榨料空隙中被挤压出来油脂从榨料空隙中被挤压出来榨料粒子经弹性变形形成坚硬的油饼榨料粒子经弹性变形形成坚硬的油饼油脂从榨料中被分离出来的过程油脂从榨料中被分离出来的过程粒子结合完成,其内空隙的横截面突粒子结合完成,其内空隙的横截面突然缩小,油路显著封闭,油脂已很少然缩小,油路显著封闭,油脂已很少被榨出。
被榨出结束阶段结束阶段开始阶段开始阶段粒子发生变形并在个别接触处结合,粒子发生变形并在个别接触处结合,粒子间空隙缩小,油脂开始被压出;粒子间空隙缩小,油脂开始被压出;主要阶段主要阶段粒子进一步变形结合,其内空隙缩粒子进一步变形结合,其内空隙缩得更小,油脂大量压出得更小,油脂大量压出解除压力后的油饼,由于弹性变形而膨胀,其内形成解除压力后的油饼,由于弹性变形而膨胀,其内形成细孔,有时有粗的裂缝,未排走的油反而被吸入细孔,有时有粗的裂缝,未排走的油反而被吸入油饼的形成过程油饼的形成过程 在压榨取油过程中,油饼的形成是在压力作用在压榨取油过程中,油饼的形成是在压力作用下,料坯粒子间随着油脂的排出而不断挤紧,由粒下,料坯粒子间随着油脂的排出而不断挤紧,由粒子间的直接接触、相互间产生压力而造成某粒子的子间的直接接触、相互间产生压力而造成某粒子的塑性变形,尤其在油膜破裂处将会相互结成一体塑性变形,尤其在油膜破裂处将会相互结成一体榨料已不再是松散体而开始形成一种完整的可塑体,榨料已不再是松散体而开始形成一种完整的可塑体,称为称为油饼油饼油饼的成型是压榨制油过程中建立排油压力的前提,油饼的成型是压榨制油过程中建立排油压力的前提,更是压榨制油过程中排油的必要条件。
更是压榨制油过程中排油的必要条件 压榨过程中,压榨过程中,压力压力、、黏度黏度、和、和油油饼成型饼成型是压榨法制油的三要素是压榨法制油的三要素压力压力和黏度是和黏度是决定榨料决定榨料排油排油的主要的主要动力动力和和可能条件,可能条件,油饼成型是油饼成型是决定榨料排油决定榨料排油的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2压榨法制油的基本原理压榨法制油的基本原理1、排油动力、排油动力压榨法压榨法 榨料受压后,料坯间空隙被压缩,空气被排出,榨料受压后,料坯间空隙被压缩,空气被排出,料坯密度迅速增加,发生料坯密度迅速增加,发生料坯互相挤压变形和位移料坯互相挤压变形和位移的的运动状态这样料坯的外表面被封闭,内表面的孔道运动状态这样料坯的外表面被封闭,内表面的孔道迅速缩小,孔道小到一定程度时,常压液态油变为高迅速缩小,孔道小到一定程度时,常压液态油变为高压油高压油产生了流动能量在流动中,小油滴聚压油高压油产生了流动能量在流动中,小油滴聚成大油滴,甚至成独立液相存在料坯的间隙内当压成大油滴,甚至成独立液相存在料坯的间隙内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油高压油打开流动油路,摆脱榨料打开流动油路,摆脱榨料蛋白质分子与油分子、油分子与油分子的摩擦阻力,蛋白质分子与油分子、油分子与油分子的摩擦阻力,冲出榨料高压力场之外,冲出榨料高压力场之外,与塑性饼分离与塑性饼分离。
压榨法压榨法2、排油深度、排油深度——反映油饼残油量,与压力大小、反映油饼残油量,与压力大小、压力递增量和黏度等因素有关压力递增量和黏度等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压力大小压榨过程中,必须提供压榨过程中,必须提供一定的压榨压力一定的压榨压力使料坯被挤压变形,密度增加,空气排使料坯被挤压变形,密度增加,空气排出,间隙缩小,内外表面积缩小压力出,间隙缩小,内外表面积缩小压力大,物料变形也就大大,物料变形也就大压力递增量压力递增量压榨过程中,压榨过程中,合理递增压力合理递增压力,才能获,才能获得好的排油深度在压榨中,压力递得好的排油深度在压榨中,压力递增量要小,增压时间不要过短这样增量要小,增压时间不要过短这样料间隙逐渐变小,给油聚集流动以充料间隙逐渐变小,给油聚集流动以充分时间,聚集起来的油又可以打开油分时间,聚集起来的油又可以打开油路排出料外,排油深度方可提高路排出料外,排油深度方可提高黏黏 度度压榨过程中,榨料温度升高,油脂黏度压榨过程中,榨料温度升高,油脂黏度降低,油脂在榨料内运动阻力减少,有降低,油脂在榨料内运动阻力减少,有利于出油调整利于出油调整适宜的压榨温度适宜的压榨温度,使黏,使黏度阻力减少到极值,即可提高排油深度。
度阻力减少到极值,即可提高排油深度3、油饼的成型、油饼的成型——排油的必要条件排油的必要条件如果榨料如果榨料塑性低塑性低,受压后,榨料不变形或很难变形,油饼不,受压后,榨料不变形或很难变形,油饼不能成型,排能成型,排油压力建立不起来油压力建立不起来,坯外表面不能被封闭,内表,坯外表面不能被封闭,内表面孔道不被压缩变小,密度不能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油不面孔道不被压缩变小,密度不能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油不能由不连续相变为连续相,不能由小油滴聚为大油滴,能由不连续相变为连续相,不能由小油滴聚为大油滴,常压常压油不能油不能被封闭起来被封闭起来变为高压油变为高压油,也就,也就产生不了流动的排油动产生不了流动的排油动力力,排油深度也就无从谈起排油深度也就无从谈起饼的顺利成型,是排油必要条件饼的顺利成型,是排油必要条件料坯受压形成饼,料坯受压形成饼,压力可以顺利建立起来,适当控制温度,减少排油阻压力可以顺利建立起来,适当控制温度,减少排油阻力,排油深度就会提高力,排油深度就会提高饼的饼的成型,与以下因素有关成型,与以下因素有关物料含水量要适当,温度适当,求得物料有一物料含水量要适当,温度适当,求得物料有一定的受压变形可塑性,抗压能力减小到一个合定的受压变形可塑性,抗压能力减小到一个合理数值,压力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起来;理数值,压力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起来;排排渣、排油量适当渣、排油量适当物料应封闭在一个容器内,形成受力而塑性变物料应封闭在一个容器内,形成受力而塑性变性的空间力场。
性的空间力场 ①①细胞破坏程度:榨料中被破坏的细胞越细胞破坏程度:榨料中被破坏的细胞越多,越有利于出油多,越有利于出油 ②②颗粒大小:大小、容重适当颗粒大小:大小、容重适当 ③③榨料性质(弹性、可塑性):水分、温榨料性质(弹性、可塑性):水分、温度、蛋白质变性程度塑性高,压力难以建度、蛋白质变性程度塑性高,压力难以建立,甚至由于榨料软而直接挤出;塑性低,立,甚至由于榨料软而直接挤出;塑性低,榨料难以塑性变形榨料难以塑性变形二)(二)影响压榨取油效果的因素影响压榨取油效果的因素1榨料结构性质对出油效果的影响榨料结构性质对出油效果的影响2压榨条件对出油效果的影响压榨条件对出油效果的影响 压榨条件即工艺参数(压力、时间、温度、料层压榨条件即工艺参数(压力、时间、温度、料层厚度、排油阻力等)是提高出油效果的决定因素厚度、排油阻力等)是提高出油效果的决定因素 1、榨膛内的、榨膛内的压力压力 对对榨料榨料施加的压力必须合理,压力变化必须与排油施加的压力必须合理,压力变化必须与排油速度一致(进料预压速度一致(进料预压→压榨出油压榨出油→沥干出饼),即做到沥干出饼),即做到“流油不断流油不断”,螺旋榨油机的最高压力区段较小,最大,螺旋榨油机的最高压力区段较小,最大压力一般分布在主榨段。
对于低油分油料子粒的一次压压力一般分布在主榨段对于低油分油料子粒的一次压榨,其最高压力点一般在主压榨段开始阶段;而对于高榨,其最高压力点一般在主压榨段开始阶段;而对于高油分油料子粒的压榨或预榨,最高压力点一般分布在主油分油料子粒的压榨或预榨,最高压力点一般分布在主压榨段中后段同时,长期实践中总结的施压方法压榨段中后段同时,长期实践中总结的施压方法——“先轻后重,轻压勤压先轻后重,轻压勤压”是行之有效的是行之有效的 2、压榨时间、压榨时间 压榨时间是影响榨油机压榨时间是影响榨油机生产能力和排油深度生产能力和排油深度的重要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压榨时间长,出油率高然而,因素通常认为,压榨时间长,出油率高然而,压榨压榨时间过长,会造成不必要的热量散失时间过长,会造成不必要的热量散失,对出油率的提高,对出油率的提高不利,还会影响设备处理量控制适当的压榨时间,必不利,还会影响设备处理量控制适当的压榨时间,必须综合考虑榨料特性、压榨方式、压力大小、料层厚薄、须综合考虑榨料特性、压榨方式、压力大小、料层厚薄、含油量、保温条件以及设备结构等因素;含油量、保温条件以及设备结构等因素;在满足出油率在满足出油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压榨时间。
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压榨时间 3、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榨料的可塑性及油脂黏度,进温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榨料的可塑性及油脂黏度,进而影响压榨取油效率,关系到榨出油脂和饼粕的质量而影响压榨取油效率,关系到榨出油脂和饼粕的质量温度过高温度过高导致饼色加深甚至发焦,饼中残油导致饼色加深甚至发焦,饼中残油率增加,以及榨出油脂的色泽加深;率增加,以及榨出油脂的色泽加深;温度过低温度过低不可能得到成型的硬的压榨饼和榨不可能得到成型的硬的压榨饼和榨出最多的油脂出最多的油脂保持适当的压榨温度是不可忽视的保持适当的压榨温度是不可忽视的 合适的压榨温度范围,通常是指榨料合适的压榨温度范围,通常是指榨料入榨温度入榨温度((100~135℃℃)不同的压榨方式和不同的油料有)不同的压榨方式和不同的油料有不同的温度要求但是此温度只是控制入榨时才有不同的温度要求但是此温度只是控制入榨时才有必要和可能,压榨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要控制在此范必要和可能,压榨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要控制在此范围实际是很难做到的围实际是很难做到的 利用液体传送压力的原理,使油料在饼圈内受到挤压,将油脂取出的一种间隙式压榨设备。
结构简单,动力消耗小,油饼质量好,适于花生、可可脂等特殊风味要求的油料和小型油坊饼残油率为8~10%1、ZQ35型(90型)液压式榨油机技术规格 手揿式:手摇油泵活塞d2为17mm,榨机活塞d1为180mm,用手柄向下压47.5kg的力,即P2=810kg时 P1=P2×(d1/d2)2=810×(180/17)2=90 t(三)液压机取油技术(三)液压机取油技术电动式: 日处理量:1 t /d每榨容量:85~100kg 压榨时间:2~3h 榨膛:高1200mm(装40 块饼),饼354×12mm油缸活塞直径:180mm油泵活塞直径:高压泵17mm,低压泵40mm工作压力:高压355kg/cm2,低压100kg/cm2饼面最大压力:多采用90~175kg/cm2,常用90~110kg/cm2榨机总压力:G=P1×F1=355×92π=90.29t 油箱→ 油泵 →油缸2、压榨工艺特点及要求(1) 榨料要求 适当的水分,合适的温度,足够的可塑性 大豆热榨:9~11%水分,104℃; 大豆冷榨:11~14%水分,65℃; 棉籽: 6~9%水分,105℃。
压榨法压榨法(2) 榨料成型——做饼 单圈薄饼:Φ354×12mm,2.1~2.4kg/饼榨后仍比圈高2~3mm,中间比四周略高 快速做饼:饼与饼之间放一块打孔板隔开 成型方式:人工半机械化做饼,杠杆式或螺旋式,或液压机预压做饼要求饼片坚实,饼垛保温压榨法压榨法(3)合理压榨 装垛齐直,快顶慢榨,先轻后重,轻压勤压,流油不断 压榨时间2~3h,压力90~110kg/cm2(最大175kg/cm2),再大无实际意义,活塞最大行程500mm实例: 装饼上榨 快顶 慢榨 沥油 7min 4min 85min 67min 压榨法压榨法(4)卸榨保温 压榨室32~35℃,饼边缘压力小,且不均匀,去掉压力后吸油,饼边刨下复榨 连续化,单机处理量大,出油效果好,饼残油率4~6%,饼薄易粉碎(1.5~2mm瓦片状),油饼质量差,榨油时间28s~3min 榨料在榨膛内随螺旋轴连续向前推进,榨膛空间体积不断缩小,油脂从榨笼缝隙中挤出前段进料预压,中段压榨出油,后段稳压沥干。
四)螺旋榨机取油技术(P201~205)1、ZX-10型(95型)榨机规格 ZX-18型(200A-3型):200担×100斤,即10t/24h( Φ 180×1036) 95型:不带电机约6000元(1)处理量 5t/d(2)榨膛 Φ 97× 567mm 榨笼:前段榨条24根(一面凹状),后段榨圈17个(油槽0.4~0.6mm,220条) 螺旋轴:(右螺旋,左转) Φ48mm,转速30r/min,榨螺节数8节压榨法压榨法 (3)喂料轴转速:24r/min (4)压榨时间:30~45s,残油率6.5%以下,饼厚度:1.5~2mm (5)动力:7.5kw2、操作技术 (1)开车前 检查准备,皮带松紧,放大出饼缝隙,空转3A压榨法压榨法(2)开车半料暖车:温度低一些,水分高一些 一听五看勤观察:①进料:防止搭桥②出饼:内光外裂闻有香,折断声发脆,表面不带油渍,瓦片状饼软,进料水分大;饼松散不成形、有焦味,水分小③出油位置:榨条榨圈处,出油位置前移,油中泡沫增多,水分大;出油位置后移,油色加深,进料水分小④出渣位置:7~8榨圈。
⑤榨机负荷:11~14A(380V)压榨法压榨法(3)停车 正常停车:先关蒸炒锅,加饼渣示踪 停电:人工盘车,否则积料变硬,造成断轴或榨笼爆破 非正常停车:关电机,拆榨膛3、主要油料压榨工艺流程轧坯0.3mm压榨残油率6%以下清理破碎4~6瓣软化80℃,15%水大豆蒸炒128℃1.5~2.8%水分液压式榨机清理破碎4~6瓣软化10~12%水分45~50 ℃大豆轧坯0.4~0.5mm压榨加热蒸坯9~11%水分104 ℃11~14%水分65 ℃饼残油8~10%二、溶剂浸出法取油二、溶剂浸出法取油 用溶剂将油料料坯进行浸泡用溶剂将油料料坯进行浸泡或淋洗,使料坯中的油脂被萃取溶解在溶剂或淋洗,使料坯中的油脂被萃取溶解在溶剂中,经过滤得到含有溶剂和油脂的混合油中,经过滤得到含有溶剂和油脂的混合油加热混合油加热混合油,使溶剂挥发得到毛油使溶剂挥发得到毛油.混合油混合油毛油毛油溶剂挥发溶剂挥发冷却回收冷却回收精炼食用油脂食用油脂优点优点 出油率高粕中残油可控制在出油率高粕中残油可控制在1%以下;以下; 溶剂对油脂有很强的浸出能力,可以不进行溶剂对油脂有很强的浸出能力,可以不进行高温加工,使大量可溶性蛋白质得到保护,饼粕高温加工,使大量可溶性蛋白质得到保护,饼粕可以用来制取植物蛋白;可以用来制取植物蛋白; 加工成本低,劳动强度大。
加工成本低,劳动强度大缺点缺点一次性投资大;一次性投资大;生产安全性差;(易燃、易爆、有毒)生产安全性差;(易燃、易爆、有毒)毛油含有非脂成分数量较多,色泽深,毛油含有非脂成分数量较多,色泽深,质量较差质量较差 分子扩散分子扩散 ——是指以单个分子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是由于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 对流扩散对流扩散 ——是指物质溶液以较小体积的形式进行的转移浸出法浸出法(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油油脂脂浸浸出出过过程程是是油油脂脂从从固固相相转转移移到到液液相相的的传传质质过过程程可可分分为为3个个阶阶段段::油油脂脂从从料料坯坯内内部部到到外外表表面面的的分分子子扩扩散散;;通通过过介介面面层层的的分分子子扩扩散散;;油脂从介面层移到流动混合油的对流扩散油脂从介面层移到流动混合油的对流扩散Ø物质的溶解一般遵循物质的溶解一般遵循“相似相溶相似相溶”的原理,的原理,即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极性愈接近,相互即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极性愈接近,相互溶解程度愈大,否则,相互溶解程度小甚至溶解程度愈大,否则,相互溶解程度小甚至不溶分子极性大小通常以不溶分子极性大小通常以“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来来表示,分子极性愈大,其介电常数愈大。
植表示,分子极性愈大,其介电常数愈大植物油脂的介电常数较小,在常温下一般在物油脂的介电常数较小,在常温下一般在3.0~3.2之间所选用的溶剂也应极性较小所选用的溶剂也应极性较小二)浸出溶剂(二)浸出溶剂溶剂溶剂正己烷正己烷轻轻汽油汽油正正丁烷丁烷 丙烷丙烷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介电常数(介电常数(20))沸点(常压)沸点(常压)/爆炸极限爆炸极限/((mg/L))86.1761.8968.71.2~6.991(平均)(平均)2.070~851.25~4.9581.78-0.51.6~8.5441.69-42.22.4~9.5常用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常用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1.1.对溶剂的要求对溶剂的要求((1)对油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对油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2)既要容易汽化)既要容易汽化(沸点低沸点低,汽化潜热小汽化潜热小),又要容易冷,又要容易冷 凝回收凝回收(沸点不能太低沸点不能太低)((3)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4)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在水中的溶解度小2.2.常用的浸出溶剂常用的浸出溶剂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溶剂为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溶剂为“6号溶剂油号溶剂油”——俗称浸出轻汽油。
是石油原油的低沸点俗称浸出轻汽油是石油原油的低沸点分馏物,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分馏物,为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只有一个沸点范围(馏程定的沸点,只有一个沸点范围(馏程60~90℃℃)三)浸出制油的工艺类型(三)浸出制油的工艺类型 直接浸出:直接浸出:油料经一次浸出,浸出其中的油脂之后,油料经一次浸出,浸出其中的油脂之后,油料中残留的油脂量就可以达到极低值此方法常油料中残留的油脂量就可以达到极低值此方法常限于加工大豆等含油量在限于加工大豆等含油量在20%左右的油料%左右的油料 预榨浸出:预榨浸出:对一些含油量在对一些含油量在30%~%~50%的高油%的高油料加工,先采用压榨取油,提取油料内料加工,先采用压榨取油,提取油料内85%~%~89%的油脂,并将产生的饼粉碎成一定粒度后,%的油脂,并将产生的饼粉碎成一定粒度后,再进行浸出法取油这种方法称作预榨浸出再进行浸出法取油这种方法称作预榨浸出棉籽、菜籽、花生、葵花籽棉籽、菜籽、花生、葵花籽提高出油率、毛油质量好、提高浸出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出油率、毛油质量好、提高浸出设备的生产能力(四)油脂浸出方式(四)油脂浸出方式按照溶剂与油料的混合方式,可分为:按照溶剂与油料的混合方式,可分为: 1. 浸泡式浸泡式 油料浸泡在溶剂中,完成油脂溶解出来油料浸泡在溶剂中,完成油脂溶解出来的过程。
的过程罐组式浸出器罐组式浸出器 2. 喷淋式喷淋式 溶剂喷洒在油料床上溶剂喷洒在油料床上履带式履带式 3. 混合式混合式 溶剂与油料接触过程中既有浸泡式,又溶剂与油料接触过程中既有浸泡式,又有喷淋式,两种方式同在一个设备中进行有喷淋式,两种方式同在一个设备中进行平转型平转型(五)浸出法制油的工艺(五)浸出法制油的工艺油料油料→预处理预处理→油脂浸出油脂浸出→湿粕脱溶湿粕脱溶 ↓ ↓ 混合油蒸发和汽提混合油蒸发和汽提→溶剂回收溶剂回收 1. 油脂浸出油脂浸出混合油:浓度混合油:浓度18-25%湿湿 粕粕 2. 湿粕脱溶湿粕脱溶湿湿粕:粕:含有含有25%~%~35%的溶剂,必须进行脱溶处理%的溶剂,必须进行脱溶处理常采用常采用加热解吸加热解吸的方法,使溶剂受热汽化与粕分离的方法,使溶剂受热汽化与粕分离间接蒸汽加热间接蒸汽加热→湿粕蒸烘湿粕蒸烘←负压负压 ↑ 直接蒸汽 直接蒸汽干粕:干粕:水分不超过水分不超过8.0~~9.0%,残留溶剂量%,残留溶剂量不超过不超过0.07%。
% 3. 混合油蒸发和汽提混合油蒸发和汽提混合油混合油溶剂溶剂油脂油脂非油物质非油物质混合油蒸发混合油蒸发是是利用油脂与溶剂的沸点不同,利用油脂与溶剂的沸点不同,将混合油加热至沸点温度,使将混合油加热至沸点温度,使溶剂汽化与油脂分离溶剂汽化与油脂分离二次蒸发法二次蒸发法第一次第一次((70℃℃)):混合油质量分数:混合油质量分数由由20~~25%提高到%提高到60~~70%%第二次第二次((100℃℃)) :混合油质量分:混合油质量分数达到数达到90~~95%%混合油汽提混合油汽提是是指混合油的水蒸气蒸馏混指混合油的水蒸气蒸馏混合油汽提能使高浓度混合油的合油汽提能使高浓度混合油的沸点降低,从而使混合油中残沸点降低,从而使混合油中残留的少量溶剂在较低温度下尽留的少量溶剂在较低温度下尽可能完全地被脱除可能完全地被脱除干蒸汽干蒸汽负负压压条条件件避免直接蒸汽中的含水与油脂避免直接蒸汽中的含水与油脂接触,造成混合油中磷脂沉淀,接触,造成混合油中磷脂沉淀,影响汽提设备正常工作影响汽提设备正常工作 4.溶剂回收溶剂回收溶剂气体冷凝和冷却、溶剂和水分离、废水中溶剂回溶剂气体冷凝和冷却、溶剂和水分离、废水中溶剂回收、废气中溶剂回收收、废气中溶剂回收110 ℃℃(六)影响浸出法制油的主要因素(六)影响浸出法制油的主要因素1料坯和预榨饼的料坯和预榨饼的性质性质主要取决于主要取决于料坯的结构料坯的结构和和料坯入浸水分料坯入浸水分料坯料坯结构结构 应具有均匀一致性,料坯的细胞组织应具有均匀一致性,料坯的细胞组织应最大限度地被破坏且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应最大限度地被破坏且具有较大的孔隙度,以保证油脂向溶剂中迅速地扩散。
料坯应以保证油脂向溶剂中迅速地扩散料坯应该具有必要的机械性能,容重和粉末度小,该具有必要的机械性能,容重和粉末度小,外部多孔性好,以保证混合油和溶剂在料外部多孔性好,以保证混合油和溶剂在料层中良好的渗透性和排泄性,提高浸出速层中良好的渗透性和排泄性,提高浸出速率和减少湿粕含溶率和减少湿粕含溶入浸水分入浸水分v入浸水分太高会使溶剂对油脂的溶解度入浸水分太高会使溶剂对油脂的溶解度降低,溶剂对料层的渗透发生困难,同时降低,溶剂对料层的渗透发生困难,同时会使料坯或预榨饼在浸出器内结块膨胀,会使料坯或预榨饼在浸出器内结块膨胀,造成浸出后出粕的困难造成浸出后出粕的困难v料坯入浸水分太低,会影响料坯的结构料坯入浸水分太低,会影响料坯的结构强度,从而产生过多的粉末,同样削弱了强度,从而产生过多的粉末,同样削弱了溶剂对料层的渗透性,而增加了混合油的溶剂对料层的渗透性,而增加了混合油的含粕沫量含粕沫量v物料最佳的入浸水分量取决于被加工原物料最佳的入浸水分量取决于被加工原料的特性和浸出设备的形式料坯的水分料的特性和浸出设备的形式料坯的水分 应适当,如大豆坯应适当,如大豆坯7-8%,预榨饼,预榨饼4-6%2浸出的温度浸出的温度浸出温度对浸出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浸出温度对浸出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提高浸出温度,可以促进扩散作用,分子热运动提高浸出温度,可以促进扩散作用,分子热运动增强,油脂和溶剂的黏度减小,因而提高了浸出速度增强,油脂和溶剂的黏度减小,因而提高了浸出速度若浸出温度过高,会造成浸出器内汽化溶剂量增多,若浸出温度过高,会造成浸出器内汽化溶剂量增多,油脂浸出困难,压力增高,生产中的溶剂损耗增大,油脂浸出困难,压力增高,生产中的溶剂损耗增大,同时浸出毛油中非油物质的量增多一般浸出温度控同时浸出毛油中非油物质的量增多一般浸出温度控制在低于溶剂馏程初沸点制在低于溶剂馏程初沸点5℃℃左右,如用浸出轻汽油左右,如用浸出轻汽油作溶剂,浸出温度为作溶剂,浸出温度为55℃℃左右若有条件也可在接近左右若有条件也可在接近溶剂沸点温度下浸出,以提高浸出速度溶剂沸点温度下浸出,以提高浸出速度3浸出时间浸出时间 根据油脂与物料结合的形式,浸出过程在时间上根据油脂与物料结合的形式,浸出过程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个阶段: 第二阶段:提取未破坏细胞和结合态的油脂第二阶段:提取未破坏细胞和结合态的油脂第一阶段:提取位于料坯内外表面的游离油脂第一阶段:提取位于料坯内外表面的游离油脂 浸浸出出时时间间应应保保证证油油脂脂分分子子有有足足够够的的时时间间扩扩散散到到溶溶剂剂中中去去。
但但随随着着浸浸出出时时间间的的延延长长,,粕粕残残油油的的降降低低已已很很缓缓慢慢,,而而且且浸浸出出毛毛油油中中非非油油物物质质的的含含量量增增加加,,浸浸出出设设备备的的处处理理量量也也相相应应减减小小因因此此过过长长的的浸浸出出时时间间是是不不经经济济的的在在实实际际生生产产中中,,应应在在保保证证粕粕残残油油量量达达到到指指标标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浸出时间,一般为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浸出时间,一般为90~~120min4料层料层高度高度 料料层层高度对浸出设备的利用率及浸出效果都有高度对浸出设备的利用率及浸出效果都有影响一般来说,料层提高,对同一套而言,浸出影响一般来说,料层提高,对同一套而言,浸出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同时料层对混合油的自过滤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同时料层对混合油的自过滤作用也好,混合油中含粕沫量减少,混合油浓度也作用也好,混合油中含粕沫量减少,混合油浓度也较高但料层太高,溶剂和混合油的渗透、滴干性较高但料层太高,溶剂和混合油的渗透、滴干性能会受到影响高料层浸出要求坯料的机械强度要能会受到影响高料层浸出要求坯料的机械强度要高,不易粉碎,且可压缩性小应在保证良好效果高,不易粉碎,且可压缩性小。
应在保证良好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料层高度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料层高度 我国浸出料层高度一般在我国浸出料层高度一般在1.2-2.5米5溶剂比和混合油浓度的影响溶剂比和混合油浓度的影响 浸出溶剂比浸出溶剂比是指使用的溶剂与所浸出的料坯质量是指使用的溶剂与所浸出的料坯质量之比一般来说,溶剂比愈大,浓度差愈大,对提高之比一般来说,溶剂比愈大,浓度差愈大,对提高浸出速率和降低粕残油愈有利,但混合油浓度会随之浸出速率和降低粕残油愈有利,但混合油浓度会随之降低混合油浓度太低,增大溶剂回收工序的工作量混合油浓度太低,增大溶剂回收工序的工作量溶剂比太小,又达不到或部分达不到浸出效果,而使溶剂比太小,又达不到或部分达不到浸出效果,而使干粕中的残油量增加因此,要控制适当的溶剂比,干粕中的残油量增加因此,要控制适当的溶剂比,以保证足够的浓度差和一定的粕中残油率以保证足够的浓度差和一定的粕中残油率 浸出溶剂比多选用浸出溶剂比多选用0.8-1:1,混合油浓度达,混合油浓度达到到18-25%膨化料可降低为膨化料可降低为0.5~0.6:16沥干时间和湿粕含溶剂量沥干时间和湿粕含溶剂量 湿粕粕沥干时间一般为沥干时间一般为15-25min15-25min。
湿粕含溶剂量为湿粕含溶剂量为2525%~%~3535%三、水溶剂法取油三、水溶剂法取油 利用油料中非油物质对油与水的亲和力不同,先用水把油取代出来,再根据油和水比重的不同将油脂分离出来多用于小磨香油、花生油等的制取原理:水代法制油是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水之间的密度差,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和亲水性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开小磨香油的制取:芝麻→清选→水洗→炒料→扬烟→吹净→磨籽→兑浆搅油→震荡分油→芝麻油 ↓ 麻渣(一)水代法(小磨香油)(一)水代法(小磨香油)1、清选 振动筛除杂及不成熟的种籽2、水洗 一是进一步除去残存的杂质和灰尘等;二是水洗时在水中浸泡1-2h,使含水量达到25-30%,炒料时使蛋白质变性更为彻底并可延长炒料时间,避免炒焦、炒糊或里生外熟的现象3、炒料 开始含水量大宜用急火;炒至70%程度时降低火力;出锅前泼3%冷水,再炒1min,至200℃、含水1%为宜熟芝麻用手捻开呈红色或黄褐色即可4、扬烟吹净 降低温度、扬去烟尘、焦末和碎皮。
5、磨酱 愈细愈好石磨转速30r/min,随炒随磨,使熟芝麻温度保持65-75 ℃,温度低、磨不细操作要点操作要点 水剂法制油是利用油料蛋白(以球蛋白为主)溶于稀碱水溶液或稀盐水溶液的特性,借助水的作用,把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开 主要用于花生制油,同时提取花生蛋白粉的生产主要用于花生制油,同时提取花生蛋白粉的生产6、兑浆搅油 分4次加入麻酱重80-100%的沸水,完成以水代油的过程 加水量=(1-麻酱含油率)×麻酱量×27、震荡分油、撇油 用铜葫芦上下冲击,使油从麻酱中分离出来二)水剂法(花生油)(二)水剂法(花生油)水剂法花生制油工艺水剂法花生制油工艺 稀碱液稀碱液 ↓花生仁花生仁→精选精选→低温烘干低温烘干→脱皮脱皮→研磨研磨→花生浆花生浆→浸浸取(固液比取(固液比1:8、、pH=8-8.5、、62-65℃℃、搅拌、搅拌30-60min、、保温保温2-3h))→高效三相自清理碟式离心高效三相自清理碟式离心分离分离→乳化油乳化油 →破乳破乳 →分离分离→水洗水洗→脱水脱水 →花生油花生油 ↓ (加盐加盐↓酸调酸调pH=4-6、、40-50℃℃剧烈搅拌剧烈搅拌) 蛋白液蛋白液→ 蛋白凝沉蛋白凝沉→水洗水洗→浓缩浓缩 →干燥干燥 → 花生蛋花生蛋白粉白粉1、预处理。
预处理花生清杂精选,在花生清杂精选,在70℃℃以下低温烘干,以下低温烘干,使水分降到使水分降到5%以下,再经脱皮机去除红衣以下,再经脱皮机去除红衣2、研磨脱衣花生仁在脱衣花生仁在30℃℃左右的水中浸泡左右的水中浸泡1.5~~2h,,花生仁与水的比例为花生仁与水的比例为1∶ ∶8然后用低速磨浆机磨然后用低速磨浆机磨制花生浆,出浆温度应低于制花生浆,出浆温度应低于70℃℃3、水溶提取水溶提取把花生仁与水比例为把花生仁与水比例为1∶ ∶8的花生浆放的花生浆放入水溶储罐中,用稀碱液调节入水溶储罐中,用稀碱液调节pH值至值至8.0~~8.5,,62~~65℃℃条件下,搅拌提取条件下,搅拌提取30~~60min,,搅拌速度前搅拌速度前期为期为40r/min,,后期采用后期采用20r/min4、、破乳分油破乳分油搅拌浸取后的花生浆保温(搅拌浸取后的花生浆保温(60℃℃)静)静置置2~~3h,将上层乳油放入乳油罐将上层乳油放入乳油罐,下层蛋白溶液送往下层蛋白溶液送往分离工序分出的上层油与中间层的乳化油含有少分离工序分出的上层油与中间层的乳化油含有少量的蛋白质(量的蛋白质(1%)和水分()和水分(24%~~30%)),这种乳这种乳化状的油需进行破乳化处理,否则很难将油和水分化状的油需进行破乳化处理,否则很难将油和水分离。
离破破乳乳的的方方法法是是::先先将将乳乳油油加加盐盐酸酸调调pH至至4~~6,,然然后后在在40~~50℃℃下下剧剧烈烈搅搅拌拌,,使使蛋蛋白白质质沉沉淀淀而而被被分分离离出出来来,,接接着着再再用用超超速速离离心心机机将将清清油油与与蛋蛋白白液液分分开开,,清清油油经经水水洗加热与真空脱水后便是成品油洗加热与真空脱水后便是成品油5、、蛋蛋白白质质分分离离磨磨浆浆水水浸浸后后的的油油脂脂、、蛋蛋白白浆浆与与残残渣渣混混合合液液,,须须分分步步骤骤把把它它们们分分开开油油与与蛋蛋白白溶溶液液的的分分离离属属于于液液液液分分离离,,蛋蛋白白浆浆与与残残渣渣的的分分离离为为固固液液分分离离目目前前较较为为先先进进的的分分离离设设备备是是新新型型高高效效三三相相自自清清理理碟碟式式离离心心机,可将蛋白浆、油与残渣一次分离机,可将蛋白浆、油与残渣一次分离6、、蛋蛋白白质质浓浓缩缩与与干干燥燥经经超超速速离离心心机机分分出出的的蛋蛋白白浆浆,,在在 75℃℃条条 件件 下下 经经 管管 式式 灭灭 菌菌 器器 灭灭 菌菌 后后 ,, 在在 88.0~~90.6kPa真真空空度度、、55~~65℃℃下下浓浓缩缩至至干干物物质质含含量量18%左左右右,最最后后经经喷喷雾雾干干燥燥即即成成为为水水溶溶花花生生蛋蛋白白粉粉,喷喷雾雾干干燥塔进风与排风温度分别为燥塔进风与排风温度分别为145~~150℃℃和和75~~85℃℃。
思考题1、压榨法取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影响压榨取油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浸出法制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水代法和水剂法取油的的原理是什么?5、简述浸出法制油原理、工艺过程及其优缺点6、试比较压榨法制油、浸出法制油和水剂法取油的原理和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