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课件.ppt
59页第二章第二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兴起,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训诂学最先兴起,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系统及其配合规律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一、古代汉语的声、韵、调一、古代汉语的声、韵、调一、古代汉语的声、韵、调一、古代汉语的声、韵、调1.声母.声母: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古代为了标记声母的: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古代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都丁端得德冬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端端”来标来标记,记,“端端”便是字母便是字母2.韵母.韵母: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
韵母: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韵腹是每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每个韵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母都具备注意注意:韵是与韵母不同的概念韵不要:韵是与韵母不同的概念韵不要区分韵头,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区分韵头,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如如“东、董、送东、董、送”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3.声调:.声调: 上古汉语声调有多少声调,目前尚无结论;上古汉语声调有多少声调,目前尚无结论; 中古汉语是平、上、去、入四声;中古汉语是平、上、去、入四声; 近古汉语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近古汉语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音韵学就是研究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的情况音韵学就是研究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的情况为了大家对音韵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首先简单介绍为了大家对音韵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音韵学的概况。
一下音韵学的概况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二、二、音韵学发展简史音韵学发展简史音韵学发展简史音韵学发展简史 萌芽期萌芽期 汉末反切的出现,是音韵学史上的一件大汉末反切的出现,是音韵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当时已具备和掌握了分析音节的能力和方事,它表明当时已具备和掌握了分析音节的能力和方法汉末当是音韵学的萌芽期汉末当是音韵学的萌芽期 初创期初创期 魏晋以后,第一代韵书相继产生虽然后魏晋以后,第一代韵书相继产生虽然后来都已散失,但却为后代韵书奠定了基础从隋至宋来都已散失,但却为后代韵书奠定了基础从隋至宋代的韵书来看,音韵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具备唐末字代的韵书来看,音韵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具备唐末字母的创立,标志着声母的研究已经独立而且形成了体母的创立,标志着声母的研究已经独立而且形成了体系宋代韵图说明至迟在宋代,声、韵、调及其配系宋代韵图说明至迟在宋代,声、韵、调及其配合,就可以通过韵图来研究和展示了这样,由魏晋合,就可以通过韵图来研究和展示了这样,由魏晋至唐宋便可定为音韵学的初创期至唐宋便可定为音韵学的初创期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发展期发展期 元明清时代是音韵学的发展期。
明代在古元明清时代是音韵学的发展期明代在古音学上有了历史性突破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音学上有了历史性突破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等,彻底推翻了“叶音叶音”说,第一个明确提出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时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论断,的论断,使得古音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之路在陈第的影响下,使得古音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之路在陈第的影响下,清代音韵学家建立起了古音学,而且使得古音学研究清代音韵学家建立起了古音学,而且使得古音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古韵的分部从清初顾炎武开始,其后取得辉煌成就古韵的分部从清初顾炎武开始,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等大家不断充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等大家不断充实,分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古韵理论清人钱大昕首实,分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古韵理论清人钱大昕首开上古声母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开上古声母的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全盛期全盛期 近代以及现代章炳麟、黄侃、高本汉(瑞近代以及现代章炳麟、黄侃、高本汉(瑞典人)、王力等众多音韵学家,在前人的基典人)、王力等众多音韵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在音韵学各个部门础上,通过精深的研究,在音韵学各个部门都取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增建了都取得了比前人更高的成就,增建了“北音北音学学”这一新的部门,并在音类划分的同时,这一新的部门,并在音类划分的同时,开开始了音值的研究和构拟。
可以说,现代是整始了音值的研究和构拟可以说,现代是整个音韵学的全盛期个音韵学的全盛期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第六节第六节 语音研究的兴起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Ø直音直音Ø读若读若Ø譬况譬况二、中古反切注音法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反切的定义、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来源、反切的来源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音韵学古代被目为音韵学古代被目为“绝学绝学”,令常人望而,令常人望而生畏因为汉语为表意语言,汉字与具体读生畏因为汉语为表意语言,汉字与具体读音脱钩,使得解析字音尤为困难,又兼古代音脱钩,使得解析字音尤为困难,又兼古代并无音标注释字音,学者对文字发音的描述并无音标注释字音,学者对文字发音的描述不清晰,使人看了如在云里雾里,难以看不清晰,使人看了如在云里雾里,难以看懂那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懂那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直音,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
如:,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如:根,音跟直音法很简便,但有两个缺陷:根,音跟直音法很简便,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找不到同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一是找不到同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注了等于没注注了等于没注 读若读若,注音用语,意思是,注音用语,意思是“读音像某某音读音像某某音”,即用,即用一个近似的音来标注也作一个近似的音来标注也作“读如读如”“读为读为”《说文》文》注音用此方法,如注音用此方法,如“瑄读若宣瑄读若宣”顾炎武说:顾炎武说:“汉时汉时人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赵宦光《说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赵宦光《说文长笺》凡例曰: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文长笺》凡例曰: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许氏但有读若,若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很难得到准确的读音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很难得到准确的读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譬况譬况,古人在注音方面确实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古人在注音方面确实想了不少办法他们还用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词来描还用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词来描摹说明一个字的读音。
这可以说是譬况字音的方法,摹说明一个字的读音这可以说是譬况字音的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描写某字的发音是读长音还是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描写某字的发音是读长音还是读短音,是急促还是舒缓等如《淮南子读短音,是急促还是舒缓等如《淮南子·地形训》: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旄读近绸缪之之缪,缪,急急气气言言乃得之 汉人所称急言,发音时肌肉紧汉人所称急言,发音时肌肉紧张,口腔较窄,有急促之感,故名一说,急言可能张,口腔较窄,有急促之感,故名一说,急言可能是读短音之意这些字的准确含义今天难以断言但是读短音之意这些字的准确含义今天难以断言但很明显,这种方式没有准确注出汉字的读音很明显,这种方式没有准确注出汉字的读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给汉字注音,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给汉字注音,确实不易为了给汉字注音,古人想确实不易为了给汉字注音,古人想了不少办法,但是,不管是直音、读了不少办法,但是,不管是直音、读若、譬况,都有局限性,而且说不清若、譬况,都有局限性,而且说不清楚,直到汉代末年出现反切法,才在楚,直到汉代末年出现反切法,才在注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兴起注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兴起了语音的研究。
了语音的研究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二、中古反切注音法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定义定义,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古用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古书文字竖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面书文字竖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面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下字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的读音如:冬,都宗切,的读音如:冬,都宗切,“冬冬”是被切的字,是被切的字,“都都”是是反切上字,反切上字,“宗宗”是反切下字,用音标记录下来就是:是反切下字,用音标记录下来就是:冬冬 dong――都都du+宗+宗zong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字就当拼音字母来用,比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字就当拼音字母来用,比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音。
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音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如少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如“给给”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没有同音字,但同声母的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没有同音字,但同声母的常常用字很多,像用字很多,像“国、高、广、个、该国、高、广、个、该”等,同韵母和等,同韵母和声声调的常用字也很多像调的常用字也很多像“北、每、匪北、每、匪”等 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注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正确读音正确读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2、反切的来源、反切的来源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切,都是拼合的意思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启发切,都是拼合的意思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启发而产生的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同时传入梵而产生的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同时传入梵文的拼音字母梵文的拼音字母影响启发了中国古文的拼音字母梵文的拼音字母影响启发了中国古代僧人和学者,他们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通过分代僧人和学者,他们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的部为两个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的部分。
两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这就是反切分两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这就是反切注音法古代文献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古代文献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郑樵《通志郑樵《通志·艺文略》说: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切韵之学起自西域这里所谓切韵就是反切)(这里所谓切韵就是反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至齐梁间盛行 纪昀《与余存吾书》说纪昀《与余存吾书》说“然《隋书然《隋书·经籍志》明经籍志》明载梵载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 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梵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梵文字母影响梵书在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这说明文字母影响梵书在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这说明了反切之学应该产生在汉明帝之后后代多数学者认为了反切之学应该产生在汉明帝之后后代多数学者认为反切大约产生于汉末其所以产生在汉末,因为要经过反切大约产生于汉末其所以产生在汉末,因为要经过一段摸索的过程。
一段摸索的过程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历来相传是孙炎开始作反切的历来相传是孙炎开始作反切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音辞篇》说: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陆德明《经典释文》亦说:《经典释文》亦说:“孙炎始为反语孙炎始为反语章太炎认为章太炎认为“是应劭时已有反语,则起于汉末也是应劭时已有反语,则起于汉末也” 应劭是汉末应劭是汉末人,郑玄学生孙炎也是汉末至三国时人,因此汉末产人,郑玄学生孙炎也是汉末至三国时人,因此汉末产生反切的说法应该是可靠的当然反语不可能是某一生反切的说法应该是可靠的当然反语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而应该是时代创造的个人创造的,而应该是时代创造的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我国古代学者的巨大创造有了反我国古代学者的巨大创造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的注音方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法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古代学者善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古代学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结合汉语、汉字实于吸收外来文化,结合汉语、汉字实际特点,分析出声母和韵母,从而展际特点,分析出声母和韵母,从而展开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开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汉魏间反切风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汉魏间反切风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音义音义”一类的书,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当时各一类的书,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当时各音音义家使用的反切用字不统一反切用字不同,有的可义家使用的反切用字不统一反切用字不同,有的可以切出同样的音,由于古今音或方言关系,有的用字以切出同样的音,由于古今音或方言关系,有的用字不同,切音也不同了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不同,切音也不同了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字,多为后来注音所采用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字,多为后来注音所采用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云:例》云:“今并依孙反音,以传后学今并依孙反音,以传后学此后,编纂此后,编纂韵韵书大部分以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字为标准唐书大部分以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用字为标准唐《经典释文》引者共《经典释文》引者共65事,其余《集韵》等引各三数事,其余《集韵》等引各三数事,总不下百余事。
因此,六朝以来,推孙炎为反切事,总不下百余事因此,六朝以来,推孙炎为反切的鼻祖,就是这个缘故的鼻祖,就是这个缘故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首推陆德明的首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陆法言《切韵》《经典释文》和陆法言《切韵》 《经典释文》一书中,以注音为主,兼有解释词《经典释文》一书中,以注音为主,兼有解释词义他对古人的反切兼收并蓄,有时把各家反切排列义他对古人的反切兼收并蓄,有时把各家反切排列在一起,不置可否各家反切有时只是所用反切上下在一起,不置可否各家反切有时只是所用反切上下字不同,而切出来的音是一样的;有些则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而切出来的音是一样的;有些则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连切出的实际读音也不同这种情况的出字不同,连切出的实际读音也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各种原因有些是古今音的不同,有些是方言现,有各种原因有些是古今音的不同,有些是方言的不同造成的这为后世研究六朝古音提供了可贵的的不同造成的这为后世研究六朝古音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切韵》一书与《经典释文》的做法不一《切韵》一书与《经典释文》的做法不一样,《切韵》中每一个音只注一个反切,而且样,《切韵》中每一个音只注一个反切,而且每一个字都有反切,这样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完每一个字都有反切,这样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语音系统来。
另外,梁顾野王《玉篇》有整的语音系统来另外,梁顾野王《玉篇》有反切注音,可供参考,唐代贞观时代的玄应,反切注音,可供参考,唐代贞观时代的玄应,开元时代的慧琳,都著有《一切经音义》,二开元时代的慧琳,都著有《一切经音义》,二书都有一套反切注音,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研书都有一套反切注音,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总之,反切注音盛行,音韵锋出,导致了究总之,反切注音盛行,音韵锋出,导致了音韵学研究的兴起音韵学研究的兴起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第七节第七节 韵书(上)韵书(上) 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韵书的产生原因一、韵书的产生原因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二、六朝韵书的发展二、六朝韵书的发展三、隋唐时代的韵书三、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陆法言《切韵》 2.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 3、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一、韵书的产生原因。
一、韵书的产生原因 韵书是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韵书是将同韵汉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工具书这种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者查检的工具书这种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即迎来韵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即迎来韵书的高峰期韵书之所以产生于魏晋时代并迅书的高峰期韵书之所以产生于魏晋时代并迅速发展,这是有原因的速发展,这是有原因的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1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反切这种注音方法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如果有人反切这种注音方法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如果有人为上千个字作了反切,人们就可以推测出来他的声韵为上千个字作了反切,人们就可以推测出来他的声韵有多少类有人把上万个常用字分成若干组,每组里有多少类有人把上万个常用字分成若干组,每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头加一个的字音相同,在前头加一个○,在第一个字底下注上,在第一个字底下注上反切,若干组音节后半发音相同,放到一处就叫一个反切,若干组音节后半发音相同,放到一处就叫一个“韵韵”每韵用第一个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组后每韵用第一个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组后半半发发-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个字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个字“东东”作代表,作代表,就就叫东韵。
若干个韵总结集成一部书,就叫韵书清代叫东韵若干个韵总结集成一部书,就叫韵书清代陈澧《切韵考》说:陈澧《切韵考》说:“盖有反切,则类聚之即成韵盖有反切,则类聚之即成韵书,此自然之势也书,此自然之势也可见反切是韵书的基础可见反切是韵书的基础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汉语有高低升降不同的四声但四声的发现有一汉语有高低升降不同的四声但四声的发现有一个过程汉末魏晋时代,反切注音盛行,音韵学研究个过程汉末魏晋时代,反切注音盛行,音韵学研究兴起,古人对兴起,古人对“声调声调”开始有所察觉,但认识不够明开始有所察觉,但认识不够明确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确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关于四声,《南齐书的四声说关于四声,《南齐书·陆厥传》记载:陆厥传》记载:“永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
对四声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四声有了明确的认识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沈约撰韵书《四声谱》,开始按四声分沈约撰韵书《四声谱》,开始按四声分韵《梁书韵《梁书·沈约传》载:(沈约)沈约传》载:(沈约)“又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入神之作从此以后,声调成为韵的从此以后,声调成为韵的组成部分,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同属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同属一个韵部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3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 齐梁时代发现四声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来研究诗齐梁时代发现四声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形成永明体的新体诗所谓新的声、韵、调的配合,形成永明体的新体诗所谓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的高低、长短而定的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诗歌可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来,诗歌可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于诗歌创作之中,增加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一时文坛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成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一时文坛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成为风尚这种风尚促进了六朝时代韵书的大量风尚这种风尚促进了六朝时代韵书的大量“锋出锋出”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二、六朝韵书的发展二、六朝韵书的发展二、六朝韵书的发展二、六朝韵书的发展 魏晋时代是我国韵书的萌芽时代传说魏魏晋时代是我国韵书的萌芽时代传说魏·李登李登所所著《声类》是韵书之始,其书今已不传唐代封演著《声类》是韵书之始,其书今已不传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详细记载此书的字数,可见他是看过此书的,那么这详细记载此书的字数,可见他是看过此书的,那么这部书应该是唐代以后才散失的晋部书应该是唐代以后才散失的。
晋·吕静(其兄吕忱著吕静(其兄吕忱著有《字林》一书)所著《韵集》也是一部早期韵书,有《字林》一书)所著《韵集》也是一部早期韵书,其书也早已失传由于两书均失传,其体制类型是否其书也早已失传由于两书均失传,其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可以肯定的与后世的韵书相似,现在都无从深考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国最早韵书,对以后的韵书都有影响,后是,这是我国最早韵书,对以后的韵书都有影响,后代韵书参考了魏晋时代的韵书代韵书参考了魏晋时代的韵书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南北朝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各种韵书南北朝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各种韵书风起云涌除沈约的《四声谱》外,《隋风起云涌除沈约的《四声谱》外,《隋书书·经籍志》和隋陆法言《切韵序》还记经籍志》和隋陆法言《切韵序》还记载了载了17种韵书,但这些韵书均失传可以种韵书,但这些韵书均失传可以肯定的是:隋朝陆法言创作《切韵》时参肯定的是:隋朝陆法言创作《切韵》时参考了六朝各家音韵,可以说,六朝韵书是考了六朝各家音韵,可以说,六朝韵书是隋唐韵书的基础,但自从《切韵》一出,隋唐韵书的基础,但自从《切韵》一出,这些六朝韵书均失传现在所能看到的最这些六朝韵书均失传。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早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三、隋唐时代的韵书三、隋唐时代的韵书三、隋唐时代的韵书三、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陆法言《切韵》 魏晋六朝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隋代出现了适应魏晋六朝韵书大都依据方音编写,隋代出现了适应当时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当时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这是汉语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第一部字音这是汉语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第一部系统归纳共同语标准语音的韵书,是前代韵书的继承系统归纳共同语标准语音的韵书,是前代韵书的继承总结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这部书早已散佚了,但幸运的是,其内容基本保存然这部书早已散佚了,但幸运的是,其内容基本保存在宋代《广韵》中,陆法言写的《切韵序》也完整的在宋代《广韵》中,陆法言写的《切韵序》也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切韵序》详细地说明了《切韵》的编保存了下来《切韵序》详细地说明了《切韵》的编写过程,为研究《切韵》一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写过程,为研究《切韵》一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作者:陆法言(生卒年月不详)作者:陆法言(生卒年月不详)作者:陆法言(生卒年月不详)作者:陆法言(生卒年月不详) 隋代音韵学家名词,亦作慈,法言是他的字,以隋代音韵学家名词,亦作慈,法言是他的字,以字行(即人们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多用他的字行(即人们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多用他的“字字”,而不而不用用他的名)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出生于世袭贵他的名)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出生于世袭贵族官僚家庭父亲陆爽学识渊博,从北齐入北周,后族官僚家庭父亲陆爽学识渊博,从北齐入北周,后仕于隋陆法言象父亲一样刻苦学习,因此知识也很仕于隋陆法言象父亲一样刻苦学习,因此知识也很广博尤其在汉字的审音辨韵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广博尤其在汉字的审音辨韵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青年时期曾作隋文帝杨坚的侍从官造诣青年时期曾作隋文帝杨坚的侍从官—承奉郎《隋书《隋书·陆爽传》说:陆爽传》说:“爽字开明,魏郡临漳人,爽字开明,魏郡临漳人,自自齐入周隋时为太子洗马,开皇十一年,卒官,年五齐入周隋时为太子洗马,开皇十一年,卒官,年五十三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
十三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编写过程编写过程编写过程编写过程::从《切韵序》可知陆法言此书的编写过程从《切韵序》可知陆法言此书的编写过程从《切韵序》可知陆法言此书的编写过程从《切韵序》可知陆法言此书的编写过程 他写《切韵》是有机缘的隋文帝开皇初年,陆法他写《切韵》是有机缘的隋文帝开皇初年,陆法言父亲在朝廷作官时,有一次,刘臻、颜之推、萧该言父亲在朝廷作官时,有一次,刘臻、颜之推、萧该等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当然是等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当然是他身居要职的父亲(陆爽当时是太子洗马,后来因太他身居要职的父亲(陆爽当时是太子洗马,后来因太子获罪,因此法言不提父亲的名字)请客学者聚会子获罪,因此法言不提父亲的名字)请客学者聚会喝酒,喝着喝着就谈起了语音问题他们讨论南北方喝酒,喝着喝着就谈起了语音问题他们讨论南北方言和各本韵书上的差异,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言和各本韵书上的差异,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鉴于当时方言的差别,所流行的各种韵书各有错误。
鉴于当时方言的差别,所流行的各种韵书分韵辨音各不相同,取舍也各异,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分韵辨音各不相同,取舍也各异,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善统一的韵书,所以他们议定编一部既可供写诗作赋善统一的韵书,所以他们议定编一部既可供写诗作赋时选韵,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辨韵的韵书时选韵,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辨韵的韵书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年才弱冠的陆法言参与了讨论,充当了这次谈话年才弱冠的陆法言参与了讨论,充当了这次谈话 的记录员当时,陆法言正做一个小官,还没有时的记录员当时,陆法言正做一个小官,还没有时间来写成书十八年后,即开皇二十年(间来写成书十八年后,即开皇二十年(600年),年),因太子杨勇案,隋文帝痛恨陆爽,然而陆爽已死,就因太子杨勇案,隋文帝痛恨陆爽,然而陆爽已死,就把陆法言罢了官陆法言回归故里,于是便把陆法言罢了官陆法言回归故里,于是便“屏居山屏居山野野”,专心致志地编纂和修订他的韵书,专心致志地编纂和修订他的韵书—《切韵》《切韵》他根据往昔议定的提纲,以当时的读书音为标准,并他根据往昔议定的提纲,以当时的读书音为标准,并参照前人不同种类的韵书,于隋仁寿元年(参照前人不同种类的韵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年)写定了《切韵》五卷。
写定了《切韵》五卷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当年陆法言记录讨论大纲时,仅是那八位学坛领袖当年陆法言记录讨论大纲时,仅是那八位学坛领袖的晚辈,所以本书的大纲应该说是合八人之力而做的晚辈,所以本书的大纲应该说是合八人之力而做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昔开皇初,有刘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多伤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支(章移切)(章移切)脂脂(旨夷切)、(旨夷切)、鱼鱼(语居切)(语居切)虞虞(遇俱(遇俱切),共为一韵;切),共为一韵;先先(苏前切)(苏前切)仙仙(相然切)、(相然切)、尤尤(于求切)(于求切)侯侯(胡沟切),俱论是切胡沟切),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夜永酒阑夜永酒阑:永,长这里是说,夜深饮酒尽兴时这里是说,夜深饮酒尽兴时诸家取舍诸家取舍:诸家,是指《切韵》以前的各家韵书。
它:诸家,是指《切韵》以前的各家韵书它们所根据的方言或反切旧文不同,因而存在分歧们所根据的方言或反切旧文不同,因而存在分歧吴楚句吴楚句:吴楚指江南燕赵代表北方当时认为汉语:吴楚指江南燕赵代表北方当时认为汉语分南北两大区域分南北两大区域伤伤,过分的意思过分的意思轻浅轻浅、重浊,一、重浊,一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声调问题声调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平,具体地说就是平声、上声为轻浅,去声为重浊这也就是说,当时吴声、上声为轻浅,去声为重浊这也就是说,当时吴楚地方读平声和上声的字过多,燕赵地方读去声的字楚地方读平声和上声的字过多,燕赵地方读去声的字较多第二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较多第二种意见认为这里谈的是韵母问题韵母问题前元音、开口呼为轻浅,后元音、合口呼为重浊具体地音、开口呼为轻浅,后元音、合口呼为重浊具体地说,就是认为当时吴楚地方读前元音、开口呼的字说,就是认为当时吴楚地方读前元音、开口呼的字多,而燕赵地方读后元音、合口呼的字多多,而燕赵地方读后元音、合口呼的字多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秦陇两句秦陇两句::陆法言等人根据听觉分析,陆法言等人根据听觉分析,认为秦陇地方的去声,类似入声调值,认为秦陇地方的去声,类似入声调值,梁益地方的平声,又类似去声的调值。
梁益地方的平声,又类似去声的调值梁,陕西南端南郑一带,即汉魏时汉梁,陕西南端南郑一带,即汉魏时汉中中古时期各地方言调类相差不大,中中古时期各地方言调类相差不大,而调值有出入,梁益一带的平声调跟中而调值有出入,梁益一带的平声调跟中原一带的去声调接近,所以,陆法言原一带的去声调接近,所以,陆法言说,梁益则平声似去说,梁益则平声似去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支脂鱼虞句支脂鱼虞句:这里指支和脂、鱼和虞的反切:这里指支和脂、鱼和虞的反切 下字混用不分隋代以前,支和脂,鱼和虞有区别,下字混用不分隋代以前,支和脂,鱼和虞有区别,但也有混用的情况这里是说当时有些韵书把支韵和但也有混用的情况这里是说当时有些韵书把支韵和脂韵合为一韵,把鱼韵和虞韵合为一韵陆法言认为脂韵合为一韵,把鱼韵和虞韵合为一韵陆法言认为这样混用不分是错误的这样混用不分是错误的 先仙尤侯句先仙尤侯句:意思是说先和仙、尤和侯的切语下字:意思是说先和仙、尤和侯的切语下字即韵母混用了韵和切都是指切韵下字罗常培认为即韵母混用了韵和切都是指切韵下字罗常培认为“俱论是切俱论是切”与与“共为一韵共为一韵”互文见义按有人认为互文见义按有人认为上一上一句是指韵,本句是指声母问题。
它们的反切上字是不句是指韵,本句是指声母问题它们的反切上字是不能混的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欲广文路句欲广文路句:广,扩大,放宽广,扩大,放宽文路,指诗文创作的用韵清浊,指开文路,指诗文创作的用韵清浊,指开合口,唐代以开口为清,合口为浊合口,唐代以开口为清,合口为浊若赏知音句若赏知音句:赏知音,指辩语音,研究:赏知音,指辩语音,研究语音轻重,罗常培认为是指声调轻重,罗常培认为是指声调如果想扩大诗人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如果想扩大诗人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许有细微差别的韵通用;如果研究语许有细微差别的韵通用;如果研究语音,就必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音,就必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编著目的:编著目的:《切韵序》也说明了编著目的《切韵序》也说明了编著目的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如果想扩大诗人用:如果想扩大诗人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许有细微差别的韵通用;韵范围,自然可以允许有细微差别的韵通用; 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如果研究语音,就必:如果研究语音,就必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须将不同的韵区别开来 可见《切韵》编著的目的是:可见《切韵》编著的目的是:一方面为了作诗用一方面为了作诗用韵,要求从宽(即清浊皆通);另一方面为了语音韵,要求从宽(即清浊皆通);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要求从严(即轻重有异)。
的审音、正音,要求从严(即轻重有异)诗文用诗文用韵和审音正音有不同要求和标准韵和审音正音有不同要求和标准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切韵》音的性质《切韵》音的性质《切韵》音的性质《切韵》音的性质关于《切韵》分韵,历来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关于《切韵》分韵,历来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派以戴震为代表,他认为第一派以戴震为代表,他认为206韵分韵太多,其中韵分韵太多,其中有些韵部是陆法言等人主观地分出来的有些韵部是陆法言等人主观地分出来的第二派是陈澧为代表,他认为第二派是陈澧为代表,他认为206韵(韵(193)是符合当)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时实际情况的第三派以章炳麟为代表,他认为《切韵》兼有古音成第三派以章炳麟为代表,他认为《切韵》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他说分和方音成分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我们认为,《切韵序》中所记录的音是综合音系,即我们认为,《切韵序》中所记录的音是综合音系,即古古今(指隋)今(指隋)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而不是金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而不是金陵或洛阳等某一个地方的单一地方音和某一段时间陵或洛阳等某一个地方的单一地方音和某一段时间(即隋)的语音。
原因是:(即隋)的语音原因是: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首先首先,对于《切韵》音,《切韵序》说:对于《切韵》音,《切韵序》说:“萧颜萧颜多所决定多所决定”,可见对《切韵》的语音系统起决定作用,可见对《切韵》的语音系统起决定作用的的是颜之推和肖该是颜之推和肖该 颜之推,祖籍今山东,先世随晋室颜之推,祖籍今山东,先世随晋室东渡,定居金陵萧该,晋南渡后迁居南兰陵(今江东渡,定居金陵萧该,晋南渡后迁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隋朝时,颜之推和肖该都是由南方来到北苏常州)隋朝时,颜之推和肖该都是由南方来到北方(隋都方(隋都洛阳洛阳,在今西安附近)的士大夫,并非是洛,在今西安附近)的士大夫,并非是洛阳人所以《切韵》所取标准,是折合了洛阳和金陵阳人所以《切韵》所取标准,是折合了洛阳和金陵的南北综合音,并非全用洛阳音的南北综合音,并非全用洛阳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其次其次,作《切韵》的目的是:作《切韵》的目的是:“赏知音赏知音”和和“广文路广文路” “广文路广文路” 即扩大诗文创作的用即扩大诗文创作的用韵韵范围赏知音赏知音”指辩语音,研究语音也就指辩语音,研究语音也就是是说,是为了确定音律和做韵文而作的一部书。
说,是为了确定音律和做韵文而作的一部书确定写文章而定的音自然是面对整个的文学确定写文章而定的音自然是面对整个的文学界,这些音不可能仅仅以一个地方的方言来确界,这些音不可能仅仅以一个地方的方言来确定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再次再次,陆法言等人没有进行实地方音调陆法言等人没有进行实地方音调查,而是照顾了古音系统,自然也就照顾了方查,而是照顾了古音系统,自然也就照顾了方音,因为方音是从古音发展而来的他们照顾音,因为方音是从古音发展而来的他们照顾古音的方式就是参考了南北朝时期的韵书,古音的方式就是参考了南北朝时期的韵书, “捃选精切,除削疏缓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就是摘取标准的切就是摘取标准的切语,除掉过宽的分韵他们谨慎地选用了古人语,除掉过宽的分韵他们谨慎地选用了古人的反切,而这些反切也正反映了古音系统的反切,而这些反切也正反映了古音系统 可见《切韵》是古今以及南北语音的综可见《切韵》是古今以及南北语音的综合,而非一时一地之音合,而非一时一地之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内容:内容: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书原书己佚《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韵书原书己佚其音系保存在《广韵》里。
敦煌留有残本三种,敦煌其音系保存在《广韵》里敦煌留有残本三种,敦煌的韵书,在的韵书,在1907--1908年间被英国人斯坦因劫走(现年间被英国人斯坦因劫走(现藏伦敦博物院图书馆),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藏伦敦博物院图书馆),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到日本人手中卷,流落到日本人手中1921年,王国维把在伦敦所年,王国维把在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照片抄录印行这些残卷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照片抄录印行这些残卷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根据残卷本考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根据残卷本考证,全书收字约一万二千左右,分为证,全书收字约一万二千左右,分为193韵,平声韵,平声54 韵,上声韵,上声51韵,去声韵,去声56韵,入声韵,入声32韵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切韵》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是前《切韵》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是前代韵书的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代韵书的总结,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础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此书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此书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切韵》原书已经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切韵》原书已经失传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五代的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五代的写本和刻本虽多是一些增订本的残卷和残写本和刻本虽多是一些增订本的残卷和残页,但借此可以了解本书的基本体制和内容页,但借此可以了解本书的基本体制和内容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2 2.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唐代对《切韵》的刊谬补缺 陆法言这本《切韵》是一部畅销书,风靡唐宋两陆法言这本《切韵》是一部畅销书,风靡唐宋两代好几百年因为唐宋科举考试要写诗,诗要押韵代好几百年因为唐宋科举考试要写诗,诗要押韵陆法言把相同韵部的字归在一起,注音并解释,对作陆法言把相同韵部的字归在一起,注音并解释,对作诗用韵非常实用唐代就以《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的诗用韵非常实用唐代就以《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士子们是人手一册,可见其地位之高唐标准韵书,士子们是人手一册,可见其地位之高唐宋时期当然还有其他韵书,《唐韵》、《广韵》、宋时期当然还有其他韵书,《唐韵》、《广韵》、《平水韵》等都是很有影响的韵书,但都以《切韵》《平水韵》等都是很有影响的韵书,但都以《切韵》为蓝本,只是增加了一些字和注释,是换汤不换药的为蓝本,只是增加了一些字和注释,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因此这些韵书都属于《切韵》音系。
东西,因此这些韵书都属于《切韵》音系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唐代为《切韵》增字补注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名唐代为《切韵》增字补注的人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的是王仁煦、孙愐、李舟王仁煦、孙愐、李舟三家的韵书下面分别加以三家的韵书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王仁煦,唐中宗时人,曾做过县尉一类的官著王仁煦,唐中宗时人,曾做过县尉一类的官著《刊谬补缺切韵》一书,一般称为《王韵》,他对此《刊谬补缺切韵》一书,一般称为《王韵》,他对此书书名作了解释:书书名作了解释:“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字及训”此书失传此书失传1千多年,近代才陆续发现两种本千多年,近代才陆续发现两种本子,一种出自敦煌,一种出自故宫出自敦煌的本子,一种出自敦煌,一种出自故宫出自敦煌的本子,被法国人伯希和劫往法国,现藏巴黎图书馆子,被法国人伯希和劫往法国,现藏巴黎图书馆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2)孙愐《唐韵》)孙愐《唐韵》:: 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孙愐,唐玄宗时人,音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孙愐,唐玄宗时人,音韵学家,曾做过司马一类的官职。
写《唐韵》五卷,韵学家,曾做过司马一类的官职写《唐韵》五卷,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谬补缺切韵》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自孙愐集为为《唐韵》,诸书遂废《唐韵》,诸书遂废《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一个原因人重视的一个原因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3)李舟《切韵》:)李舟《切韵》:李舟,唐代音李舟,唐代音韵学家《唐书》无传据王国维考韵学家《唐书》无传据王国维考证,他作《切韵》当在唐代宗、唐德证,他作《切韵》当在唐代宗、唐德宗之时也就是说,他在孙愐之后,因宗之时也就是说,他在孙愐之后,因此能根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此能根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切韵》十卷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切韵》十卷。
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排列有一定影响的原书早已失传排列有一定影响的原书早已失传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3 3.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隋唐五代韵书的下落: 《切韵》及其唐五代增订本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切韵》及其唐五代增订本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资料,可惜的是,这些书在宋代以后很长时间里失传资料,可惜的是,这些书在宋代以后很长时间里失传了直到清末才出现它到哪里去了呢?了直到清末才出现它到哪里去了呢?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光绪光绪26年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米、高3米的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窟),内有从4世纪到世纪到11世纪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等文物(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根据推断,藏经洞是北宋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根据推断,藏经洞是北宋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藏经洞出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其中就包括隋唐时代的韵书写本自藏经洞被发本,其中就包括隋唐时代的韵书写本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当听说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两银两,便换取了取了24箱写本和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
后斯坦因再次来箱其他艺术品带走后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大量敦煌文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大量敦煌文献,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献,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赶到敦煌在洞中拣选三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赶到敦煌在洞中拣选三星期,最终以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法国伯希和也在北京向一些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法国伯希和也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
他们向清政府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他们向清政府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但在清点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在运送的路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运送的官员又自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运送的官员又自己攫取了一些己攫取了一些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于是,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只剩下了8757件,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件,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人,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人,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1914年,俄罗斯佛学年,俄罗斯佛学家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家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
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新疆吐鲁番新疆吐鲁番吐鲁番考古最早的发掘是在吐鲁番考古最早的发掘是在19世纪世纪末开始的,也是由外国探险家进行的但最初的发现末开始的,也是由外国探险家进行的但最初的发现是中国人一个放羊的小孩一下子掉进墓穴里了,把是中国人一个放羊的小孩一下子掉进墓穴里了,把他吓坏了,以为进到地狱里了,后来家里人把他捞起他吓坏了,以为进到地狱里了,后来家里人把他捞起来就发现这个墓穴,当时就报告了清政府吐鲁番是来就发现这个墓穴,当时就报告了清政府吐鲁番是气候特别干燥的地方所以,人们从这里的古代墓葬气候特别干燥的地方所以,人们从这里的古代墓葬中掘出大量记有文字的纸文书,虽经一千多年而仍未中掘出大量记有文字的纸文书,虽经一千多年而仍未腐烂,多是官方文书,其余为私人文书,还有少量古腐烂,多是官方文书,其余为私人文书,还有少量古籍抄本残页,年代从晋到唐都有,被人们统称为吐鲁籍抄本残页,年代从晋到唐都有,被人们统称为吐鲁番文书后来外国探险家来了,导致这些出土文物流番文书后来外国探险家来了,导致这些出土文物流散到日本、德国等国家散到日本、德国等国家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③③故宫故宫。
本世纪初,唐、五代本韵书时有本世纪初,唐、五代本韵书时有发现大都出自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发现大都出自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区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区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出自故宫的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出自故宫的本子,自宋代到清一直藏于帝王内府,本子,自宋代到清一直藏于帝王内府,1947年才被发现,全书完整无缺,现藏于故宫年才被发现,全书完整无缺,现藏于故宫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我国学者极为重视这些宝贵资料我国学者极为重视这些宝贵资料1921 年王国年王国维据伦敦的三种《切韵》残卷的照片抄录印行维据伦敦的三种《切韵》残卷的照片抄录印行 1925 年刘复在巴黎抄回两种《切韵》序文和《王仁年刘复在巴黎抄回两种《切韵》序文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昫刊谬补缺切韵》1955 年姜亮夫把在国外摹录的年姜亮夫把在国外摹录的一些韵书汇集成《瀛涯敦煌韵集》出版一些韵书汇集成《瀛涯敦煌韵集》出版1983中华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先生编著的《唐五代韵书集存》书局出版周祖谟先生编著的《唐五代韵书集存》, 收收录各种写本、刻本及残卷、片断共三十种,将它们全录各种写本、刻本及残卷、片断共三十种,将它们全部汇集起来并逐一考释,这为研究这批文献提供了便部汇集起来并逐一考释,这为研究这批文献提供了便利条件。
利条件 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1、反切注音法与直音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反切注音法与直音法相比,有什么优点? 直音法注音是正确的,但缺陷很明显直音法注音是正确的,但缺陷很明显①①有些字同音字很少,使用生僻字注了等于没注有些字同音字很少,使用生僻字注了等于没注②②有些字没有同音字,这就不能给所有汉字注音有些字没有同音字,这就不能给所有汉字注音③③某方言中同音的字,另一个方言中不一定同音某方言中同音的字,另一个方言中不一定同音④④语音是变化的,某时期同音,后来不一定同音语音是变化的,某时期同音,后来不一定同音 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音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音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当然,反切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音不准确的问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正确读音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代的正确读音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2、《切韵》是中古音的规范韵书,为什么会失传?、《切韵》是中古音的规范韵书,为什么会失传? 《切韵》的编写重在审音,因此收字并不全面,词义《切韵》的编写重在审音,因此收字并不全面,词义解释也很简略。
唐代的读书人把《切韵》作为科举考解释也很简略唐代的读书人把《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用书,当然希望它不仅能够用来辩明音韵,还希望试用书,当然希望它不仅能够用来辩明音韵,还希望它能够用来查阅词义于是,很多学者就对《切韵》它能够用来查阅词义于是,很多学者就对《切韵》进行了刊谬补缺《唐韵》成书于唐玄宗开元间,在进行了刊谬补缺《唐韵》成书于唐玄宗开元间,在《切韵》的基础上增收《切韵》的基础上增收3500字,对字义的解释比较详字,对字义的解释比较详细,在唐代成为最权威的韵书,读书人很少有《切细,在唐代成为最权威的韵书,读书人很少有《切韵》由于后来宋代更详细的《切韵》增补本-《广韵》由于后来宋代更详细的《切韵》增补本-《广韵》问世,《切韵》和《唐韵》也就逐渐亡佚了今韵》问世,《切韵》和《唐韵》也就逐渐亡佚了今天只能看到它的残卷,它的反切被宋代校订《说文》天只能看到它的残卷,它的反切被宋代校订《说文》的徐铉录到了《说文》的每一个字头下的徐铉录到了《说文》的每一个字头下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被注音的字注音,反切的第、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被注音的字注音,反切的第一个字表示了被注音字的声母,那么,反切发明时,学一个字表示了被注音字的声母,那么,反切发明时,学者们就已经清楚地分析出汉语的声母系统了吗?者们就已经清楚地分析出汉语的声母系统了吗? 在中国学者的心中,声母的概念应该是随着反切的在中国学者的心中,声母的概念应该是随着反切的发明就产生了,反切上字就表示了被切字的声母。
但发明就产生了,反切上字就表示了被切字的声母但是,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多个反切上字来表示韵书按韵是,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多个反切上字来表示韵书按韵编排,供人们写诗押韵参考,押韵并不需要计较声母,编排,供人们写诗押韵参考,押韵并不需要计较声母,因此韵书也不明示声母的类别因此反切发明以后因此韵书也不明示声母的类别因此反切发明以后600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并没有归纳出汉语声母的类别和数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并没有归纳出汉语声母的类别和数目一直到唐朝末年,学者才根据梵文的辅音,对汉语目一直到唐朝末年,学者才根据梵文的辅音,对汉语的声母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汉字来给声母一一命名的声母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汉字来给声母一一命名这些声母的代表字就叫字母这些声母的代表字就叫字母王力语言学史(第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