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名师语文专题卷: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doc
11页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项卷专项八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 考点19 形象 5颗星考点20 语言 5颗星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阐明:请将题目的对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毕下列小题幽居张咏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明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体现了她的心态ﻫB.颔联运用比方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阻碍酣眠,她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ﻫ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体现了她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ﻫ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屡屡拜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ﻫE.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毕下列小题鹧鸪天 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出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道,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ﻫ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背面,清晰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ﻫ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体现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ﻫE.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2. 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毕1-2题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大概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密切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予以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ﻫ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阐明她怕冷、体衰ﻫ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种“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因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龄大怕冷的特性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状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动人,富有生活气息ﻫ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特别“霜叶满阶红”一句体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种如何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背面的问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注】①元和十四年(8),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 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ﻫ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涉及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ﻫ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ﻫD.颈联下句写潮州老树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ﻫ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愿之意ﻫ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毕背面小题齐天乐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子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对的的两项是( )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哀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ﻫ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拜访,体现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ﻫ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阐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ﻫD.“笑篱落呼灯,世间子女”两句,写小子女呼灯捕获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ﻫ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子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如何的作用?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毕下列小题南园十三首(其十三)李贺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对的的一项是( )ﻫ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描绘出南园一带从上午到晚上的美好景致ﻫB.颈联从近处着笔,视听结合,自然亲切度”写出了钟声的传递感,“悬”体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ﻫC.“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ﻫD.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情ﻫ2.请赏析“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毕下面各题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要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ﻫ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ﻫ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ﻫ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ﻫ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并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毕1-2题献浙东王大夫方干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种钱①吟处关人擎笔砚,行时飞鸟避旌旃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②注】①一种钱:《后汉书》记载,会稽太守刘宠在任时除去苛法,爱民如子,任期结束归去时,百姓送百钱谢之,刘宠难以推辞,就拿了一种钱离开了②戴二天:“感戴二天”的简写,比方对她人的协助感谢不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献”字暗示本诗对王大夫有赞颂之意,“浙东”二字呼应了首句的“越”字。
ﻫB.首联写出了王大夫的功勋:她使皇帝变成了像尧同样的君主,天下因之成了太平盛世ﻫC.“飞鸟避旌旃”的意思是就连飞鸟都由于对王大夫布满敬佩,在她出行时避开她的旌旗ﻫD.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下各地均有官吏治理,只有浙东百姓对王大夫爱戴有加2.本诗写出了王大夫这一形象如何的特点?请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毕下列小题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同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调、强化情感的作用ﻫ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体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ﻫ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ﻫ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ﻫ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觉得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毕下列小题杜鹃花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ﻫ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得把对往事的怀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排遣抑郁ﻫ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体现至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