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18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doc
14页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贝!)、者、之1、而】(一) 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1 剑阁峥蝶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1 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劝学》)%1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1 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然后”1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1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1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来”“着”等1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1 笑而止之曰、环而攻之7、 表因果关系%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1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8、 表示目的关系,%1 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1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 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1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 其他组合1、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1 我决起而飞,枪榆桁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 【而后】才,方才1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1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4、 【既而】不久,一会儿2、何】(一) 用作疑问代词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1 大王來何操?(《鸿门宴》)%1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1 然则何吋而乐耶?(《岳阳楼记》)3、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 予尝求古仁人Z心,或异二者Z为,何哉?(《岳阳楼记》)%1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二) 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 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1、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Z于国也》)2、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3、 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4、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3 •乎】(一) 用作语气助词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 其是之乎?(《报任安书》)%1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聶不知乎儿千万落《阿房宫赋》)5、 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凭艰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对)(《劝学》)[4.751(一)用作副词1、表顺承,可译为“于是” “就” “便”等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2、 表条件:结果,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反而”等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4、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1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二) 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三) 固定结构【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难道……”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白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5.【其】(一) 用作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1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1 以其乃华山z阳名Z也《游褒禅山记》)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1 蹲其身,使与台齐'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哪"那个"那些"那里”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二) 用作副词1.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1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Z—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 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1 天Z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四)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1 静女其姝6. 【且】(一) 用作连词1.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臣少仕朝,历职郎署《陈情表》)2. 让步关系,尚且,还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1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 并列关系:又,又 又 ,一面 ,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二) 用作副词。
1. 将,将要1 有怠而欲出者,F1: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 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7. 【若】(一) 动词,像,好像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z云二) 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1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1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三) 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四) 副词表示揣测,似乎,好像①言之,貌若甚戚者8.【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 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1 吾妻死Z年所手植也1 吾尝终tl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1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3•“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4•“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 复音词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①石Z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9.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1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1 然后以六合为家,唏函为宫《过秦论》)%1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1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1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2•以为,认为%1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1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二) 介词1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1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1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1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1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对,向%1 为之奈何(《鸿门宴》)%1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5.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①为其來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焉】(一谦词1・相当于“于之” “于此”“于彼”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