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论重要作家(共5页).doc
5页孟子】1、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解释 在这里,咸丘蒙引此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天子能不能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臣子来对待的问题他认为,既然《诗经》中说“莫非王臣”,那么,天子的父母当然也是天子的臣子,言外之意是,这样也就谈不到孝道了孟子指出,咸丘蒙的说法是只顾诗中这一句文辞,而不顾全诗的志意,也就是说不顾全诗的重点在哪里;王家差事,无尽无休,但是,不应该不做,因为任何人都有为国家做事的责任和义务,主人公所怨的是天子和大夫不公正,不是因为自己辛苦而幽怨,而是因为这样使自己无法为父母尽孝而幽怨;然后,孟子引《诗经》和《尚书》中的语句说明,天子所承担的是对天下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但是,父母能 “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又是天子对父母的孝,父母不能因为亲近子女而凌驾于天下以及天子之上。
1)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以此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不能拘泥于个别字句,而应当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作者的意旨2、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解释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知人论世:真正理解作品,就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情感、人品等,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3、 知言养气说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公孙丑》上)解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知言”的重要性,孔子早已指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语言文辞,也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孟子自称对于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闪烁的言辞都能察知它们的蒙蔽、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孟子·离娄下》又云:“言无实不祥正面要求语言有真实丰满的内容,这是他“充实之谓美”(《尽心下》)这一审美理想的反映,与其“知言养气”之说密切相关知言: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养气:一个人经过养气而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具备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司空图】一、韵味说1、以味辨诗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理解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他所说的“韵”指的是清澄淡远的风格,是一种柔美的情韵韵味”是诗歌的重要元素2、韵味的特点:(1)醇厚浓甘之味。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理解长江,五岭以南的人,大凡感到适口的东西调料,有醋和盐,像醋,不是不酸,不过仅仅是酸而已 ;像盐,不是不咸,不过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人(仅用醋和盐以调味),吃饭时是不用的,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咸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长江五岭之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因而分辨不清它们美味与否2)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理解噫!形象真切,而不流于肤浅,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了 近而不浮: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流于浮泛;远而不尽:意境含蓄而又深远无穷3、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味的生成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与极浦书》)理解在“象外之象”中, 前一个“象”为实境, 后一个“象”为虚境; 同样, 前一个“景”为实境, 后一个“景”为虚境打个比方, 前边的实境是基础, 后边的虚境是楼阁, 离开了实境, 虚境就无所寄托, 成了空中楼阁, 难以存在。
所以只有将虚境置于实 境之上,构 成“ 两 重 象 以上 或 两 重 景 以 上”的虚境,才能使我们透过前一“象”、“景”,而捕捉到其“外”的“象”、“景”,获得韵味无穷的审美满足第一个象和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具体、有形的境界具体可感)第二个象和景,指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暗示、象征出来的无形、虚构的艺术境界(虚构想象)二、风格论——《二十四诗品》品:偏于审美品味之意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空然空纵,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高古品)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绮丽品)意象批评:以感性具象的描绘代替思辨式理论阐述的方式王夫之】现量说——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境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理解心灵的领会对事物的“ 生意”或感觉性质的凸显或照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造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谯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现量: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感受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须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叶燮一、艺术本原论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理解他用理、事、情三个具体的名称来概括“物”——即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社会现实生活 审美客体之“理、事、情” 审美主体之“才、胆、识、力”1、审美客体之“理、事、情”“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理解所谓“理”是指与天地贯通的客观自然万物自身所存在的根据和矛盾运动规律,也可以说是客观万物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即指客观的自然万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运动过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即指客观万物各自独特而又丰富的“情状”、“姿态”、“自得之趣”。
理、事、情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所以说此三者的统一,就构成了美的本质要素理:指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过程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风貌等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2、创作主体之“才、胆、识、力”才:才华,具体写作才能胆:破旧创新的胆量和气魄识:高度艺术鉴赏辨析能力力:富于独创性的笔力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识”二、文学发展史观(相续相禅论)续:后者接武于前者连续性)禅:前者让位于后者创新性)【苏轼】一、文学创作发生论①创作是充实而勃郁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②延续苏洵的“风水相遭”说,苏轼的创作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③与杜甫、白居易批判现实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①艺术思维的“空静”观,强调艺术思维及审美过程中静观和摒弃杂念的重要性②辞达说,语言运用只要达意就行,对文采要求不高首先从从艺术思维规律的高度论述,其次表明辞达和文采的关系,指出文采是辞达的内在要求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形象思维和无穷意味。
④传神论,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⑤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既要熟悉又要超越法度技巧,灵活运用三、艺术风格论平淡不是单纯之平淡,于平淡纯朴中包含最浓最深之味,显示细密浓丽之美四、名词解释①风水相遭说:由北宋文学家苏洵提出水”喻作家修养—主观条件,“风”喻外界机遇—客观条件风水不相遭,则不能成文;风水相遭,则不能不成文苏轼的创作即为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②辞达说:通过仔细观察,深入事物本质之理,将心中构思酝酿成熟的艺术形象等内容用语言文字完全、充分表达出来③传神论:抓住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严羽】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①以禅语说诗:以禅宗话语作为诗学言说方式;以禅理说诗:以禅宗理论作为诗学建构的基础②妙悟说,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时领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③熟参是妙悟之基础,指对前代优秀作品进行广泛透彻地阅读,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④识与辨是妙悟之关键,指高度的艺术鉴赏和审美判断能力,尤其是对作品体制类型的识别辨析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①针对宋代诗学 “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的形式主义流弊,提出别材别趣说。
别材即诗歌创作不以知识学问为表现对象,应有自己特殊的题材——吟咏情性别趣即诗歌创作不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应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旨趣②镜花水月:要求诗中境象既空灵虚幻,又富有无穷的情致韵味含蓄、蕴藉、朦胧三、名词解释①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改变自《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专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②妙悟说:“悟”指直觉跃迁式的艺术思维方式妙悟”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时领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③熟参:为妙悟之基础,指对前代优秀作品进行广泛透彻地阅读,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钟惺】活物说:作品的生命即在于允许后人对它的不同理解之中非封闭、僵固,而是开放的活的生命体偏颇之处在于纯粹个人化、主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