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doc
12页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9课;◎语文九上第23课;◎苏教九下第19课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第①段: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主旨,即舍生取义然后具体分析和阐释“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①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第②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第③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保持了本心②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②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人、乞丐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文章中心】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时时保持“本心”写作特点】(1)善用比喻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面对“嗟来之食”以“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取义浅近,既使道理易接受,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对比手法以“鱼”与“熊掌”、“生”与“义”的对比,更加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古今异义(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__________ 今义:豆类植物(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__________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__________ 今义:增多3.一词多义是: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4.重点实词(1)鱼,我所欲也 欲: (2)二者不可得兼得: 兼: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 (4)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5)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6)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 患: (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 独: (11)人皆有之 皆: (12)贤者能勿丧耳 丧: (13)呼尔而与之 呼: 与: (14)蹴尔而与之 蹴: (1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美: 奉: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乏: (17)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8)此之谓失其本心谓: 本心: 5. 文言虚词 ①鱼,我所欲也 (1)也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2)而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①故不为苟得也 (4)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之 ②人皆有之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则 ②得之则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7)者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③贤者能勿丧耳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三、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2.文章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本恶,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 )3.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 )◆写作特色4.文中“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 )5. 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6. 文中通过列举正反面事例,将以前和现在“有的人”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的论点。
( )7. 文章通过“不辩礼义”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说理清楚,论证有力 ) 金题演练一、文言文阅读10分)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故不为苟得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C. 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为宫室之美 吾孰与徐公美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 弗得则死 则素湍绿潭 C. 呼尔而与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惧有伏焉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第①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B. 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C. “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作者用饥饿的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D. 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 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二、文言文阅读10分)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弗得则死 弗之怠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既出,得其船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D. 贤者能勿丧耳 虽有千里之能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公问其故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登斯楼也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策之不以其道D. 此之谓失其本心 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