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与儿童模拟试卷.doc
5页一 填空 1、 作为思维训练的儿童哲学课程由美国哲学教授 李普曼 创立,这门课程共分 7 个阶段其中学前阶段的学生用书是 《爱菲》 ,教师用书是 《一起获得思想》 2、 中国首批引进儿童哲学课程的小学校是昆明铁路一小和 上海“六一”小学 3、 杨茂秀将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台湾,并成立 “毛毛虫” 儿童哲学基金会以发展儿童哲学4、 上好儿童哲学课最关键的是要将 课堂 变为 探究的群体 5、马修斯认为,进行智能的探险,最好的材料就是 带有幻想性的童话故事 6、 IAPC 是 国际儿童哲学促进中心 的简称,P4C 是 课程的简称7、 哲学问题的核心是 人生之谜的最一般问题 8、 游戏 和 教育 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9、 哲学思辩的过程主要通过 推理 来完成,要遵循 形式逻辑 的基本原则10、从游戏的角度看,哲学常常是 概念的 游戏二 不定项选择 1、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2、 《青蛙和癞蛤蟆》中的《小甜饼》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意志力的问题 )3、最常见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区别范畴、处理矛盾、驾驭无限)4、国际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开发的儿童哲学课程的英文全拼是(Philosophy for Children )5、哲学问题的核心是(人生之谜的最一般问题 )6、提出哲学问题的最重要条件是(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 ,关键是要追求根据、追求理由。
7、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通常包含哪些方面(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8、哲学思维中要注意处理哪些矛盾(辨证逻辑矛盾 形式逻辑矛盾 )9、哲学思维特征主要体现为( 思维与问题的一致性、 浓厚的思辩性、任何哲学思维总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环节、哲学思维极具个性色彩)10、儿童提出哲学问题源于他们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 )11、下面哪些人曾认为个体和类的精神发生具有一致性(霍尔 、皮亚杰、恩格斯 )12、哲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存在于哪些系统之中(人类种族系统、人类个体系统)13、一般来说,成人和儿童进行哲学谈话需要(普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念表达能力、去掉“见多识广”的优越感、摆脱自己全部的防御姿态、更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去思考最简单和最基础的问题)14、 《大熊,不对了》这个故事中渗透的哲学主题有(梦与怀疑、存在与不存在、现象与实质、认知的基础)15、 《绿野仙踪》中锡樵夫不断地截肢同时以锡来代替四肢和他身体的其余部分,最后他完全变成了锡人这个故事中渗透的哲学主题有( 同一性问题 )16、 《许多个月亮》中的知觉问题17、 《镜中世界》中的语言哲学,就是一个字眼的意义,在特殊情况下运用时的一种观念,18、 《麋鹿毛立斯》中的分类问题,把它扩大一点,这个问题是一个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问题19、当儿童提出“自行车是否就是没有动力的摩托车?”时,他们面临的其实是(分类问题、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问题 )三 简答 1、 儿童哲学课程对师资有什么要求?答案:要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对师资的知识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 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并有参与哲学探索的意愿。
成人要在儿童和哲学之间建立起练习,需要他对哲学问题有敏感性,才能清理出儿童众多问题中的哲学内涵;如果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在哲学问题的把握方面可以相对驾轻就熟一些2、 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并能从儿童生活中采撷生动故事资源,将哲学问题融入故事之中,使哲学探究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后续性尽量不要使用抽象而复杂的哲学术语,用儿童的语言来探究儿童的哲学,这样儿童才不会在哲学面前“望而却步” 3、 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发展常识,使哲学讨论的材料和议题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讨论有效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世界的关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超过他认知程度和范围的议题,他是不感兴趣的,讨论自然难以展开另外,要建立和儿童之间良好的交流关系,避免硬性灌输,尊重儿童意见,争取儿童信任,也是儿童哲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师素质和儿童进行哲学讨论,不是一般的提问,也不是常见的对话形式,而是谈话提问和对话时,一方可以保持沉默,往往会沦为单向度的灌输或演讲;而谈话,是必需两个人进行的,它暗含了谈话双方地位的平等所以,相当的技能技巧和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2、研究儿童的哲学思想有何意义?答案:发现儿童的哲学世界,从他们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中整理出他们的哲学思考,意义在于:1、按照个体精神发展的复演论观点,个体总是以凝缩的形式在生命周期中走完人类漫长的历史行程。
儿童的哲学也大致是人类儿童时代的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童心可鉴,儿童是离最真实的物质世界最近的人群,对生活有着最朴素和实在的感受虽然可能显得具体和粗浅,但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却更为真实和生动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成人与小孩一样,我们成人常常是由儿童对比出浅薄和虚伪的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可以给我们成人以启示和警醒3、了解儿童的哲学世界,最终还是为了反馈于儿童,为教育和引导儿童服务所以教育仍是研究儿童哲学最根本的落脚点所以,儿童哲学的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在认识儿童的哲学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哲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3、儿童哲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儿童哲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哲学来训练儿童思维能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具体体现为:1、提高儿童推理能力,2、发展创造力;3、个人的成长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4、增进对道德的理解;5、培养获取生活经历的意义的能力4、 应如何看待哲学谈话的过程和结果?答案:哲学对话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哲学问题将会不断地给以新的解答,但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却是持续的对待儿童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给以一个确定的行动性的答案,而是一个哲学谈话的探索过程。
儿童会在丰富的生活中不断地转移兴趣,哲学问题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对他生活的延续并没有影响,相反,因为有了这个探索的过程,他对生活的思索能力增强,对生活的不定性才有了真切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哲学谈话,是游戏性的,重要的是对儿童内在自由精神的培养;哲学谈话是过程性的,重要的是儿童自主地和我们一起关注生活5、从哲学的本义出发,如何理解儿童与哲学的关系?答案: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 是一种追求智慧的探究过程,是导源于困惑和怀疑,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质疑这个角度上讲,儿童与哲学的关系为:一、儿童是作为本能的探究者存在的智慧有其最基本层面的意义,那就是适应(按:皮亚杰对生物智慧的解释) 自从他们被动地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作为生命体的求生本能使他们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究;这种智慧称做适应性智慧,被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二、儿童是作为审美的探究者存在的智慧还有高于维持生命延续的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要通达审美意义上的自在状态这种智慧称做创造型智慧儿童在一个给予的世界逐渐“随遇而安” ,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情境,有了主动的创造性的探求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 “好奇”常常为探究之始, “惊奇”往往为探究之果,无限的惊奇充分表现了儿童对智慧的愉悦追求(按:海德格尔对“惊奇”与“好奇”的区分) 。
我们常说,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不是单纯的追求生存,更是追求愉快,追求生命的美感所以他们是审美意义上的探究主体,这种自在状态又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游戏精神所以,从哲学的本义的视角来看儿童,儿童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儿童是有哲学的6、上好儿童哲学课在方法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答案:1、讨论必须始终与主题相关(从问题的具体的、个人的方面转向更广泛、更全面、更具有建设意义的方面) ;2、对待孩子的提问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3、对待答案的态度(积极性、开放度和灵活性,帮助幼儿思维更加合理) ;4、倾听(感受力和洞察力) ;5、师生间的非言语交际;6、教师对幼儿的榜样作用四、案例分析 (一)蒂姆(大约 6 岁)忙于添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添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 ”1、 蒂姆向他父亲的提问有何哲学内涵?2、 请梳理蒂姆的推理过程3、 蒂姆的推论与哲学史上那位哲学家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有相似之处?他的结论是什么?答案:1、蒂姆提出的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哲学问题:如何分别清醒与做梦这两种状态?2、蒂姆推理的过程:大前提(1)如果万事都是梦,人们就不会追问那是不是梦。
小前提(2)人们会追问,那就不是梦所以,结论(3)并非一切都是梦3、蒂姆的推理与笛卡尔的论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在《方法论》中提出“我思故我在” 这里的“思”与蒂姆的“追问”有异曲同工之妙二) 、乔丹(5 岁)在一天晚上八点上床睡觉时问到:“如果我八点钟睡觉,明天早上七点钟起身,我怎么能断定时钟的短针只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要整晚不睡,一直看着它呢?要是我望了望别处,哪怕是一会儿,短针也可能走了两圈 ”1、 乔丹的困惑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问题?2、 你对这个问题持何种看法?答案1、乔丹的困惑探索的是宇宙之谜的最一般问题是关于归纳法的一个哲学问题他在质疑归纳推理是否真的有效:不论他观察到的证据是多么充分,也无法将观察到的时刻合理地推论到未观察到的时刻2、对归纳法的认识归纳法问题的讨论在哲学上是个老问题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培根的《新工具》到笛卡儿《沉思录》 ,甚至现代的罗素的《哲学问题》 ,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一直都还在争论之中罗素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是:我们能否证明,可以将观察到的例证作为未观察到的例证的指南,如果能够,是在什么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已有的经验怎么能够为未知的将来做认知的指南?归纳法更多地是经验层次上的总结。
三)在下午茶时,丹尼斯(3 岁 10 个月)说:“面包上已经涂了黄油,是不是?要是我们不想要涂了黄油的面包,只有用刀子把黄油刮掉……要是我们要的是没有黄油的面包,又不愿用刀把黄油刮掉,我们就只能吃有黄油的面包了,是不是?1、 请梳理出丹尼斯的推理过程:2、 丹尼斯的推理体现了哲学思维中的什么现象?答案:1、丹尼斯的推理过程前提:有一个已经涂了黄油的面包结果:吃到没有黄油的面包必要条件:(只能是)用刀子把黄油刮掉2、A、体现了形式逻辑推理中关于必要条件的满足若条件不充分,则只能面对前提(黄油面包) ,无法通达结果(吃到没有黄油的面包) B、体现了哲学思维在儿童身上经常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以游戏或玩笑的方式出现,哲学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精神四)约翰(7 岁)想到他父亲拿着他的大提琴,一松手,大提琴落在地上摔坏了约翰强忍着恼恨(他非常喜爱他的大提琴) ,走到他母亲那里,紧紧地抱住她好一阵子,然后说:“我希望万事都能和拍影片一样,这样你就能把它卷起来,让一切都重来一遍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当然,那样,也不过就是再来一遍而已,因为影片仅不过只有这一部 ”1、 约翰的话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2、 约翰采取的是什么形式的推理?你能以同样的形式引出另外一种推理吗?答案:1、约翰的推理体现出一种类似于宿命论的人生观。
他把“万事” (人生)比作“影片” ,既然影片是早就拍摄好了的(“只有这一部” ) ,那么一切事情的发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只有一种可能的2、这是一个类比推理另一种内容的类比:大前提(1)万事都和照相一样小前提(2)照过的胶片已印满,剩下的胶片是空白结论 (3)发生过的事情是必然发生(只有一种情况) ,没发生的是未知的(有无限可能的选择) (五) 、青蛙和癞蛤蟆开始吃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