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doc
22页文献综述题 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学生姓名: 穆健英 学 号: 201201011111 院 系: 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高金红 年 月 日推荐精选推荐精选摘 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推荐精选ABSTRACT 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推荐精选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 论 10参考文献 10致 谢 11推荐精选前 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爱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又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主题思想、艺术表达、审美情趣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就《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推荐精选第一章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1. 主题思想 这两部剧的故事都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润饰加工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反封建的主题,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本于元稹的唐人传奇《莺莺传》到了北宋时期,为迎合市民的口味,就很自然地使崔、张恋爱故事改变为以团圆收场宋金时期,说唱家董解元写了一本西厢记弹词原有的“善于补过”的思想也改成了反封建的主题,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到了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王实甫《西厢记》反映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
同时王实甫《西厢记》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从这个角度讲,《西厢记》以大团圆作结,也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流传它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人马乔笔下时,已经具备了日后莎翁剧作的情节特征达.鲍特把故事主人公落户在维洛那城;班戴罗细腻的笔触又为它增添了新的色彩《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时期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虽然青年主人公双双殉情了,但剧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爱情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2.情节安排 两剧的情节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构成一个个戏剧冲突时都比较注重“偶然因素”,印证了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无巧不成书”首先,这两部戏都为剧中两对恋人安排了破坏他们姻缘的人物。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巴里斯,《西厢记》里的孙飞虎、郑恒这些角色一方面反映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另一方面反证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坚贞其次,在写到男女主人公偷情时,东西方恋人都有着翻墙越室的好功夫当朱丽叶问罗密欧,花园的墙那么高,你是怎么爬过来时,罗密欧的回答很经典:“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因为瓦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不过,这种幽会,西方的情人们显得要大胆、外露些而东方的人儿则做得含蓄、老练些,他们毕竟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如私会时,莺莺嘴上“羞人答答的”不停,“脚步儿早先行”(红娘语)3. 配角异同《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在女主人公身边都设置了一个仆人一样的角色他们为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牵线搭桥,功不可没《西厢记》中红娘有着一种受压迫者、受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从这种标准出发的正义感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推荐精选,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她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了他们的结合在红娘身上,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和反封建的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下层人民的泼辣和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乳媪是朱丽叶的奶妈,对朱丽叶也是特别的疼爱,“亲亲”“心肝”不离口。
这或许寄托着她对自己的与朱丽叶同龄的亲生女儿的怀念之情她有时唠叨,仿佛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时夸奖伯爵巴里斯,夸耀提伯尔特;有时又盛赞罗密欧总之,乳媪是一个善良的妇人,善良得有时失去了是非标准推荐精选第二章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西厢记》与《罗米欧与朱丽叶》里,爱恋中的少女都深居于墙内,受制于来自各个方面的羁束,不能和意中人自由相爱作品中那堵土石之墙,也就成为已陷入爱情中的痴男情女交流接触的物质阻碍然而,这两部作品中那堵矮墙之所以会成为纯真爱情的阻隔,让恋人们难以逾过,却主要是因为那更为深潜的文化原因中国封建文化对“礼”的推重,使“男女授受不亲”与“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成为男女交往必遵的规矩,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缔结的“礼”化规范与此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那堵无形的文化高墙所形成的阻隔,并不来源于礼的教化与威压,而是因为他们不幸属于两个势不两立的敌对世家,两人的相爱因此超出了各自家族所能允许的界限,成为大逆不道难以饶恕的行为在专横粗暴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盛行而人文主义理想只露晨曦的当时,纯真的爱情在狭隘的家族文化观念的支配下,终于酿成一场悲剧。
很显然,经过对二剧中“墙”原型的比较剖析,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墙,已远不仅仅是那堵僵死的物质实体,它已成为文化障碍的隐喻和象征,并因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而显出了迥乎不同的文化内涵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绝真绝美的爱情,总是即体现出对庸常现实超越的一面,同时它又并蕴着人类最深的原欲,又呈现出对一切阻碍破坏性的一面所以,当“墙”横亘在痴情男女之间,在爱情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促使下,对它的超越和破坏便理所当然的了《西厢记》剧中身为相府千金的莺莺,也在爱慕张生与畏礼退缩的两难处境中苦苦挣扎经历了殿遇、兵变、许亲、赖婚后,她与张生的相互了解加深,爱情日笃但因从正统的方式难以与心爱者结成婚姻,而必须以“私会西厢”来偷结百年之好时,“贞节”,这一中国封建文化中被极度推重的道德范畴,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一堵异常高大的文化之墙,矗立在了莺莺面前,她所要逾越之墙,是由已内化为至上道德信条的礼所构筑,呈现着浓郁的中国封建文化意味而《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之墙与崔张大不相同崔张所遇之墙,一方面来自外部势力,即封建家长权威外,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内心中对母体文化中“礼”的神圣性认同所带来的艰难;而罗米欧与朱丽叶则从一开始就从内心里诅咒自己所从属的家族与社会上的世俗观念。
正如罗米欧所说:“我痛恨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而朱丽叶的态度则更为坚决明了:“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自己说过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理了!”可见,二人在内心中对家长的权威是蔑视的,他们的反抗是果决的、勇敢的并且朱丽叶在逾“贞节”这堵文化之墙时,也比莺莺少了许多的踌躇,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为个人幸福而为的爱情,而没有为群体和谐而为的礼3. 墙:毁灭和保存罗米欧与朱丽叶逾文化之墙的越界行为,最终必然遭到激烈的反对,而且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反对冷酷的文化传统一会儿显出父爱般的温情,一会儿显出恶敌般的残暴为了坚持自己珍美的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择了自身的毁灭但在西方文化中,年轻生命的夭亡,却反给了这墙以致命的一击,它暴露了此文化系统的困境与悖谬,使一切随真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