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浅谈中等生的地位及转变策略.doc
37页浅谈中等生的地位及转变策略 道真自治县忠信小学黄超 摘要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下,学习成绩一直以来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成绩的好坏使得学生分类现象日益突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描述词但是,“优等生”和“后进生”颇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而占很大比例的“中等生”却一直被忽视因此本文就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谈谈对“中等生”认识及转变策略,旨在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提供适当的参考 关键词:中等生;认识;策略 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有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成绩不上不下,表现平庸,既不会给班级带来多大荣誉,也不会给班级抹黑;他们积极配合班级工作,默默无闻的学习;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往往被老师忽略;渴望家长的理解,但往往因成绩中等被训斥;渴望表现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往往因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地,受束缚甚至被扼制,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生因此,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对“中等生”有这样的界定:即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识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1】 。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人们大多只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将“中等生”定义为平时表现平庸、学习成绩居中,班级中最令老师放心的群体,因而人数在班级和学校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本文就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谈谈对“中等生”认识及转变策略,旨在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对“中等生”形成的认识 1、教师角度 班级乃至学校差不多1/4的学生被老师定义为“优等生”,1/4的为“后进生”,其余均被看做“中等生”,“中等生”是老师“最放心”的群体,班上的荣誉一般由“优等生”来争取一旦涉及有“技术含量的活”,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们,相反,一旦关系到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等为班级抹黑的问题时,,老师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是“后进生”名单,而对于“中等生”,老师实在无法用班集体事件与他们相联系此外,不少教师认为“中等生”人数多、面 广量大,即使采取措施也难面面俱到,受益于每个人,在盲目的抓升学率、合格率的驱使下,大多教师觉得“优等生”基础好,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微小得进步就能显露出来,唯有中等生,既无利可图也无名可争,故不愿在他们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搞“抓两头带中间”。
因此,“中等生”也就自然的被老师忽略了,致使他们长期滞留于中等地段 2、家长角度 一方面,由于家长培养理念的功利性增加,在家长间的相互攀比之下,很多家长一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上一所国内甚至是国外名牌大学,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试排名靠前,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自身的想法长期在这种“被动力”的压迫下,孩子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处于中等地段停止不前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自己也比较懒散,一有时间就浸泡在麻将馆或其他娱乐场所,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期待,也无暇顾及,长期不管不问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也渐渐的失去了斗志,对自己成绩的好坏一点不在乎,成绩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3、中等生自身角度(1)无进取心 很多“中等生”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自认为虽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多多有余,可能由于其“特点得不到认可”,长期不被他人所认识,自己的优点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慢慢地也就自甘堕落、不出头、不招是非,形成一种“舒舒服服当中游”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上也是能偷工俭料就偷工减料,抱着只要老师不批评就算过关的态度,在班级工作方面不愿出头露面,能推就推,既不主动参与其中,也不愿多承担义务。
(2)有进取心,但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中等生”学习很用功,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学习,主动参加班级体活动,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比如晚上学到很晚,早上起得很早,一到上课就犯困或是只一味的死记硬背,不断的做题,从不思考、总结,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只是找借口安抚自己,始终怀着坚持就会换来胜利的态度 (3)心理素质低,自我感觉良好 有很多的学生平时作业或是测试表现都很优秀,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也很准确,但是当遇到综合性的大型考试,就会失常,有的甚至出现怯场或者短暂失忆很多人感觉上课听得懂,作业也会,但隔几天就会忘得干干净净很多问题老师一点就通,不点就找不到突破口,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总觉得课本知识简单,不必看书,一味的做难题攻怪题 二、转变策略 中等生人数众多,是班级和学校的主力军因此,为了帮助中等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相应的转变策略 1、改革现行考试和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在现代教育机制下,学生成绩成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要改变“中等生”的尴尬局面,现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必须改革。
应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展的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培养出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创新的综合性人才 2、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大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等生”也一样,他们期待老师鼓励的眼神,赞扬的话,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等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于缺乏自信心和兴趣的同学,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帮助其找回缺失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兴趣;心理压力重的学生,老师要表示理解,并给予正确的疏导,帮助减轻其心理负担,轻松的学习;对于自甘堕落,只求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学生,老师必须采取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写日记、总结、《错题集》等方式督促并要求家长一起进行监督„„总之“教师应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3、家长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中等生”的问题。
一方面,家长不应盲目的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中等这的问题,中等并不等于全部,只是成绩这一单方面群体中人的智力状况是 呈正态分布的,智力超群的和智力低下的不会超过5%,在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 【2】 标准的情况下,占大多数的肯定是“中等生”也就是说,无论学校多好、教师多优秀、学生多努力,一个班总有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家长不能因成绩孩子不好就否定了他的全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处于中等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进步比如,孩子偏科严重,家长应找出偏科的症结,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是给他的压力太大还是没有考虑到他自身的想法,一味的提要求造成的„„另一方面,家长应将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首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他能够成长顺利,以后过得幸福,而所有的研究表明,幸福与学历职业和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却与情感、智慧和心理素质密不可分因此,作为家长,一定不要为了一个并不重要的头衔而剥夺了孩子应有的一切 4、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心理障碍,做学习的主人对于“中等生”自身而言,首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己的位置,虽然自己长期被忽视,但不能失去信心,要善于找出自己处于中等的原因,是自己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克服、改正。
若是老师或家长的问题及要和他们好好沟通,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如自己努力了,但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是方法的原因还是知识点的掌握度不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明确的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若是父母施加压力太大,一定要把自己想法与父母交流,不要只被动的接受,用敷衍的态度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中等生”是一个极易被大家忽视的群体,他们独立承受着很多的压力,也曾努力的改变自己,希望得到欣赏和认可,但由于自己的平凡,最终还是被大家冷落,他们是班级的主力军,是“优等生”的后备队同时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只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壮大“优等生”队伍,提高班级的综合实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和学风关注“中等生”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义务、责任,也是学生自我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体现,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注释 【1】 朱蓓蕾.给“中等生”一片翱翔的天空.课堂经纬.总第652期【2】 黄秀花.浅议“中等生”的转变.广西教育2021.1-2 参考文献 【1】 柯强、曹田,浅谈教师在“中等生”教育中的偏差成因及纠偏方法,辽宁教育,2021,7-8【2】 谢觉萍、许康,论如何突破“中等生教育”的灰色状态,中国教育,200 7、11【3】 张瑞章,中等生的心理障碍及疏导方法,教学与管理,200 4、2【4】 李文松,小仪中等生的发展策略,新课程研究,200 9、2(下)总第145期【5】 姚早华,关注中等生: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教学月刊,中学版200 7、1(下)【6】 潘凤霞,班主任要学会关注“中等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 8、11,第37卷,第6期 【7】 樊文芳,教育呼唤对“中等生”的关注,班级管理,200 6、119(总153期)【8】 黄秀花,浅议“中等生”的转变,广西教育,200 8、1-2 第二篇:培养中差生学习转变的教学策略王培养中差生学习转变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聚焦 如何培养中差生学习意识转变的教学策略 二、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差生学习的意识 三、须突破的难点 如何让中差生在教学中能主动地去学习 四、预期目标 使差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差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尽快加入到中上等的行列中去。
五、解决的路径 数学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差生的表现特征也非常明显,他们有自卑感数学教学中差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比较慢,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冷落,再由于父母的不理解、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教师的另眼相看,他们往往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逆反心理强数学教学中,差生因为深感别人对他们的轻视,所以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一般都较偏激,课堂上也总是坐立不安合理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差生问题意义重大 一、情感滋润是差生树立信心的心理基础 1.爱字当头促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挚爱可以消除学生不必的戒备心理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差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我们教师对数学学习的差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具体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差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作思想工作,见逢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歧视和冷嘲热讽同时,我们要利用班级和同学的力量来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包括教师鼓励优秀生主动与差生结对子,帮助差生进步,并不断的加强班级凝聚力,利用集体给他们鼓励,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数学成绩的落后会给班机拖后腿,为了班级荣誉致使他们会努力的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