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docx
3页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肯定有许多值得共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易中天是厦门高校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实力特别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学问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爱好更加深厚,特殊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当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事务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晰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看法严谨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零一零一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足智多谋,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像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敬重史实,还历史以原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支配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
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困难、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慧透顶,又愚不行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许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醇厚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名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事务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肯定的考证和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