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课堂小品教学探析.doc
5页1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课堂小品教学探析仙居新生中学 沈秋仙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小品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载体文中针对初中学生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提出引入课堂小品的依据,指出课堂小品的四个价值以及课堂小品开展的原则和要求关键词关键词: : 课堂小品 思想品德 依据 价值 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以“知”导“行”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是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导致课堂缺少生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表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少;二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三是只局限于书面作业,行为督促少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学生社会接触面很广,视野很开阔,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在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使教学过程“活”起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行统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不顾实际,依旧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中失去学习兴趣 为此,我采用了从小品入手的教学形式小品,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短小、幽默、尖锐、通俗等特点,深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的喜爱它不仅观赏性强,可以让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欣赏,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的扮演下面就“课堂小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经验一、 “课堂小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依据1.教育心理学上的依据《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兴趣使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有向往的心情,因而力求去研究它、领会它、掌握它” 。
人的兴趣产生有两种类型:一是人的生活需求产生的特殊心理倾向,这种心理指向一般要建立在较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因而,一般来说只有成年人,才会有生活需求而产生对某个事物的兴趣另一种是某种事物特殊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心2理指向如电视、优美的光、声、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人的大脑不断刺激,使人产生爱看、爱听的心理情感这种心理的产生,因为是由特殊的刺激,无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将来的社会生活还处于一种模糊的不自觉状态,因而用“学好政治课将来能怎样……的好处”这种理想性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只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寻求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特殊刺激物,加强其激励,是解决学习兴趣不高的有效手段小品正是具有这种特征,因而很能引起对其特殊的兴趣,从而爱屋及乌,产生对政治课的兴趣2.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在生理上表现出成熟与半成熟的矛盾,心理上表现出半成年半儿童的特点在记忆方面,形象记忆仍占重要地位;在思想方面,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撑初中生很喜爱形象、新奇的事物喜欢索引猎奇、刨根问底初中生这种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新颖性,能激起其探究、好奇的欲望。
课堂小品的选择做到了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依据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它不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被动局面,为该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让学生对这个学科刮目相看,在初中诸多课程中呈现出“风景这边也好”的美好前景在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活动,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课堂小品”作为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载体,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促使学生之间学会合作,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模仿表演,使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4.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本身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初中学生的心理、情绪特点和如何规范行为习惯,如何培养高尚品质等,内容虽比较抽象,但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有利于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道德素质基础。
“课堂小品”正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 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小品教学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某种活动来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是形成和提高认识、并把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二、 “课堂小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价值3“课堂小品”实则上就是一种角色模拟角色模拟是情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角色模拟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得知识,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我在“课堂小品”的实践过程中,感悟到角色模拟具有如下几点课堂教学价值:1.角色模拟,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必须有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角色模拟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了前提条件如在讲授“拒绝不良诱惑”这个框题中运用的小品《拒绝不良诱惑》中,由三位同学饰演三个不同的角色,让小成扮演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分别去引诱两位同学去打游戏机、买零食和抽烟,意志坚强的小荣就拒绝了他,但意志薄弱的小添呢,他很快和小成成为好朋友,一起去打游戏机,一起抽烟。
看完小品后,我让同学们思考:“在小品当中,哪些属于不良诱惑?除了小品当中的不良诱惑,你还想到了哪些?从这个小品中,你想到了什么?”等同学们很快就议论纷纷,积极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意见很多同学马上就能指出小品中哪些属于不良诱惑,例如:抽烟、打游戏机等,还可以从抽烟引出另一个不良诱惑:吸毒,从买零食想到如果日后小成和小添没钱买零食就有可能去盗窃,以致走上犯罪道路,而向小荣学习就不会有这种后果通过这个小品,不但能让学生学会辨认不良诱惑和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坚强的意志,还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2.角色模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美国,有句格言说:“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只靠教师全盘灌输,学生是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记住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实践活动有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如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宽容”与“纵容”的区别,我运用了小品《新西游记》 ,分别由三个男同学扮演唐僧、孙悟空和八戒。
唐僧劝说孙悟空不要见妖魔就杀,妖魔也是他们魔爸魔妈生的,我们要有“宽容”之心,教育教育他们就行了八戒也附和师傅的意见,还说什么漂亮的妖魔一定是好妖魔悟空却说对妖魔不能“宽容” ,否则我们走了他们又来祸害一方百姓……师徒三人正辩论着,隐约听到远处有呼救声,孙悟空说自己去看看,说不定妖魔又在耍花招想祸害师傅呢!而唐僧再三嘱咐要有“宽容”之心悟空表面答应,暗地却说:“如果真是妖魔,不把他打死才怪呢!”看完小品后,不用我解释,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唐僧所说的“宽容”实质是“纵容” ,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宽容要讲究策略适当地运用小品表演,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宽容” ,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3.角色模拟能较好地体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以学生为主体” ,使被动的接受式教4学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整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自身的探究得出结论,将知识内化而角色模拟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体验某个角色,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的状况就如小品《拒绝不良诱惑》 ,我只告诉学生小品的主题,让学生具体安排情节和语言,我就在旁边稍加意见学生在编排小品的过程中,不断地想出紧贴身边生活的例子和创造幽默、贴切的句子,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观看小品,自主学习,分析、整合材料,思考“假如我是小添或小荣,我能不能拒绝不良的诱惑呢?” 通过这个角色模拟,获得真实感受,加上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不良的诱惑和怎样拒绝不良的诱惑” ,从而将课堂的知识深化4.角色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角色模拟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及其相关人员的言行,能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性,使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上八年级(人教版)下册《消费者权益保护》一课时,运用的小品《球鞋风波》 讲了一个男生买了一双所谓的“名牌”球鞋,第二天就断胶了朋友甲劝他:“算了,自认倒霉吧!”朋友乙说:“咱们去教训教训店主 ”男生不知所措看完后,我让学生思考:1)这位男生哪些权益受到侵犯?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2)朋友甲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3)朋友乙的做法是否合法?该男生应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个小品,贯穿了本堂课始终,学生明白了消费者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维权是法制意识强的表现;消费者维权的途径等。
就算以后遇到与小品同样的情况,也懂得怎样去应付用小品融入课堂后,课堂的内容在小品中“活”起来也让学生明白学思想品德是很实际的,很有用的,同时也加强学生学品德的兴趣用小品融入课堂,把欢乐还给学生,激起学生学品德的兴趣,这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课堂小品的演绎,活跃了思想品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三、 “课堂小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原则及要求1. 小品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展要紧扣课程标准在思想品德课中,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的目的都应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如果脱离了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盲目开展小品教学,就会无的放失,既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感悟,也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开展课堂小品教学,应紧扣教材尽量利用好课本中漫画、教学内容或课本中的例子来创建课堂小品教学,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 《身边的诱惑》框题中,由学生表演“5 元钱的风波” ,一位同学无意间看到同学的抽屉里有 5 元钱,在教室无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这位同学拿了 5 元钱,而被偷的同学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