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调重弹——背诵积累.doc
3页老调重弹——背诵积累念艳芳 戚汝义刘国正先生在《阅读教学管窥》中说:“旧学者治学大多下过非凡的苦功,如背诵《说文》《尔雅》乃至《文心雕龙》等中学生自然不需要如此但就短篇的全文或长篇的局部进行精确的记忆是必要的精确地记忆一些名篇,使之烂熟于心,对于积累文化素养和增进写作技巧都十分重要《语文教学论坛》1990年1期)旧式传统教学讲究死记硬背,这当然不足取但笼统地指责死记硬背是不对的背诵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等,不能一概否定特别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更不应该忽视背诵这一是由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二是由于它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我们认为轻视背诵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而是一个弊端起码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篇段,应该背诵如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的阶段目标中,对每学段的背诵积累都作了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中第9条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求:“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中第10条要求:“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中第11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均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8年6月第34次印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份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学科内容局部调整,语文背诵和默写篇目增加,背诵篇目有原来的33篇增加到40篇课程标准是考试之纲,更是教材编写之纲依据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规定了一些要求背诵的篇目或段落拿人教版7-9年级教材来说,在教材的后面还编有“课外古诗词背诵” 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处理中,这部分往往被忽视近几年来,我们对此做了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此部分的处理无明确的计划和要求只有一般号召或布置,多无认真检查落实,显出浮躁我也曾做过几次有关背诵的测试,结果都不甚理想不妨列举对初一的一次抽查测试简析为例,我拟定了六个填充题,内容都出自诗词名篇提供一句诗词,让学生填出上句或下句没有理解方面的要求,只是背诵默写,形式比较简单。
参加测试的有5个班,220名学生,结果无一人全对,填对三题者仅有19人,对两题者也不过半数,只有97人,对一题者83人,21人交了白卷答对率只有38%有的学生异想天开,填的令人啼笑皆非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们召集部分初中学生座谈了解,一册书学完后,对要求背诵的内容能背过多少?回答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与参加中、高考阅卷的教师谈及此事,也有同感,学生识记得程度不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张冠李戴;二是印象模糊;三是错别字普遍 背诵积累的精确度不高看来,语文教学中的背诵几度被忽视了! 此种现象,并非区属据有关资料报载:“1986年高考试卷第五题考背诵,答题结果,一份试卷分析说,得满分(6分)的占全部抽样试卷的3.33%,而得0—3分(不及格)的却占48.33%”引自《中学语文教学》92年8期4页)重庆市高三2006届语文一模试卷分析中有这样一段:“16题名句默写,完成较差,得分率仅为30%,多数同学未做,而一些做了的同学错字、漏字、添字现象严重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对于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记忆甚少,枉费了对教材背诵内容的编排意图这或许也是目前学生语言匮乏乃至社会语言贫乏的一个因素鉴于此种现象,不能不说忽视教学中的背诵要求,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
这种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倾向,应该得到纠正我们确实应该进一步认真领会、强化课标意识,把背诵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再说,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更是朗朗上口特别是古典诗词,通过背诵才能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借助声情韵律,领略其音乐美;借助反复吟咏,领会其意境,感受其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优秀诗词和美文妙句,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充分掌握内容,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审美力,从而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它对人的素质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背诵对语感的增强,对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背诵,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一旦构思作文,就会意到笔随,奔驰放达,得心应手口头作文便出口成章,书面作文会笔底生花总之,背诵对于丰富知识积累和推进认识的发展,增进待人接物中谈吐的雅健,促进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的表达与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语文学习和掌握的规律方面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国语文教育知名专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语文各部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完全平行的语音没有多大个人的差别”,“语法有一些个人差别,但是基本相同在词汇方面,个人差别可以很大,有人语汇丰富,用词正确,有人语汇贫乏,用词错误很多。
引自《吕淑湘语文论集》316页,商务印书馆1983.7出版)冰心女士也曾说过:“现在的中学生,要当一个作家,还想找捷径,从我的经验里看,是没有什么捷径可找的,因为无论是一种脑力或体力劳动都不是变戏法,就是变戏法,那也得有材料比方小孩玩积木,木头越多,摆的花样就多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两块就有了对立面,三块可以搭个门,四、五、六块就更好,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所以要解决词汇和句式问题,首先要多读书,多看点西书里面好的句子最好抄下来 “因为我从小就有背诵的习惯,只要是好的东西我就背下来,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背诵《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1980.9出版)由此种种说明,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词汇的积累方面谁的词语积累越多,谁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越强,否则,有可能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大凡有建树者都有惊人的背功鲁迅幼年读书时,背诵非常出色,经常是整本书的背诵这与他后来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不无关系;马克思能用英语背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一些台词;茅盾能背诵120回的《红楼梦》;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出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
后来,他在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脑可储存1015 毕特信息,相当于1千万册书知识总量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现在世界上记忆力很强的人,也没有达到人脑应有记忆的千万分之一中学生记忆力旺盛,是读书积累的最美好的“季节”,只有不误时机的辛勤“耕耘”,才能有更大更好的收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我们应该抓紧这一宝贵时期,重视背诵积累,以开掘他们的记忆、智慧方面的潜能,为他们立志成材打下基础提倡背诵,重视背诵,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追求“三味书屋”式的“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背就是说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应不折不扣地完成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当前忽视背诵教学的偏向,不能和死记硬背混为一谈,也不能和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相提并论在重视背诵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背诵的科学指导问题指导学生背诵,主要是心理指导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背诵,使他们产生意志的努力,跃跃欲背。
其次,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是反古道而行之,是历史的进步正如食物只有消化以后才能吸收一样,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好得多例如,用“尝试回忆法”可加强意义识记,加快背诵速度此法是指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插入重现,是使背诵有收效的条件为了使意义识记有效,让学生理解,要求把强记型思维和思考型思维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再如,背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作层次分析,掌握各层次的要点和层次间的关系,分层背诵,逐段击破,最后达到整体记诵的目的这是部分法和整体法的结合还有,给学生指出记忆的“支撑点”倒也是一个窍门比如课文中的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每段的首句和尾句等这样抓注重点、关键语句,联系前后反复串读,重点语句会及早“重现”,一段或整篇的记忆“重现”就会随之达到在此特别提出,注重平时积累,背诵落实在常规教学中,不要突击背诵无论用何种方法,要因人因文而异,适当选择,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注意总结交流学生实际具体的背诵经验,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要坚持把零星的宝贵时间有计划地用在背诵积累上,每天坚持半小时或者再少一点也无妨,一日不多,十日许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作者单位: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胜利油田教育培训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