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补白最佳时机的应用策略.docx
7页语文课补白最佳时机的应用策略 Summary: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唤起学生的情知和智慧,让“千字文”变成一个充满新奇的缤纷世界呢?本文提出了“补白最佳时机”论点,并结合典例进行了阐述Keys:语文;补白最佳时机;典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如同书画作品一样,暗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空白”,隐含着许多令人回味的“缺口”,在“虚”与“无”的空白中,潜藏着极其丰富的“实”与“有”,更蕴藏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留白”,而且必须成为智慧的“补白大师”,适时、机智地去发掘每一个有价值的空间,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交融的桥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灵动舞台一、何谓“补白最佳时机”判断“补白最佳时机”的标准就是看所补充的资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倔强的小红军》,开课时教师抓住“荒无人烟”相机补白: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资料,交流对草地的认识;然后展现一幅红军过草地的历史图片,在一边观图一边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学生说道:这是危机四伏的草地;是气候恶劣的草地;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草地……此时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大环境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在这样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红军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红军面临的可能是饥饿、是寒冷、是疾病,甚至是失去生命这个补白环节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能够选准时机,在学生有一点了解,但还需要深入感悟的时候,将文本内容和课外资源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节,为学习后文埋下伏笔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补白可以“补”在学生有强烈的阅读期待之时,也可以“补”在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感悟之时,还可以“补”在学生产生疑问之时总之,准确把握好三维目标,恰当地切入补白时机,才会“补”得有理,“补”出精彩二、经典案例解剖教材不是封闭的文字,教师要敢于解放头脑,不要死守着“文字不放”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的留白,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空白”进行个性填补,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构建开放、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1.生活补白,还原文本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活,指向事件而文本也许仅是高度概括的一两个词语,教师可借词发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将这样的Keys语形象化起来,生活化起来,从而再现文本,加深感悟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教学片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一个词语“饱经风霜”,抓住了这个词就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位教师的教学,就值得借鉴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生举手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生1:我看到他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2:我看到他的脸灰不溜秋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生3:我看到的是他的脸蜡黄蜡黄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来岁,但看上去好像六七十岁一样师:从车夫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看到什么?生:看出车夫干活不要命;看出这车夫身体有病,是硬撑着拉车的;……“饱经风霜”是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词了,饱经风霜的脸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教材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留给教者丰富的空间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出词义,而是采用补白的方式,调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词语还原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再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合理地推测车夫的生存状态,从而将人物的形象活生生地立在眼前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记忆深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精彩的教学往往给人以启迪,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师不要放过那些文本中举足轻重的Keys,要尽可能地把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放大做细,挖掘出它背后丰富的内涵。
2.入情补白,体会情味语文是情感的舞蹈,入情才能入味披文入情”就很好地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因此,恰如其分地进行入情补白,是教师的智慧体现,也是学生享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体现再看《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当陈赓被小红军说服后骑在马上,眼前浮现出一连串上海孩子,再回想起刚才的小红军,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这段叙述廖廖几句,却隐含着陈赓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变化,也是学生读文时最不能理解的因为学生并不了解当时背景,那些穷孩子与眼前的小红军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为什么他们会让陈赓恍然大悟呢?这些疑点,要通过教师的补白来解决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补白:师深情地述说:骑在马上的陈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难道小红军的体力真的比我强?难道他真的还有力气同马比赛?难道他真的还有同伴要等?难道他的干粮真的比我的还多?(一边板书四个问号)此时,陈赓不禁想到了上海码头的穷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无论烈日酷暑,还是寒风瑟瑟,他们扛着百斤重的货包,瘦小的身躯被压得颤颤发抖,却始终咬紧牙关,肩膀勒出一道道血印,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这个小红军不正是和他们一样吗?这时,学生被教师的补白带入情境,由四个问号引发思考,再进入联想,心灵开始受到震撼。
但教师并未就此作罢,接着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文字,沉重地朗读起来,学生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读了起来这时的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四者的心灵开始相通看,教师多么高明呀!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呈现小红军的外貌,并将这个特写放大、放大、再放大当教师再次指向那四个问号的时候,学生马上结合“黄黄的”、“瘦瘦的小脸”、“穿着草鞋”、“又青又红”等词语把四个疑问一一击破,从而真正地走入陈赓的情感世界,走进小红军的内心世界文字的神韵、语文的魅力正在于此!3.场景补白,激活思维鄂教版第四册中有一篇课文《江上渔者》,文中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诗有这样一段描述: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虽然课文已经把极其简约的诗句还原成了具体的画面,帮助学生弄懂了诗句的意思,但是,仅仅读懂句子还不能体会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这就需要教师对捕鱼的场景进行合理补白,来激活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了波涛汹涌的江面是什么样子之后,可以这样补白:师(边做动作边描述):在这样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渔船正随着风浪起伏忽然,一个大浪打来,这只小小的渔船就像一片树叶,一下子就被卷上浪尖。
此时船上的渔夫早已顾不得刚刚捕上来的鲈鱼了,他紧紧地……生1:他紧紧地抓住了船舷师:可惜刚刚捕到的鲈鱼也被掀入江中生2:他紧紧地把住了船橹师:此刻,我们的心揪得紧紧的,生怕……生:生怕渔船被掀翻,生怕渔民落入江中师:是呀!好不容易躲过了浪尖,渔船又立刻被打入浪谷此时,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生:生怕渔船被江水吞没师: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体会到渔民捕鱼十分危险师:既然这么危险,不捕鱼行不行?生:不行,因为如果不捕鱼连生活都过不下去师:是的,捕鱼难,不捕鱼更难,渔民捕鱼是多么艰辛呀!从这个教学片断可见,场景补白有时不是一次就能够到位的,需要将同一场景经过一次一次叠加,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将它沉甸甸地刻入学生脑海,产生共鸣共振的效果这也是场景补白的关键总之,教师“补白”一定要立足文本,深入体会文本,切忌内容游离于文本,成为空谈,切忌变成程式化的资料汇报,缺少情感的投入,要让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升语文素养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其实,他也是要告诉每一个语文教师,“简单语文”并不简单,它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通过整合选择教育资源来优化教学,让师生双方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的最高境界。
就阅读教学而言,做好“加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能给文本赋予生命的教育智慧语文课上做好“加法”,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艺术追求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章庄铺中学43430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