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docx
3页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 1介入性方法的适应证目前这种方法在临床尚未建立黄金指标1998年召开的国际肺栓塞研讨会上,巴黎大学Sors提出适应于急性肺栓塞介入方法的条件有:①急性大面积肺栓塞;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溶栓疗法失败或禁忌证;④人工心肺支持禁忌或不能实施者;⑤具有训练有素的导管操作者;⑥尤其对心源性休克或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是应考虑的紧急救治方法2介入治疗方法①经皮导管溶栓术;②经皮导管吸栓术;③经皮导管、导丝碎栓术;④经皮球囊扩张碎栓术通过肺动脉造影确定堵塞的肺动脉,然后使用导丝将堵塞肺动脉的血栓破碎,使肺动脉血流再通血栓破碎后,小血栓游离到末梢肺动脉肺动脉是血栓自溶能力较强的脏器,如果能够保留主肺动脉的血液,末梢小血栓可自溶使血液再通,这是本方法实施的原理血栓破碎时不仅限于导丝,血管造影的导管也可使用肺动脉内血栓去除术,主要使用PTCA的引导导管,肺动脉造影完成后,用8F的右冠导管置于肺动脉内的血栓部位,用10ml注射器负压抽吸,吸住血栓后取出导管,然后从注射器中取出血栓,需要反复数十次才能完成吸栓这种取栓的特点是使用常规导管,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普及。
3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导管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其对象一般均为重症患者临床大样本的报道少见德国报道了204家医疗中心以1001例大面积肺栓塞为对象的MAPPET血栓破碎术研究,其中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占1.7%,合并低血压占1.3%,合并心源性休克占2.9%,合并循环功能障碍占6.8%,症状愈重,其导管治疗的实施率愈高接受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院内病死率为11%,而未能积极检查和治疗的院内病死率达45%其结果表明了急性大面积肺栓塞采用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使用导管血栓吸引术和导丝血栓破碎术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肺动脉造影确定诊断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症12例患者实施血栓抽吸,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由58.3mmHg降至36.9mmHg,心搏出量从4.1L/min增加至4.8L/min,经验表明适应证的患者实施导管治疗愈早,其生存率愈高发病初期病情重危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如果能渡过急性期,其预后较好,早期导管介入性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状态和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有较大意义 -全文完-。
